APP下载

淮南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2023-01-06丁婷婷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淮南市淮南职业院校

丁婷婷

(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开创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召开的职教会议的历史,职业教育进入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发展新时期。大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淮南市地处安徽中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国家能源调整政策,积极实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技工大市向技工强市转变。淮南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淮南市职业教育发展成就

(一) 规模化管理

“十三五”时期,淮南市出台了《淮南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一方面对“小散弱”中职学校进行撤并,另一方面加快职教园区建设。目前全市中职学校15所、在校生规模3.8万人,高职学校4所、在校生规模3.1万人,全市职业院校年均面向下岗工人、新型农民、退伍军人及其他人员开展职业培训约6万人次,政府大投入促职教大发展的集约式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寿县信托国际产业园里,7所高职院校已经进驻或正在加快建设中,这也将会给淮南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 特色化发展

淮南市出台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围绕城市特色及产业特征,加快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并开展订单式培养。近5年,与淮南市5所职业院校合作的8家企业被遴选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7所职业院校被遴选为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全市5所中职学校1 200余名学生参与了40项“1+X”证书制度试点。全市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就业率均保持在95 %以上,为本地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 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淮南市中等职业教育建成3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国家级重点校、3所省示范校、4所省级示范特色学校、3所省中等职业教育B类学校。全市中职学校积极申报并实施省中职质量提升工程,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3个。以技能大赛、教学科研引领学生和教师发展。五年来,共获得国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9个。教学科研方面,2017年在全国中职信息化大赛中获一等奖1个,为安徽省在此项比赛中唯一的国赛一等奖;2018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2020年推荐的3种教材全部入选全省职业教育优秀教材,并代表安徽参加全国首届优秀教材评选,2021年7月1种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一等奖,为安徽省中职类唯一的全国一等奖。

(四) 顶格化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2021年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用地、规划等难题,群策群力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任务。截止目前,该市15所中职学校中,已有9所学校实现整改销号,71项办学指标整改任务完成54项;近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年均增幅达10 %;为了更好地破除职业教育偏见,淮南市大力举办市职业教育宣传月等活动,2021年职普比达53:47,超额完成年度招生比例。经过多年努力,淮南市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淮南市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十四五”期间,淮南市将“以‘1+5’主导产业为架构,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1]打造制造强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富有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标淮南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淮南市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不强,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体制管理不顺

淮南市现有中职学校15所,高职院校4所(不含寿县信托国际产业园),从数量上基本与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相匹配。但是19所职业院校分属不同的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造成宏观统筹调控不力,发展规模、力量整合、资源合理配置等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淮南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15所中职院校,仅有2所学校归市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13所学校分属于行业、企业、安徽省教育厅管理。4所高职院校,1所为市属院校、1所为国有企业办学、1所为国有民办、1所为民办,4种办学体制,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很难做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融合发展。

(二) 校企合作不强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安徽省已按照有关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合肥、芜湖、蚌埠等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目前淮南市虽出台了实施意见,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未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体系,缺乏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与办法,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比如在安徽省已公布的201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名单中,淮南是全省唯一一个尚无一家企业入选的地级市。淮南市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校热企冷、校企两张皮现象,企业只关心用人,大多不愿意参与人才培养,只停留在招聘、用人等浅层合作。同时又由于淮南整体经济不强、企业工作条件和待遇不高等问题,本地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吸引力不强。据统计,淮南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本市就业率仅为20 %左右。

(三) 师资队伍不强

与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相比,淮南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出现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现象。人才引进缺乏完善有效的政策举措,现有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比如因单位之间的性质不对等、编制不足、职称不能等额兑现等问题,困扰着有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等人才不能进入非常急需发展的职业院校,造成很大困扰。因福利待遇相对较低,3年来,淮南市职业教育未引进1位博士或正高级职称教师,每所院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数量的流失。政府没有出台相应支持行业企业骨干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政策,职业院校又因办学经费紧张无法大量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导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得不到有效地利用。

(四) 教育衔接不畅

目前淮南市存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问题。一是中高职抱团发展的愿景和愿望不强烈。比如2021年淮南市有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与相关中职开展“三二分段”联合人才培养,规模为800人。但只有淮南联合大学与当地3所中职开展290人的联合培养,其他两所院校的510人联合培养计划都投入到了淮南市以外的中职学校。二是专业对接性不强。淮南市中职学校开设81个专业,涵盖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等16个类别,与4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相比,约有26个专业彼此不相关,占比32 %。三是资源共享不充分。虽然淮南市已成立了淮南职教集团,所有中高职院校都是成员单位,但是实际上彼此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体制。各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仍然是各自为政。

(五) 办学水平不高

淮南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总体不高。目前,15所中职学校无一所达到A类标准,“双师型”教师比例仅达35 %,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实践经历。4所高职,还没有一所是国家示范、骨干或优质校,仅有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为省级示范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缺乏,职业院校将对口升学、务工就业率作为办学标准,学生毕业后大都被送往江、浙、沪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安置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还有待培养和改变。近几年,由于淮南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后列,如2018年位居16个地市中第13位,2019~2021年连续三年位居第12位,且年增长速度缓慢,这对办学经费的投入产生了巨大冲击。据统计,淮南市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总体偏低,无一所院校生均财政办学经费能达到省级相应标准。

三、淮南市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 创新管理体制

淮南市现有的中职和高职因各自归属不同的隶属部门,办学主体有异,在实际中容易出现工作重复、协调困难、资源浪费、发展不足等问题。这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体制严重制约了各种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师资交流资源共享,进而影响到淮南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相对整合,才可能使各类型职业院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是理顺各部门所属的技工学校与教育、劳动部门统管院校的关系,将行业管理的中职学校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二是强化对高职院校的指导和帮扶,明确市教育主管部门为协调服务机构;三是发挥淮南职教集团作用,真正使集团内的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动起来、走起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共用、教科研互帮、实训基地共建;四是建立一个由教育部门主导,劳动、财政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等多元参与的市级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协调、管理、研究等工作。

(二) 强化校企合作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途径,是贯通职业院校与市场岗位需求有效手段,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有良好的校企合作。一是加快制定校企合作激励办法。对接受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到职业院校建立实习工厂的企业,以及投资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企业,从政策上给予税费、金融、土地等优惠,真正实现学校走得进企业、企业真心实意与学校共建共享。二是组建产业链对接联盟。围绕淮南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煤电化气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以优质学校和优质企业为龙头,组建相应的产业对接联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三是深化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市范围选择有特色专业的院校开展试点,发挥企业优势,用企业化的标准共建实训性生产基地或教学中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职业学校在风险和利益上的共担和共赢。企业要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将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还可以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发和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标准,通过“定向”“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直接将职业学校学生转化成为企业内部技能人才,实现学生上学与就业的“直通”。

(三) 加强队伍建设

制定出台适合职业院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支持由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组建人才合作联盟,出台政策鼓励技术人才到学校兼课,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参与科技创新;构建由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学校提供激励措施、企业搭建优质场所的“三维一体”培训体系[2],开展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培训以及多频次的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分配体系,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尽快落实职称评价改革要求,全方位、系统化设计评价指标,突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企业实践经历、技术应用研发、社会服务等;创新师资培训模式,选择部分技术先进、专业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企业,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发挥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资源优势,为教师成长提供有效途径。

(四) 深化教育融合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出“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多层次的职教人才培养新体系[4]。实施中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既是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基础。深化淮南市中高职教育融合发展,要从产业发展以及行业需要的实际出发,指导中高职院校贯通“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5]。一是要在专业设置上下功夫,开展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调研,优化专业结构,使各职业院校专业层次上上下贯通,在服务面上契合淮南市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二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下功夫,联合中高职教师和行业专家系统设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能真正做到将两个阶段的教育融合发展起来。

(五) 整合职教资源

抓住职业教育改革的机遇,打破办学体制机制壁垒,整合职教资源,以办学实力强、规模大的学校为主体,适时申办本科层次“淮南学院”或“淮南职业技术大学”。中职学校以淮南职教中心为基础,在成功申办A类学校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例如,以淮南卫校为基础,适时申报“淮南高等卫生专科学校”。以淮南高级技工学校为基础,适时申报“淮南技师学院”。支持县区分别举办1所职业培训学校。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建成安徽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淮南联合大学和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实施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实现一批中职学校进入国家级优质校、省级A类校,一批专业进入国家级、省级优质专业行列。抓住《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有利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支持在淮职业院校参与长三角地优质学校建立联盟,引入长三角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源,为淮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四、结语

职业教育已经到了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重要节点,如何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在淮南市经济社会中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是现阶段和未来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除了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动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还应该借鉴外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建立产教联盟,打造政、校、行、企联合体,把职业教育相关方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要加大营造重视职教、支持职教、发展职教的良好氛围,改善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因素;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各职业院校相互合作,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更好适应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Huainan

DING Tingting

(AnhuiModernInformationEngineeringCollege,HuainanAnhui23200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uainan has preliminarily realized the scale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centrated and full-out development, providing important talent support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of Huainan. However,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poor system management, week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stable teaching staff, poor educational cohesion and low educational level.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policy security,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s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maximi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promot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stablish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淮南市淮南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又是荠菜花开时
雨中即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