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关于安定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思考

2023-01-06景海燕

甘肃林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森林草原林草管护

景海燕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按照“城市做园林、农村做生态”“三林共建,六化并举”的思路,坚持绿化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发扬“敦厚、包容、坚韧、自强”的“安定精神”及“三苦”精神,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辈跟着一辈栽的执着韧劲,全力实施国家林草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打造陇中生态安全屏障。

一、做法和成效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区辖12 镇7 乡和3 个街道,总人口4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 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已于2019 年实现整体脱贫。根据最新国土“三调”数据,全区林地123.63 万亩,草原108.16 万亩,湿地1.93 万亩。实施“三北”、天保、退耕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153 万亩,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80 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森林蓄积量42.42 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平均盖度73.8%。其中,“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植被恢复工程、造林补贴等国家林草重点工程27.55 万亩,人工种草1.5 万亩,森林抚育0.25 万亩,林带绿化440 公里,投入资金1.3 亿元。

(一)突出“四个关键”,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坚持区域化布局。坚持“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和“点、线、面”结合,“造、封、改”并举,分年度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城镇面山、道路两旁和房前屋后绿化改造,重点建设以天然灌草资源封育为主的西南部乡镇生态恢复区,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北部乡镇生态治理区,以城区“四山”和乡镇村重点山体面山绿化为主的城镇生态功能区,以通道面山为主的国省道和县乡道重点打造的长廊生态屏障区,有效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多样、协调互补、以点带面的林业生态发展格局。

二是注重标准化实施。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乔灌草结合的办法,严把整地、施肥、选苗、栽植、浇水、覆土六道关口,各环节统一标准,探索形成“挖大坑、施大肥、栽大苗、浇大水”的“安定经验”。同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培训指导,广泛应用高位水池、滴灌工程等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推动生态造林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三是突出规模化推进。坚持整山系、整流域推进,打破乡镇、村社界线,集中区域、成片造林、规模推进。2000 年以来,全区完成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绿化153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8.7 个百分点,打造了响河梁、朱家山、赵家铺、城区四山、鹿马岔和天定、平定高速通道面山等一批连片化的万亩精品工程。

四是加强专业化管护。突出建管并重,科学制定林区管护方案,建立部门、乡镇划片管护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管护区域,健全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体系。结合国有林场改革,规范车道岭、西岩山2 个林场运行,强化城乡重点区域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同时,选聘2178 名生态护林员、306 名草管员、193 名公益林护林员分别落实99.05 万亩林地、107.7 万亩天然草原、89.83 万亩重点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常态化开展巡查护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内,开展防灭火宣传教育活动,严格火源管控,严格值班值守,落实属地管理职责,使全区森林资源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日常监管,确保了林草资源安全。

(二)运用“四种模式”,构建多元造林格局

一是帮扶援建造林力度大。近年来,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国企帮扶东风,有效利用浙江金华、福建福州等市和农业银行对口帮扶援助机会,衔接落实资金5960 万元,区级配套700 多万元,把生态造林与产业结构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管护结合,完成造林绿化7.36 万亩,打造了金华林、福州林、农行员工林、同心光彩林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

二是生态工程造林效果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工程化推进,累计争取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造林绿化资金5.5 亿元,采取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混交的方式,打造了九华沟、锦鸡塬、金盆山等万亩以上的生态造林示范工程。

三是单位包干造林带动强。按照定单位、定区域、定时限、定树种、定标准“五定”原则,建立划片包干机制,调动机关事业单位、驻地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将城区“四山”划定的309 个片区包干到309 个部门单位,落实包栽植、包成活、包抚育、包管护“四包”责任,分区分片、持续开展提质改造、补植补造、抚育管理,打造了8 万亩结构合理、生长良好、功能完备的城镇面山生态功能区。

四是社会力量造林覆盖广。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组织发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乡广大群众在城乡面山、庄前屋后和“四旁”开展义务植树,每年义务植树150 万株以上,对栽植的树木全部纳入城乡抚育管理范围,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造林绿化格局。

(三)落实生态补偿,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带来的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退耕还林还草20 余年的建设和实践,人民群众亲历了身边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日渐浓厚,修复生态、保护自然成为广泛共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已成为群众的普遍追求。“十三五”以来,全区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7189.24 万元,户均0.8 万元;新一轮退耕还草补助1275 万元,户均1.02 万元;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9436.5 万元,户均0.17 万元;退耕还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703.8 万元,户均0.03 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公益林管护补助2337.58 万元,户均0.035 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647.9 万元,户均0.054 万元;退耕还林纳入森林抚育补助2372.39 万元,户均0.043 万元。通过直补到户的政策性收入,不仅做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林草资源管护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

二、困难和问题

(一)国家资金投入相对标准低。安定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自然条件相对差,造林成本高,当前造林一般每亩成本需要上千元,但国家投入的“三北”、天保、退耕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最高标准只有900 元/亩,加之经济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区造林绿化,亟需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从根本上加快全区造林绿化步伐。

(二)森林质量改造提升任务重。以前年度实施的“三北”、天保、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国家每亩投资少,造林标准相对低,密度小,造林树种单一,以松柏纯林为主,林分质量较低,需大力推进侧柏等针叶纯林的多树种改造,优化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构建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林分。

(三)森林草原资源管护难度大。一是随着全区森林草原生态建设持续推进,森林草原面积逐年增加,植被生长茂盛,林下可燃物大量堆积,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加之安定区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点多、线长、面广,一旦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难以有效扑救。二是随着人工造林计划的逐年推进,造林面积逐年增加,有害生物危害的风险加大。尤其是安定区单一树种森林面积的增加,为有害生物如刺槐勾天牛、柏肤小蠹、榆毒蛾等滋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三是林草执法力量薄弱,加之执法体制机制尚未健全,致使违法使用林地和毁坏林木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非法采砂采矿等破坏林草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策与建议

今年既是“十四五”关键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做好全区当前各项工作对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安定区“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实施“绿满陇中”行动。坚持“生态立区”战略,按照“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乔灌草花结合”的原则,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草质量。根据不同区域、立地条件和建设类型,进一步优化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由近及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构建城区面山绿化以生态科创城景观生态系统提升项目为主打造城区生态功能区;通道绿化以通定高速公路面山绿化为主打造长廊生态屏障区;西南部乡镇以生态修复为主打造生态恢复区;北部乡镇以乡镇村区域为主打造生态治理区;农村以“四旁”绿化为主打造乡村生态宜居区等“五大功能区”。按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按规划分年度定计划,按区位分乡镇定任务,按条件分地类定树种,加大定西城区面山景观提升工程、通道面山绿化工程、乡镇村区面山绿化工程、森林乡村建设工程、退化林分修复精准提升工程、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富民倍增计划等“六大”工程的实施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抚育管护力度,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林分修复、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借助东西部协作生态林建设机遇,打好区域治理整体战、绿色发展持久战,使重点区域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二)全力实施生态扶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一方面要实施好生态护林员项目。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生态护林员履职尽责能力,持续深入开展防灭火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鼠害、病虫害等有害生物防治,并加大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管控及养殖场所的监管,充分调动生态护林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林草管护“主力军”作用。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管护措施,建立健全管理、考核、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做到“山有人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进一步规范全区林草资源管护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乡村造林绿化水平。重点围绕林业生态治理、草牧业发展、林果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种苗基地建设、林区道路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项目;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加大农村“四旁”植树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蚂蚁森林”等活动,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抓好乡村面山、村址周围、易地搬迁安置点、庄前屋后等重点区域治理美化、景观化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狠抓森林资源管护,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一是注重森林资源防灭火宣传教育。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属地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城区四山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明确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重点区域,依托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成果,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快速有效消除隐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扑火装备,加强物资储备,配足配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护林员、草管员队伍,提升森林防灭火的综合防控能力。完善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加强专业防灭火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定期不定期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培训、宣传活动,普及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在宣传引导、隐患排查、值班值守上再下功夫,不断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实现由政府组织防火向全社会和多部门联动防火转变、由群众扑火向专业扑火转变、由人力灭火向机械灭火转变、由地面灭火向地空立体灭火转变,全力以赴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二是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防。全面落实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属地管理责任,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的整体规划,建立林草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强化林草有害生物检疫,整体防控、除治、防范工作,同时明确发展目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厘清保护边界,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森林、草原保护和监管,完善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控防治长效机制,确保重点生态区域面积不减、功能不降、性质不变。

三是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依法治林,扎实开展专项森林督查整治行动,实施森林保护管理联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充分发挥森林公安作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草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破坏林业生态资源等各类违法行为,同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和自然保护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林地保护与修复力度,维护林草资源安全和林区稳定。

四是提升森林资源管护能力现代化。充分利用林业资源监管平台,积极补充完善各类数据资料,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监管,加快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智慧林管建设,建立“互联网+”林草资源实时监控网络,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林草督查机制。落实国土“三调”成果与林草资源“一张图”融合,进一步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林草资源动态变化,走好绿色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协调发展的文明道路。

猜你喜欢

森林草原林草管护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治理能力四川“三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获批准通过
/ 阿坝州“两会”期间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 /
关于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几点看法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吉林省启用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科技创新系统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