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丘陵地区撂荒耕地治理手段
2023-01-06李维元景勇
李维元 景勇
1.三台县忠孝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绵阳
2.三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川绵阳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须提防耕地撂荒。当前,丘陵地区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耕地撂荒的现象,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手段给予全面治理,以便为确保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强力支撑。
1 撂荒耕地形成的原因
1.1 宜机化水平低
随着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作业逐渐代替传统农业生产作业。然而,丘陵地区耕地复杂多样,有陡峭的“山肩地”、路况较差的“边角地”、地势低洼的“积水地”等地形,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受到极大地限制,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在受农村“老龄化”影响以及缺乏适宜农机的情况下,年龄偏大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困难,对一部分“山肩地”“边角地”“积水地”放弃耕种,形成撂荒耕地。
1.2 生产水平不高,种植效益低
个别田块因耕地地力水平不高等原因,生产水平跟不上,产出较低,导致农户认为耕种价值不大;同时,个别地方现代农业发展较慢,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种植结构调整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种植效益低,使农户将主要精力和投入都转向第二三产业,导致耕地撂荒。
1.3 季节性休耕
个别地方农户生产还保留传统习惯,耕作方式陈旧,习惯预留空地为下季生产早作准备。例如,预留田块、地块用于下季大春育秧或者播种,预留田地在空闲期没有得到利用,形成季节性撂荒。
1.4 临时性撂荒
高标准农田改造、设施农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建设,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季正常生产,导致临时性撂荒。
1.5 劳动力不充足
随着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老龄化”,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若遇种植效益比较低、耕作条件差等情况,更容易撂荒。
1.6 其他特殊原因
有的农户因举家外出,承包地未委托耕种或流转他人而撂荒;有的农户因错过生产季节而撂荒;有的农户因改变耕地用途(例如,原种植经济作物,现改种粮油作物),跟不上生产周期而形成荒地茬口。
2 撂荒耕地治理面临的困难
2.1 区域整治不平衡
基础条件好、有项目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较好的区域,撂荒耕地整治较为容易,推进有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的区域,撂荒耕地整治相对困难。
2.2 分散撂荒难以集中
撂荒耕地大多“零星”分散,难以集中,治理后无法形成长期的治理成效,需要建立相应的治理模式和长效机制。
2.3 基础设施较差
大部分撂荒耕地位于坡度25°以上的半山腰,作业道路交通设施较差,农业灌溉不便,撂荒地块小,整治成本高。
2.4 农资价格上涨较快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幅度高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造成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涨甚至下滑,容易影响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积极性,影响到撂荒耕地治理。
3 撂荒耕地治理手段和方法
3.1 加强耕地整治,提高宜机化水平
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撬动作用,引导多方投入,加强耕地质量整治,开展宜机化连片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宜机化改造后,耕作层重新分布,均匀平整,耕作条件总体向好。例如近年来四川省在丘陵山区将零散、异形、坡度较大的土地进行了“小并大、短变长、坡改平、弯变直、陡变缓”的土地宜机化改造,让“零碎地”变标准田、闲置土地变良田;改造后的耕地方便机械化耕种,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水土流失,田间道路及配套沟渠得到完善。
3.2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生产能力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宜机化改造,加大农田改造,改善农田水网、路网、渠系等硬件,使农田耕作条件不断改善,达到高标准农田水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实现农户生产经营预期,消除因产出少而撂荒的心理。近三年来,四川省三台县通过各类项目投入,新建高标准农田约1.00 万 hm2,通过田形调整、排灌渠系硬化、田间作业道修建等,一批低产田、“望天田”“瘦小田”得到治理,融入成片高标准农田网络,消除了这几类田块成为撂荒地的潜在风险。
3.3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撂荒耕地流转
充分用好激励机制,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大力发展种植大户,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将撂荒耕地流转集中经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紧密联系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指导经营主体产前规划、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拓展,实现规模效益。如三台县西平镇充分发挥县属国资平台在重大项目包装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深度参与到撂荒地治理和粮油产业发展中来,探索出“稳权换地、互换并地、以零换整”模式,统一整理、统一经营,完成整治撂荒耕地40.00 hm2以上。
3.4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节约生产成本
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统一育苗供种、统一病虫防控等,节约生产成本,减轻因劳动力不足而造成撂荒的现象。例如,推广应用水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使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工厂化育秧和统一供苗,减少了农户育秧成本。又如,2022,四川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生产的有机肥,开展社会化、规模化、工厂化、市场化水稻育秧,为社会提供约0.20万hm2的本田秧苗。
3.5 推行轻简化栽培方式,减轻耕种劳动力需求压力
根据作物布局、土壤条件、耕作水平等,因地制宜,推行轻简化栽培方式,推广应用免耕、直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克服农村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对边角地、山坡地、宜机化水平较低的地块,指导农户实施大豆、玉米直播。推广油菜和玉米轻简化栽培技术,改育苗移栽为直播;改人工开沟播种为机械开沟播种,改底肥、追肥两次施肥为“底追一道清”。
3.6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依托园区建设有利平台,将农户承包耕地、产业布局、技术路线、产品销售等统一纳入园区“一盘棋”。通过园区内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和土地流转,有效克服产能低、销售难、效益少等矛盾,使园区内每一块土地都成为“香饽饽”。
如三台县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三台县城西部,覆盖建平、八洞、金石、新鲁、芦溪、刘营、立新7个乡(镇)50个行政村。园区面积10 503.07 hm2,农户23 353 户,拥有“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1个、龙头企业6 家、产业化联合体1个,培育出“台沃香米”“博油100”“旭阳红大米”等品牌。园区内建成天府菜油示范基地0.67 万 hm2,打造优质稻0.40万hm2,建成种业基地和农作物植保观测场各1个,建成年加工量8万t的大米精加工厂1座。园区内基础设施、物联网设施、农产品溯源系统完善,水网、路网、电网配套,是三台县耕地“粮用”的样板区。
3.7 落实涉农补贴政策,提升种植者积极性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类补贴政策。积极探索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策略,提升种粮大户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加大返乡种粮主体培育力度,出台政策鼓励优质劳动力回流从事粮油产业,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