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市江阳区深化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3-01-06汪顺峰
汪顺峰
泸州市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四川泸州
1 基本情况
1991~2020年底,泸州市江阳区总人口从40.00 万人增长为69.15 万人,年均增幅约为1.23%,而农业人口从13.33 万人下降到 10.70 万人,呈负增长。2020年,江阳区从事农业的人口仅7.09 万人,只占当年农业人口的66.00%;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从60.00%下降到35.00%,下降了25个百分点。江阳区农村人口中,60 岁以上人口15.20 万人,占比22.00%,远高于全国平均12.60%的水平,农业从业人员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8.90%,务农群体总体呈现出老比少多、女比男多(女性人口数约34.90 万人,男性人口数约34.20 万人)、整体文化程度低的状态。
2020年,江阳区支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额91 637.16 万元,支付对象4.3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平均领取水平为每月1 739 元/人,而农民平均领取水平每月不足120元/人,城乡差距超过14倍。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确保粮食绝对安全国家战略的双重大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保供的前提下,培育一大批终身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对于解决“地由谁来种、猪由谁来喂”的问题意义重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同标的社保待遇制度,有利于把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稳定下来。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对象储备,确保应纳尽纳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建立职业农民“三类人才储备库”。将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列入“后备资源人才库”;将已从事农业生产,但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入“优先重点培育人才库”;将已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发展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为“认定管理人才”。对已入库的人才,给予教育培训、项目奖补等政策扶持,促进优质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自试点以来,累计分别筛选“后备资源人才库”“优先重点培育人才库”“认定管理人才库”2 726人、896人、201人。
2.2 强化科学培训,确保应培尽培
1)坚持“课堂+理论”提素质。将提升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试点工作的“主抓手”,统筹乡村振兴学院、三河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教育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专业教学资源,依托分水岭镇董允坝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夜校成立了“泸州市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围绕水稻、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建立了5项专业课程。对列入人才库的职业农民,有序开展理论培训,着力提高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2)坚持“基地+实践”强技能。依托江阳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基地等,积极打造教育实践示范基地、教学点20个,开展职业农民实践技能提升培训。组织职业农民外出实践培训,参观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模式,着力增强职业农民实践技能。
3)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一批涵盖农业种养殖、乡村旅游等多行业领域专家教授,组建“江阳农业智库”,与职业农民结对挂钩,提供技术帮扶与远程指导。同时,引入江阳区本地“土专家”“田秀才”以及农技员充实线下农技推广师资队伍,分类分时、分层分段,对已入库人才开展常态化培训,建立全方位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3 强化认定管理,确保应管尽管
1)规范认定程序。严格相关要求,开展职业农民认定,对符合申报条件的,按照自愿申报的原则,经村、镇、区三级审定合格后,颁发职业农民证书。
2)完善动态管理。农民自愿提出认定申请,由江阳区农业农村局按照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认定条件和标准的,认定为职业农民,颁发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开展职业农民动态监测,定期评估职业农民从业、接受指导、依法生产和带动周边增收等情况,及时掌握职业农民发展情况,帮助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职业农民管理实行“谁认定、谁复审”原则,每两年复审一次,复审不合格的,予以退出。
3)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鼓励和支持职业农民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颁发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了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职业农民认定体系,逐步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等级。
2.4 强化政策支持,确保应扶尽扶
1)资金项目优先安排。一是优先安排项目。对纳入职业农民试点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在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上优先予以安排。二是优先支持资金。整合中央、省、市级相关项目资金,每年为不少于50个职业农民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优先保障补贴。土地租金补贴方面,对纳入试点对象中从事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2 hm2以上的,给予土地流转费补助。四是优先金融扶持。突出担保贷款扶持,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可为职业农民提供贷款支持;突出农业保险保费扶持,为职业农民每年给予一次性保费扶持补贴。五是优先政策激励。对优秀职业农民,优先推荐选拔“十佳农民”“创业能手”、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等,积极培养吸收一批职业农民参加基层党(团)组织和村委会工作。对当年获得市级以上评级的职业农民给予奖补。对职业农民及其有意务农的子女参加农科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在获得毕业证书以后,给予一次性奖助学金扶持。
2)医保社保优先保障。一是抓好养老保险保障。支持职业农民自愿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先缴后补”的原则,于次年按本年度对应等级、档次给予补助。二是抓好医疗保险保障。支持职业农民自愿参加个体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和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实施定额补贴。
试点以来累计为职业农民发放贷款6 000 余万元,发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政贴息、土地流转等扶持补贴450 万元,扶持23 名试点人员的家庭农场实施各类生产扶持项目,享受扶持资金近400 万元。推荐区市人大代表10人、三农之星3 人、乡村振兴之星2 人、返乡创业能手15人。帮助14名职业农民参加高校学历教育。
2.5 强化服务措施,确保应助尽助
1)打造产业联盟。以分水岭镇董允坝现代农业园区和通滩镇半岛桃花溪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把全区职业农民纳入职业农民产业发展联盟,鼓励职业农民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打造集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群。聚焦产前降低生产成本、产中降低生产风险、产后提升产品价值三个方面,着力增加职业农民产业收入、促进职业农民健康发展,切实形成全区职业农民抱团发展、共享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2)打造“职业农民之家”。从全区职业农民中择优选择一批职业农民组建职业农民之家,为职业农民提供兼具教学培训、会议、办公等功能的交流场所,共同研讨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分享发展历程、先进做法及创新技术,并帮助其他职业农民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水平、改善经营理念、加快项目推进等。
通过试点有效带动打造通滩镇有机高粱、丹林镇优质水稻、况场街道优质水稻、华阳街道早春蔬菜等千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4个,年总产值达2 000 万元以上。全区职业农民创办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年均收入达到30 万元以上,其中,60 万元以上占比31.6%,带动1 万余农户户均增收2 200元。
3 职业农民培育的难点
3.1 培育内容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江阳区针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多为柑橘、荔枝、水稻、高粱种植技术,以及鸡、鸭、牛、羊、生猪等较为成熟的养殖技术,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以及高层次的培育内容偏少,不能完全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分门别类设置培训课程[1]。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理念越来越先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农民需要更加方便快捷实用的市场服务、互联网应用、加工营销等生产环节之后的经营或保障性服务培训,现有培训课程的更新速度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3.2 实践教学培育方式相对偏少
目前,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邀请蔬菜、水果、粮食等相关领域专家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田间地头教学、实践基地参观为辅,培训方式相对单一。而农民最有兴趣的培训方式是生产现场手把手地进行示范教学和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实践操作,这样更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培训资源、培训时间等多种因素限制,这样的实践教学很难实现全覆盖,只能满足少部分职业农民的需求,导致部分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高。
3.3 线上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进入5G信息时代以来,“互联网+现代农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农民通过手机上网,利用微信、QQ、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可以更快速、更快捷、更高效获得农业知识,而且针对性更强、趣味性更高。通过网络接收信息、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不少职业农民甚至成了农业网红(如泸州市江阳区一博家庭农场主),在互联网上分享种养技术、管理经验等。而职业农民在农技推广、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线上平台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便捷性、趣味性,导致线上培育落后于实际需求。
3.4 扶持政策集成还不足
江阳区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目前主要由农业农村部门供给,职业农民需求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电等生产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对农产品电商和新型网络营销缺乏设施设备、技能培训等配套条件支撑,相关政策还没能实现集成供给。
3.5 生产风险防控还很薄弱
受保险开设区域、保险宣传度、保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大部分职业农民未购买农业保险。部分试点对象同时反映,由于保险定损比较复杂、赔付标准较低、资金补偿周期较长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购买保险的意愿,导致农业生产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受2022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泸州市信赖家庭农场、泸州市波哥家庭农场、泸州市江阳区武氏家庭农场等损失超过50 万元,由于未及时获得保险赔付,大大削弱了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4 培育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培训内容及模式
一方面,通过QQ 群、微信群、电话等方式收集职业农民培训意向,采用实地调查问卷加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特色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农民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2]。另一方面,筛选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成立职业农民之家、培育基地、返乡创业基地等,为职业农民提供更好、更宽的学习平台,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即可参加学习。同时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对接各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培育质量和效果。
4.2 完善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集资格条件、教育培训、生产扶持、风险防控、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环节于一体的制度体系,强化各环节之间衔接,力求形成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的一揽子集成供给,特别是对试点对象需求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贷款、用地用电等方面政策,要加大供给力度,努力为职业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4.3 持续扩大后备对象培育库
把后备对象培育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性工作,扩大备选对象基数,落实好促进返乡下乡创业政策,鼓励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复转回乡军人、大中专回乡毕业生、下乡城里人等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
4.4 补齐风险防控短板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增设特色农业保险,支持统筹常规产粮大县奖补资金用于当地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统筹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按规定用于生猪生产环节保险费用补贴,加大对农业保险财政投入。将农业保险的提标、扩面、优服务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瞄准产业需求,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补齐风险防控短板,稳定农业生产预期,给职业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