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马铃薯中毒的救治
2023-01-06钱彬
钱 彬
(河南省罗山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464200)
马铃薯俗称土豆,是人的蔬菜,也可作为饲料饲喂家畜。如果马铃薯保存不当,易发芽、变绿以及腐败。家畜食入这些变质的马铃薯后,即可引起人畜中毒。动物马铃薯中毒主要发生于猪,其他动物也可发生。
1 病因
研究表明,马铃薯中毒,主更是由于马铃薯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碱性物质——马铃薯素(又称龙葵素)所引起。该毒素主要存在于马铃薯的块根幼芽、花及其茎叶内。完好成熟的马铃薯虽内含有马铃薯素,但因其含量较低,即便是被家畜采食后,一般也不会引起中毒。但当马铃薯贮存时间过长则马铃薯素含量显著增多,特别是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极易引起马铃薯表皮发芽、变质,甚至肉质腐烂时,从而导致马铃薯体内的毒素显著增量。因此,当用大量贮存过久,特别是发芽、变绿的或腐烂变质的马铃薯,以及由开花到结有绿果的茎叶投喂家畜时,便能引起家畜体内因马铃薯素过量蓄积而发生中毒。
此外,马铃薯的茎叶内尚含有多种硝酸盐,被家畜采食后,可在体内转化为各种亚硝酸盐时,被机体吸收后,亦可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由此可见,马铃薯素(主要是龙葵素)、亚硝酸盐等是引起家畜发生中毒发生的综合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养殖业中,马铃薯中毒主要发生于猪(据记载,马铃薯素的中毒量为10~20mg/kg),其他家畜较为少见。
2 发病机制
马铃薯素主要在动物的胃肠道内被吸收,一般地在机能完善的家畜的胃肠内吸收的较慢。但当采食家畜的胃肠黏膜损伤甚至是发炎时,则机体吸收毒素的速度非常快,导致家畜出现胃肠炎的发生。
马铃薯的毒素被动物吸收后,除了对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外,还可刺激动物的中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作用。此外,毒素被收入血后,能破坏红细胞的结构,而呈溶血现象。
3 症状
该病的共同症状是中毒家畜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机能紊乱。临床上,根据马铃薯中毒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
3.1 重度的中毒
多表现为呈急性经过,中毒病畜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发病初期,病畜兴奋不安,无目的地向前猛冲直撞。随后则转为精神沉郁,四肢衰弱无力、步态摇晃。可视黏膜发绀,呼吸浅表微弱,频率明显减少,心率降低、瞳孔散大,常在2~3d内死亡。
3.2 轻度中毒
多表现为慢性经过,病畜呈明显的胃肠炎症状。病初,食欲明显地减退或绝食、口腔黏膜肿胀、呕吐、腹痛腹胀。随后,家畜出现剧烈的腹泻,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少尿或无尿。患畜精神萎靡、行走无力,体温不整。孕畜往往还可发生流产。
此外,由于中毒家畜种类的差异性,还可表现出各自的一些症状。
猪:常在采食变质的马铃薯后的3~5d出现中毒症状。一般地,中毒病猪的神经症状表现比较轻微,而胃肠炎症状却呈现的特别明显。病猪头颈底下,神情呆立,独蹲一处,腹皮下部发生湿疹,头、颈和眼脸部发生部分水肿。
牛、羊:多于口唇周围、颈部、尾根、肛门以及母畜的外阴和乳腺上发生湿疹或水泡性皮炎(俗称为马铃薯性斑疹)。有时在四肢(尤其是前肢的系凹部)深层组织的皮肤表面上发生坏死。
绵羊:则可表现出一定的贫血和尿毒症的症状。
4 病理变化
胃肠黏膜充血、潮红、出血、上皮细胞脱落、实质器官也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心包腔内充盈暗黑色凝固不全的血液或血块。肺部水肿充血,肝、脾肿大、出血、有时还可见肾炎的变化。
5 诊断
通过病史询问,了解饲料的来源,同时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后,建立中毒判断。
6 治疗
当发现病畜有马铃薯中毒的迹象时,应立即停止饲喂,同时,迅速进行解毒。
6.1 洗胃
初期可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0.03%过氧化氢,或0.5%鞣酸溶液进行洗胃。中毒严重的牛、羊,可切开瘤胃取出内容物,冲洗,灌入食醋后再缝合。
6.2 催吐
猪可用0.2%硫酸铜溶液100~200mL内服,或应用阿扑吗啡0.01~0.02g,皮下注射。
6.3 缓解胃肠炎
胃肠炎不严重的还可灌服少量泻剂,以促进毒物排出。胃肠炎严重的可用l%鞣酸蛋白溶液灌服,马、牛1000~2000mL,猪、羊100~400mL,或者应用盐类或油类泻剂。
6.4 镇静不安病畜
溴化钠,马、牛15~50g,猪、羊5~15g,灌服,或应用其10%注射液,牛、马50~100mL,静脉注射,一日2次;亦可应用2.5%盐酸氯丙嗪注射液,牛、马10~20mL,猪1~2mL,肌肉注射;或马、牛5~10mL静脉注射;硫酸镁注射液,牛、马50~100mL、猪、羊10~20mL,静脉或肌肉注射。
6.5 皮肤湿疹的处理
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消毒后,涂擦碘仿鞣酸软膏。
7 预防
7.1 不要用变质的马铃薯饲喂家畜,如必需饲喂时,应在喂前进行无害处理,如:充分煮熟后将水弃掉,加适量的食醋搅拌均匀,放置20min后,再饲喂动物;切除马铃薯的幼芽及变质的组织。
7.2 用马铃薯茎叶喂饲时,严格控制喂量,腐烂发霉的茎叶不宜作饲料。同时应与其他青绿饲料混合进行青贮后,再进行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