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及防控措施
2023-01-06李技根
李技根,陈 张
(广西兴安县农业农村局 541300)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其为双链D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1]。本病毒与羊的痘病毒具有一些共同点,主要在抗原方面,与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较为相似。本病毒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较长时间,尤其是对低温环境比较耐受,在-80℃的环境中甚至可以存活超过10年。在常温的环境下可存活超过1个月。但其对紫外线较为敏感,对高温也比较敏感,温度超过65℃时,病原最长的存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使用常规的消毒剂可以将本病病原杀死。但处于结痂中的病毒,由于消毒剂难以到达,则很难将其杀灭。
2 流行情况
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牛或者是带毒牛。在病牛的结痂中和体内的一些组织器官中含有大量病毒,能够通过机体的分泌物将病毒排出体外。尤其是可以通过精液、唾液等体液向外排毒。当这些带有病毒的分泌物被健康动物所接触时就会引起病原的传播。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也可以垂直传播,通过胎盘将病毒传递给胎儿。甚至处于哺乳期的母牛如感染本病,则在乳汁中会分泌病原,将其传递给犊牛。此外,本病的还能够以虫媒的方式进行传播,如蚊、蝇、蜱等携带病原的节肢动物在叮咬健康牛时也能够将病原传递给健康牛。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不同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品种的牛均对本病有易感性。本病的传播主要是在春秋季节,当天气过于炎热和寒冷时发病率较低。所以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牛的品种、年龄以及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还与感染病毒量具有相关性。但通常病牛出现持续性的发热,可以达到7d以上,温度可以升高至41℃,甚至更高。由于体温的升高,病牛的精神出现委顿,奶牛产奶量会急剧降低。并有喜静、喜卧等情况。肩前淋巴结出现明显肿大,其他的浅表淋巴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有的牛表现为流涎和结膜炎等症状。发热超过3d的牛,皮肤表面开始出现结节,大小处于15~60 mm[2]。结节多分布于牛的头颈部、乳房、外阴部、公牛还表现在阴囊的部位。严重时结节破溃,形成溃疡造成继发感染,持久不愈。
4 病理变化。
现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在其消化道、呼吸道内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都可见有大小不等的结节[3]。在结节的周围还可见有皮下组织、黏膜结缔组织、出现浆液性或者是出血性的浸润和炎性反应。病程较长的病牛,其结节变得坚硬。血管内形成栓塞引发血管炎。上肢血管周围的细胞聚集形成管套型。在这些细胞中具有包涵体。病牛的心脏、肺脏可见有肿大和出血等病变,而肾脏多表现为变硬。将其胃肠道切开后可见表面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将发病公牛的睾丸切开,也可见睾丸内部生有结节。
5 诊断
本病仅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很难做出确诊。因此本病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内可以采用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将病牛的发病脏器经过粉碎、离心,后接种到犊牛睾丸细胞上,通过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进行判断。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措施
对本病的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目前已经有国外的减毒疫苗,在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本病可以通过节肢动物进行传播。因此对本病的预防还需要杀灭养殖场内的节肢动物,通常使用驱虫和杀虫剂将养殖场内的蚊蝇等杀灭,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本病的预防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本病的发生通常是要做到养殖舍内外要勤打扫、勤消毒。尽量将牛舍内的有害物质清理出去,并制定出详细的消毒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定期消毒,在消毒时要注意消毒液的正常使用。消毒药物应定期进行更换,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要而导致的病原产生耐药性。在消毒时要做到全面和彻底。预防本病,还需要做到从源头上阻断病源的传入。这就要求养殖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避免从场外进行引种。尤其是杜绝从疫区和危险地区进行引种。在引种前要做好检疫工作,确保牛的健康。在引种牛到达养殖场时,应当对其进行隔离饲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如引种牛未发生任何疾病方可混群饲养。
6.2 治疗措施
当养殖场内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将病牛隔离进行诊断,并对病牛所在的牛舍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当病牛确诊为本病时。可以通过注射青霉素的方式减少继发感染。并对已经出现结节的皮肤涂抹碘伏进行消毒。牛场一旦有牛发病,则需要对整个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时采用弱毒苗。由于本病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尽可针对病牛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通过对症治疗和提升牛机体的免疫力,病牛可以逐渐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