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育雏育成阶段管理关键技术
2023-01-06王娟
王 娟
(云南省普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65199)
蛋鸡养殖是以鸡蛋贩卖为经济来源的养殖模式,养殖时间长,包含环节多,不同养殖阶段对饲养管理的要求各不相同,养殖人员只有掌握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才能真正做好蛋鸡养殖,获得更多养殖效益。因此,对蛋鸡育雏、育成阶段管理关键技术展开探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育雏阶段的管理关键技术
育雏期是指商品蛋鸡0~42日龄阶段,在此阶段雏鸡的消化机能尚不完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两个来源:一是雏鸡腹内没有完全吸收的卵黄囊;二是养殖人员提供的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
1.1 饲养密度
在对雏鸡饲养时,要按照体质强弱进行分群饲养,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在雏鸡1~3周龄时,养殖密度要控制在50~60只/m2,在雏鸡4~6日龄时,养殖密度要控制在20~30只/m2。
1.2 饲养温度
温度对于雏鸡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刚破壳的雏鸡饲养温度要控制在35℃,此后每隔5d降低1℃,在降低到20℃~22℃时,饲养温度即可保持不变。此外,还可以根据雏鸡的行为表现,对饲养温度加以调节,如果雏鸡吱吱鸣叫、挤作一团,则表明饲养温度过低;如果雏鸡虚弱、气喘、倦怠,则表明饲养温度过高[1]。
1.3 饲养湿度
在对雏鸡养殖时,必须对饲养湿度加以合理控制。饲养湿度过低,不仅会影响雏鸡卵黄吸收,而且极易诱发雏鸡呼吸道疾病;饲养湿度过高,不仅极易滋生原虫、病菌,而且不利于雏鸡羽毛生长。在对饲养湿度控制时,要遵循前期不宜过低,后期不宜过高的原则。在雏鸡0~10日龄,饲养湿度要控制在60%~70%;在雏鸡10日龄之后,饲养湿度要控制在55%~60%。
1.4 饮水
饮水是育雏期的一项重要工作,雏鸡破壳后,要尽早为其提供饮水,冬天要提供温度不低于20℃的温水,夏天要提供清凉的凉水。在雏鸡不足5日龄之前,为了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养殖人员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电解质等。
1.5 通风
通过通风可以加快空气流动,保持空气清新,调节温度、湿度,减少空中尘埃,排除有害气体。但是,由于通风必然会导致温度降低,所以养殖人员必须根据舍内温度及鸡群表现,决定通风时间及通风次数。
1.6 光照
光照也是影响雏鸡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则上第1周要采用强光照,而从第2周开始要避免强光照,光照强度以雏鸡可以看清食物即可。光照时间要呈递减趋势,第1周光照时间要控制在22~24h;第2~8周光照时间要控制在10~12h;第9~18周光照时间要控制在8~9h。
1.7 分群
分群是提高雏鸡成活率,保障雏鸡健康生长的重要举措。在对雏鸡分群时,要根据雏鸡的大小、强弱进行分群。分群时间要根据舍内温度及养殖密度决定,通常情况下雏鸡4周龄时要进行第1次分群;在8周龄时要进行第2次分群。
1.8 断喙修喙
在雏鸡7~11日龄时,要第1次进行断喙,然后在6~10周龄进行修喙。在雏鸡断喙之前,养殖人员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K,每公斤饲料或饮水加入大约5mg维生素K即可。
2 育成阶段的管理关键技术
育成期是指商品蛋鸡43~130日龄阶段,在此阶段养殖人员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鸡群的整齐度及成活率,从而为产蛋奠定坚实基础。养殖人员要1个月为鸡群称量1次体重,如果发现少量鸡体重不达标,养殖人员将其挑选出来,饲喂雏鸡料;如果大量鸡体重不达标,养殖人员转变饲料配方,增加饲料营养,从而使鸡群体重尽快达标,按期开产。
2.1 脱温
在进入育成阶段后,养殖人员可以根据季节及天气情况,对鸡群进行适量脱温,将舍内温度控制在15℃~22℃。
2.2 密度
在进入育成阶段后,必须对养殖密度加以合理控制,笼养要控制在25只/m2,平养要控制在10~15只/m2。
2.3 光照
在进入育成阶段后,鸡群的光照时间要逐步缩短,由最初的10h逐步缩短到9h、8h,然后直到16周龄之前一直维持8h。
2.4 断喙
在进入育成阶段后,鸡群要再次进行断喙,断喙时间要根据鸡群的发育情况决定,通常在鸡群18~20周龄进行。
2.5 控制性成熟
据相关研究表现,蛋鸡最好在150日龄达到50%的产蛋率;过晚或最早都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养殖人员主要可以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及饲料营养加以控制[2]。
2.6 挑选优质鸡
在育雏转入育成阶段前,养殖人员要进行第1次挑选,在育成转入产蛋阶段前,养殖人员要进行第2次挑选,主要挑选发育良好、不存在疫病或残疾的蛋鸡。
2.7 产前管理
在鸡群达到18周龄时,养殖人员要对其进行统一称重,查看其是否达到1.5kg的标准,如果达到上述标准,则可为其更换高产蛋饲料,并增加每周光照时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育雏、育成是蛋鸡生长的两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养殖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蛋鸡的饲养管理要求,科学把握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降低蛋鸡的死淘率,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获得更多的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