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痘病的诊断与防制
2023-01-06吴岚
吴 岚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动物防疫站 215133)
对于猪养殖而言,猪痘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由痘病毒引发并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传播速度极快,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具体的临床表现为在猪的皮肤表面出现特殊丘疹等。经过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猪的饲养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为提高防制的针对性,应对病情诊断加以深入研究。
1 诊断
1.1 病原分析
根据研究得知,猪痘病一般是由两种病毒引发的,分别是猪痘病毒以及痘苗病毒,二者均属于单分子双股DNA病毒。其病毒粒子多为卵圆形,大小约为300(nm)×260(nm),属于大型病毒。猪的上皮细胞感染后,会在胞浆之内形成嗜酸或嗜碱的包涵体,病毒抗原也生长于其中。除此之外,猪痘病对于紫外线以及普通消毒液都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对于干燥的环境却体现出了依赖性,如干燥的结痂皮等,窦性病毒在其中能存活3个月之久。而鉴于以上特征,杀毒药剂的选择也较为广泛,如浓度为3%的福尔马林以及石碳酸、火碱、酒精等都有很好的效果[1]。
1.2 流行病学特点
猪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易感动物。猪痘病只能导致猪发病,但不限于各个年龄段的猪。成年猪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发病率相对较低。其次,传染源特征。无论是患病猪还是治愈猪都可能携带病毒,并通过皮肤、分泌物等进行传播。再次,传播途径介绍。猪痘病通常不会直接传播,但能在蚊虫或寄生虫的过渡下造成猪群感染。最后,流行特点。猪痘病主要发病于3个月幼龄的仔猪,并且存在5d左右的潜伏期。虽然不容易造成死亡,但传播效应十分严重,因此要引起重视。
1.3 临床症状诊断
感染猪痘病后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以下几种:首先,体温高至41℃以上,并且精神状态不佳,眼结膜处潮红并伴有分泌物渗出。其次,在猪的下腹部以及四肢的内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痘疹,严重时可扩散至全身。在刚开始染病阶段,痘疹表现为硬结节,后期会转变为水泡,直至痊愈阶段变为白斑。再次,猪痘病还会引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后,患病全过程会奇痒难耐,导致出现磨蹭围栏等行为,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并发症和继发感染,不利于根治。
1.4 病理剖检
猪痘病常发生在猪的鼻孔、嘴唇、齿龈以及乳头等部位,同时气管等处也会出现疱疹。该病最大的危害在于造成皮肤表层损伤。并且对发病初期的病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其腹股沟淋巴结处出现了肿大,上皮增生部分还有丘疹形成。与此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一旦增生组织深入内层还会造成上皮坏死,最后变为光滑的、颜色为棕黄色的结痂块。整个过程实际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可见猪痘病的病情蔓延是十分迅速的[2]。
1.5 诊断要点
实质上,根据上述内容已经基本能够确认猪痘病。如该病可见性的皮肤疱疹以及病情严重时猪气管和肠管处的痘疹等。解剖时还可以发现胃部和咽喉部的疱疹,并有明显的肠炎病变。对病变组织通过镜检观察后还可见细胞的溶解和肿胀。总而言之,综合以上几点便可准确诊断猪痘病。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同类病症的鉴别。例如,常见的湿疹虽然也有相似症状,但不具备传染性、猪水疱病传染较快但可以通过免疫血清进行控制等。
2 防制
2.1 猪痘病的预防
要对引进猪的产地进行充分地了解,并在正式培育前对其进行皮肤外观检查,诊断是否有痘疹病变发生。一旦识别出病情之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将与病猪密切接触的工具和脱落的皮痂清除。针对污染的猪舍,要立即进行清扫消毒。通常情况下,使用奥威、高迪或者浓度为3%的石碳酸等药剂进行彻底地消毒。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病猪的精细化管理,如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等,以提高病猪抵抗力。为有效防止继发性感染,还要定期做好消蚊驱虫等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2.2 猪痘病的治疗
常见的猪痘病治疗主要有以下两个办法:其一是使用消毒液对发病部位进行清洗,如浓度为15%的高锰酸钾等。清洗后还要用螨净以及双甲眯配成的溶液进行反复涂擦,频次为早晚各一次即可。对于出现体温严重变化的猪群,还要施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并发症的控制。其二是注射黄芪多糖等抗性药物,并配合服用清热解毒试剂,如板蓝根等,从而提高治疗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要观察患病部位,一旦出现破损要及时包扎、涂药,防止出现感染现象,必要时可进行环丙沙星注射。
3 结语
对猪痘病的诊断与防制措施进行研究,要从病理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掌握发病特征,通过管理措施的优化提高猪痘病的防制效果。目前来看,我国的基础养殖设施以及疫病防控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仍要做好防制方案的创新,从而有效应对动物疫病的多发性,为养殖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