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因制宜”论治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2023-01-06朱博慧边文会

江苏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障碍性子宫出血体质

王 玲 朱博慧 边文会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 050020;2.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3)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作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导致月经周期、经期、频率和月经量严重异常[1-2],与中医学中的“崩漏”相对应。异常子宫出血中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率可高达57.7%,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直接影响到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危及生命[3-4]。西医针对该病的治疗多为药物及手术,而中医治疗更具特色和灵活性,整体观念也更具优势[5-6]。研究表明,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与自然环境、社会及遗传等因素相关[7],这与中医“三因制宜”的疾病认识观如出一辙。“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临床诊治疾病时需要依据个人体质、地域特点及节气时段的不同辨证论治,多采取一人一方。《王氏医存》指出:“古今论病、临证、选药、立方……专病兼病异”,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并无固有套路,而是变化多样的,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亦如此,所以,临床诊治本病宜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辨治。现以“三因制宜”为着眼点,将我们临证辨治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之体悟介绍如下。

1 因人制宜:重年龄,辨体质

“因人制宜”可以说是“三因制宜”这一治病原则的根基,不管是因人抑或是因地制宜,皆以人为本。每位患者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以及其自身的性格、年龄乃至体质等因素,均会对诊治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临床诊治时应兼顾患者本身的差异性,才能确切地做到以人为本。

1.1 年有老少,治有补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天癸竭……故形坏而无子也。”因而可知,女子的脏腑功能以及气血充盈和亏损程度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被后人引申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这一针对女科病的辨治原则,为不同年龄段的疾病辨证分型指明了方向。青春期的少女天癸将至,体内肾气较为稚弱,肾阴肾阳亦虚,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造成冲任失养,肾主封藏功能受损,固摄经血之力减弱,则致崩漏,临床组方时可添加女贞子、龟甲、墨旱莲等滋阴养肾之品。《妇科玉尺》[8]云:“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则针对青春期少女因长期承受学习压力,用脑思虑过于频繁,或因饮食不洁、耗力伤神等,伤及脾胃之气,致使化源匮乏,统摄失司,冲任难以固摄,导致经血非时妄行,组方时宜选党参、山药、刺五加等补气健脾以摄血。育龄期的女性因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工作及生活等,导致情志郁结不舒,气机难以顺畅,甚至郁结化火,正如《傅青主女科》云:“肝之性急……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故组方可适当配伍丹参、延胡索、桃仁、仙鹤草等活血化瘀、固涩止血之品。围绝经期女性患有本病的多为虚证[7],正如《古今医统大全》[9]云:“中年已上人……气血俱虚。”围绝经期女性肾气逐渐虚衰,精血匮乏,封藏功能难以维持,忧思劳倦,加之后天损耗,耗气伤脾,致脾肾两虚,先、后天无力滋养,经血乏源,又失于固摄,则导致崩漏。故治疗上应以补肾健脾为重,组方时可配熟地黄、桑寄生、白芍、白术等品。同时,补益不能太过,正所谓“过犹不及”,要注意阴阳的平衡。

1.2 体有偏差,治有偏重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景岳全书》言:“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中所提及的风家、喘家、衄家、胃家、湿家、平人、瘦人、尊荣人等[10],似与现代医学中的体质学说不谋而合;《素问》中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以平为期”,也强调了人自身个体的特殊性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在临床诊疗时不可一概而论,一定要辨证论治、因人施治。故治病时还需慎辨患者的体质偏差,选择与其相对应的治法。

中医学将个人体质划分为9种类型[11]。而排卵功能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与体质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气虚质和气郁质[12-13]。因此在治疗该病时需结合患者自身的体质差异,做到治有偏重。朱震亨在《丹溪手镜》中云:“肥者,血多湿多”,脾主运化水湿,可以说是人体津液新陈代谢的重要枢纽,“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液运化无力,水湿停滞搏结凝聚则为痰,滞留于皮肤腠理之间,使人“形体丰满”,表现为肥胖,故体形较胖的患者多为气虚体质。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里首次记载了“瘦人多火”,体形瘦小者多血虚生内热,热邪损耗津液,津亏难以濡养筋肉,则使人体瘦,故瘦人多虚火证。因此在临床用药方面,体形胖者多重用猪苓、泽泻、苍术等以健脾利湿;体形瘦者可选用天冬、玉竹、女贞子、桑椹等以滋补阴津。《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认为“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即气机郁而不畅,难以推动血液运行,瘀血内停,冲任阻滞,血不归经,使得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故对于气郁质的患者则以化滞为主,组方时侧重选用柴胡、川芎、木香等理气之品。

2 因时制宜:观四季,析分期

临床上,因时制宜是指依据不同的气候条件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准则,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密切关注疾病的发展趋势,确定其证候分期,做到同病异治。因此,诊治时需秉持“观四季,析分期”的原则,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1 四季如常,治病有序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人需要依赖于天地自然之气和水谷精气来生存,并顺应四时规律而生活[14]。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为寒变……。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为痎疟……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为飧泄……。冬三月,此为闭藏……春为痿厥……”,四时之气各不相同,人只有顺应自然之气才可养自身之气。而对于四季致病的特点,则如雷丰《时病论》[15]中所云:“夫春时病温,夏时病热,秋时病凉,冬时病寒……是为时医必识时令……治时病……用时方……决其何时而解。”

“肝应春”,即春季时肝主疏泄的功能有所加强[16],与之对应的就是肝藏血之功能有所减弱,肝失固藏,而成崩漏;夏季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夏热》中指出:“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17],容易受热邪侵扰,热伏冲任,使血海不安,迫血妄行发为崩漏;秋季,暑气去,燥气随之而来,燥易耗损津液,致阴虚失守,相火扰动血海,故成崩漏;冬季阴气生,易于寒化,寒凝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成瘀,瘀阻冲任,使血不循经,发为崩漏。对于四季用药,《景岳全书》亦有详细记载,而应用于崩漏时,则认为春季乃肝木升发之季,当予以乌药、香附、柴胡等以疏肝理气;夏季多热,则宜加地骨皮、黄柏、栀子等清热之品;秋季多阴津亏耗,则佐以生地黄、玉竹、女贞子等以滋肾益阴;冬季寒冷,需佐以续断、杜仲等温阳之品。如此以达到顺应四季,治病有序之目的。

2.2 病有分期,治病有时 在古代医学中,本病类似于“崩漏”。古人提出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以此指导该病的治疗。初期,也就是急性出血期,出血来势峻猛,急当固脱摄血、益气止血,可选用人参、麦冬、附子、阿胶等补益之重品以固冲止血兼以补血。中期,血势渐缓,则可究其原因,辨证施治,若属肾气亏虚、肾阳不足者,治以温肾调经、固冲止血,药用补骨脂、淫羊藿、续断等;若属肾阴亏虚、阴虚内热者,则可养阴益肾、调经止血,药用天冬、枸杞子、女贞子等;若为脾气亏虚兼肝郁不舒者,则可疏肝健脾、止血调经,药用川芎、乳香、没药等。后期,血已止,崩漏日久损耗肾精,肾气更虚,则可调理脾胃、化气生血,药用黄芪、山药、菟丝子、杜仲等以善其后。

3 因地制宜:分四方,视饮食

中国领土辽阔、资源丰富,各地的区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饮食偏好迥然有别。临床诊疗也应做到因地制宜,即依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和饮食偏好,制定、选用与之相适宜的治法和方药。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3.1 气候寒热,治宜因地域而异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南方者……阳之所盛处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表明了地域有其相应的寒热特性,疾病也会因受到不同地域的特性影响,产生与之对应的属性发展。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西北之人,气深而浓……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宜用疏通轻剂”,亦表明了防治用药应当随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寒邪易侵,寒主收引,筋脉收缩而致血瘀,瘀阻冲任,发为崩漏,宜用艾叶炭、炮姜等温经止血之品,其人腠理紧密,用药宜重;东南地区乃温暖之地,天气炎热,易感受热邪,热伏冲任,使血海不宁,血不归经而成崩漏,可选用生地黄、栀子等清热凉血之品,其人腠理疏松,用药宜轻。

3.2 膳食偏好,治宜因饮食而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均有着对膳食的独特爱好和传统讲究,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个人饮食的不同,则个体所吸收的食物水谷精微亦不同,作用于人体,则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江浙地区饮食偏好甜,甘能滋补、能和,多为厚腻之品,过食容易阻碍脾胃运化功能,治宜健脾除湿,药如白扁豆、泽泻等;东北之地饮食偏好咸,咸味属肾,过食容易损伤肾水,治宜滋阴益肾,如生地黄、麦冬等;川贵之地饮食偏好辣,辛辣发散,多属热品,过食容易伤津耗气,治宜益气生津,药如黄芪、党参等;两广地区饮食偏好酸,酸主收涩,属肝,过食容易耗损肝阴,治宜滋养肝阴,药如枸杞子、墨旱莲等。饮食不同,治法随之而异。

4 验案举隅

邢某,女,46岁,已婚。2021年9月26日初诊。

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20 d。患者14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多为28 d一行,经期5~7 d,月经量可,经色暗红,夹有血块,无腹痛。近4个月月经开始紊乱,常10~20 d一至,经期15 d,经量较少,色红,伴有少量血块,无腹痛。末次月经:2021年9月10日,月经淋漓至初诊时未净,近1周量多色红伴有少量血块。遂至河北省中医院就诊。刻诊:月经淋漓未净,形体偏瘦,伴胸闷烦躁,腰骶酸楚,夜寐较差,偶有面部烘热、颧红,大便质干,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围绝经期崩漏(肾虚血热证)。治以滋阴清热,养肾止血调经。方选左归丸加减。处方:

仙鹤草30 g,党参15 g,炙龟甲15 g(先煎),藕节炭15 g,鹿衔草15 g,熟地黄10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女贞子10 g,桑寄生15 g,大蓟15 g,茜草15 g,小蓟15 g,酸枣仁30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1年10月2日二诊:服药第4 天血止,7 剂中药服尽,腰骶酸楚较前改善,胸闷烦躁及夜寐较差较前均有好转,大便调,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予初诊方去茜草、藕节炭、小蓟、大蓟,14 剂。

2021年10月17日三诊: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在二诊方基础上加合欢皮9 g、莲子9 g,14剂。

按:患者处围绝经期,肾中精气渐衰,阴精亏虚,相火妄动,经血失守而发为崩漏。肾阴亏虚,虚火妄行,封藏功能受损,月经淋漓不尽;阴津亏虚,虚火旺盛,热灼阴血,则经血色红;精亏血少,难以濡养腰府,故腰骶部酸软不适;热邪内扰心神,可见烦躁少寐;虚热上浮,则面部烘热、颧红。再结合舌诊脉象,均为肾虚血热之征。治疗则以滋阴清热,养肾止血调经。方中炙龟甲、鹿衔草、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滋阴益肾清热,茜草、藕节炭、小蓟、大蓟、仙鹤草收涩凉血止血,以贯彻“因时制宜之分期而治”,即针对血势较缓者应究其原因,辨证论治;本着“因人制宜之顾年龄、体质”的思想,考虑患者属“七七”之年,且体瘦多虚火,乃为阴虚体质,故方中以滋阴益肾清热之品为君,并佐以党参、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顾护后天,酸枣仁安神;秉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考虑患者长期居住于北方,腠理偏致密,整体饮食偏咸,故治疗用药多为沉降之性、苦咸之味,以滋阴益肾;再结合患者发病季节为秋分时节,遵循“因时制宜之观四季”,治疗上也以滋阴清热为主。二诊时患者出血已止,故去收涩止血之茜草、藕节炭、小蓟、大蓟。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再佐以合欢皮、莲子以补益心脾,固本善后。整个治疗过程均秉持“三因制宜”的思想,综合论治,故疗效显著。

5 结语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但究其根源,于内离不开“人”,需要考虑患者自身的年龄、体质,于外离不开“时、地”,需要兼顾病程发展、自然气候、地域特性及饮食偏好等,即因“三因”而起,故应从“三因”而治。总之,基于此论把握疾病的本质,将天、地、人合为一体,综合探究,临证施治,临床可屡获奇效。

猜你喜欢

障碍性子宫出血体质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护理干预对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惹的祸吗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