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及民国时期军事将领多隆阿历史书写研究

2023-01-06陈英哲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书写文本历史

陈英哲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一、多隆阿其人

多隆阿(1817-1864), 号礼堂,达虎里呼尔拉特氏[1],为达斡尔族姓氏。《黑龙江志稿》卷十一《经政志》氏族条载:“达呼尔,一作达呼里,又讹为打虎儿,契丹贵族。辽亡,徙黑龙江北境,与索伦部杂居于精奇里江。”[2]后文附载《姓氏考》又记“达呼尔姓氏”包括“呼尔拉特氏”[3]。达虎里、达呼尔均是达斡尔之谐音。多隆阿祖居齐齐哈尔,父金格里,以佐领从征青海有功,加副都统衔,蒙古正白旗人。考《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均作满洲正白旗人,而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卷十一上《忠勇公多隆阿》作蒙古正白旗人[4]。据多隆阿早年随蒙古科尔沁亲王曾格林沁所率骑兵入关,晚年因军功晋升为蒙古正红旗都统,多隆阿为蒙古正白旗人为是。但何时抬旗未见记载,不详。

多隆阿,咸丰三年(1853),以骁骑校从胜保镇压太平军,解怀庆围。后以参领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于冯官屯败北伐太平军,擢佐领。五年(1855),奉檄援湖北,隶江宁将军都兴阿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于大江南北。破黄州、新州,克广济。六年(1856),从克武昌、汉阳。加副都统衔,补协领,充行营翼长,进剿蕲州,复广济。七年(1857),会诸军破小池口,克黄梅。八年(1858),因都兴阿以病离营,受命统带所属,复九江,攻太湖,逼安庆,破宿松,败陈玉成。九年(1859),授福建副都统,进逼太湖,败陈玉成援军。十年(1860),克太湖,居首功,加头品顶戴。十一年(1861),与陈玉成战于磨山、鲍家桥等地,旋克桐城、宿松,加都统衔,补授正红旗蒙古都统,寻授荆州将军。同治元年(1862),进兵庐州(今安徽合肥),破陈玉成,封骑都尉世职。后赴陕西督办军务,镇压西北太平军。同年十一月,以胜保获罪逮京,授其为钦差大臣镇压陕西回军。克复城寨数十处并分兵解凤翔围,调西安将军。三年(1864),进攻川省义军蓝大顺于周至,奉命督办陕甘两省军务。旋因周至之战创伤重死。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赠太子太保,谥忠勇。

关于多隆阿,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有两位多隆阿;清代文献中,对少数民族往往省略姓氏,直书其名,故易将两位多隆阿混为一人。其一是本文所述出身行伍的军事将领,呼尔拉特·多隆阿;另一位为著名学者兼诗人,舒穆禄·多隆阿(1795-1853),字雯溪,辽宁省帕岩县人,一生著述颇丰,被誉为“嘉道间经学名家”。两位多隆阿,一文一武,不可误作一人。

二、多隆阿历史书写的文本梳理

历史文本是历史书写者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人物)的载体,因此梳理记载达斡尔族名将多隆阿的历史文本是我们研究多隆阿历史形象和历史书写的前提条件。有关多隆阿资料,均零散地载于史籍中。笔者通过搜集梳理,认为记载多隆阿的历史文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记录多隆阿史事的历史本文,可相对详细展示出多隆阿一生或特定时期内的人物事迹,是反映多隆阿历史书写最主要和最具决定性的文本。现按时间顺序梳理如下:

(一)《多忠勇公勤劳录》:清雷正绾纂辑、刘宝国编次(四卷)。按年逐月记述多隆阿与太平天国、回民起义军等作战事迹。记事自咸丰三年(1853)以黑龙江骑兵参领随僧格林沁防堵太平军北伐,至同治三年(1864)被农民军蓝朝柱部击死止。末附穆图善《多忠勇公碑记》及李宗焘《多忠勇公平陕事略》。材料多取自清方有关战报等文件,记事详细,然多褒谀之词。

(二)《庸庵笔记·多忠勇公薨于周至》:《庸庵笔记》清薛福成撰(六卷)。本书是作者从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十七年(1891)所作随笔中删辑而成。记录所见所闻,内容较为丰富。全书共分四类。卷一、卷二为史料,卷三为遗闻,卷四为述异,卷五、卷六为幽怪。“史料卷”多载当朝政治关系和军事斗争。其中,“史料卷二” 的“多忠勇公薨于周至”条,专述多隆阿同治元年以后军事活动,详记多隆阿于周至受伤致死之情况,亦多溢美褒奖之语。

(三)《中兴将帅别传·忠勇公多隆阿传》:《中兴将帅别传》清朱孔彰撰(三十卷)。是书专述清咸丰以来中兴将帅的传记。其中,卷十一上即为忠勇公多隆阿传,记述多隆阿生平事迹和言论。作为别传,对史传有补充之用。

(四)《清史列传·多隆阿列传》:《清史列传》撰稿人不详(八十卷)。是书收录人物传记二千八百九十四篇,分宗室、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武臣、逆臣八门。多隆阿传属大臣门卷五十大臣划一传档后续六。传文叙述多隆阿生平、仕宦经历、主要军事活动事迹。叙事较详明,年月首尾具备,可依之对多隆阿深入探讨。

(五)《清史稿·多隆阿传》:《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主编赵尔巽,为记载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列传为三百一十六卷。多隆阿传属列传一百九十六。传文内容与《清史列传·多隆阿列传》大致相同,但《清史稿·多隆阿传》更为简略。

(六)《黑龙江志稿·多隆阿传》:《黑龙江志稿》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六十二卷,黑龙江方志体史书。是书分为地理志、经政志、物产志、财赋志、学校志、武备志、交涉志、交通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十二类。其中卷五十三人物志传三即录有多隆阿传。传文记录多隆阿之父金格里,为其他史料所不见。虽对多隆阿偶有夸奖之语,但对农民起义军已无贬低之意,不再使用“贼”“寇”等具有贬低性之词,记述史事较为客观。

(七)《清代七百名人传·多隆阿传》:《清代七百名人传》近人蔡冠洛编纂(六编)。是书收录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名人传记七百一十三篇,分政治、军事、实业、学术、艺术、革命六编。其中,第二编军事的陆军目有多隆阿传。此传文在记录多隆阿史事方面与上述多隆阿传并无大差异,但在褒扬多隆阿贬低起义军的态度上已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蔡冠洛更为客观的叙述多隆阿及起义军,对多隆阿无主观上的褒扬之语,对农民起义军的描述亦不再用 “贼”“寇”等词。

人具有社会性,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人或事发生密切联系,因此记载多隆阿的历史文本还有一类,即是记载与多隆阿有密切联系之人、事的历史文本。如,多隆阿曾属都兴阿麾下,因此在都兴阿的史传当中就有多隆阿相关史事的记述。这类历史文本虽不能全面反映多隆阿人物的生平全貌,但亦可窥见其行为事迹,也可补专传之缺。但此类历史文本太过琐碎与庞杂,故在此不做赘述。

三、多隆阿历史书写中的历史评价

人物的历史书写形象构建离不开历史评价。纵观多隆阿一生骁勇善战,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几乎都是褒扬之辞。例如,薛福林在《庸庵笔记》中提到:“(多隆阿)其奇勋伟绩,尤在庐桐之间,摧灭粤寇陈玉成,实能转移天下全局。”[5]作为多隆阿的伯乐胡林翼也曾说,多隆阿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武将,称赞其“朴诚忠勇,智略冠军,为众所悦服。”[6]在胡林翼看来,多隆阿智勇双全,有谋有勇,深得部下的爱戴,对他皆是心悦诚服。但是显然,胡林翼对多隆阿的评价比较简单,只是大概地描述了他身上具备的几个重要优点。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指出“其骁果任战,叠树大勋,与兵事相始终,尤以忠勇公多隆阿为八旗劲旅中功第一。顾世犹谓公突将耳,乃其料敌审机,出奇不测,虽韩淮阴、魏武帝不复过之!……盖天授将略,其神勇尤出塔公、都公上云”。[7]从另一层面来说,除了褒扬之外,历史上对多隆阿的评价更多的是惋惜。例如,刘体智在《异辞录》写到“其绝伦超群者,惟忠勇公多隆阿,自武昌、九江而入皖境,百战百胜之师,卒以意见不协,移军陕西。譬如驱虎入穴而使之斗,何以能尽其才。围攻安庆,受伤身死,惜哉!”[8]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评价说:“多隆阿才略冠时,朝廷倚以剿回,中道而殒,未竟其用。”[9]都表现出多隆阿之死对清政府而言是巨大损失的惋惜之意。

如上所述,多隆阿的历史评价几乎是褒扬之词。究其原因,首先,客观历史史实上多隆阿以军功起家,多次为清政府取得战争的胜利,并借此步步高升成为军功贵族,其军事才华尤为突出。因此,做出历史评价的历史书写者们无论站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对多隆阿军事才能的肯定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其次,从历史书写者的身份看,薛福林、胡林翼、陈康祺皆为清朝官员,刘体智、赵尔巽亦是清朝遗老,受政治观和中国传统礼法教育的限制和影响,对维护清朝统治立下“战功”的多隆阿进行褒扬是他们政治立场的反映,这背后亦体现出历史文本的历史性和时代客观合理性。

四、多隆阿历史书写分析

(一)作为历史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往往都是由书写者来完成的。多隆阿“骁勇善战、中兴名将”的历史形象就是在一定史实的底本之上,由书写者出于个人目的,不断型塑、加工而最终形成。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历史书写者将个人创造上升为集体意识的结果,这个结果最重要的是服务于现实,或者满足于某个阶层的需求。

(二)考察历史的角度和方法,经常因历史书写者的历史观而异。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因此,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从根本上看,可以说是一部帝王将相、英雄以及知识精英的历史,因为人们相信,只有书写他们,才能建构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才能体现史学家的使命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所以,梳理考察晚清至民国初专门记录多隆阿的历史文本,可以看到多隆阿“骁勇善战、中兴名将”的历史形象是一脉相承,未曾发生改变。

(三)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和历史书写者的政治观、史观的改变而改变。如前文所述,通过梳理考察晚清至民国初专门记录多隆阿的历史文本,不难发现,《多忠勇公勤劳录》《庸庵笔记》《中兴将帅别传》《清史列传》《清史稿》与《黑龙江志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的传文记述在褒扬多隆阿贬低起义军的态度上已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褒扬多隆阿趋于弱化,对农民起义军的描述不再用 “贼”“寇”“匪”等贬抑之词,记述史事较为客观。这是基于时代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近代历史书写者——万福麟、张伯英、蔡冠络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发生变化的结果。

总之,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下,少数民族将领多隆阿“中兴名将”的历史形象得以形成和塑造,这是历史文本具有历史性的客观体现。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历史书写者们历史观的发展,多隆阿的历史形象亦趋于客观。

猜你喜欢

书写文本历史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历史
书写春天的“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