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扎实推进浙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2023-01-06郎文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域浙江省浙江

郎文荣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杭州 310012)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创造性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就包括“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同时,在海洋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生态法治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许多关键部署,构建了浙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这些都为浙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打造海洋经济强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创建生态省和发展海洋经济两大战略的交叉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其建设成效也关系着两大战略的实施效果。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创造浙江海洋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实现人海和谐共生作为首要目标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 万km2,海岸线6600km,海岛4350 个,海岛数和海岸线长度均居全国第一,海洋资源丰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多次强调海洋产业发展要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并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浙江海洋发展的总布局当中。2003 年8 月,他在全省第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2005 年6 月,他在舟山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优化海岸带的经济布局,建设沿岸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临港产业。2006 年9 月,在舟山考察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习近平同志的引领和推动下,浙江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一是科学合理管控海域空间。编制实施了《浙江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浙江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浙江省海岛保护规划(2017—2022 年)》《浙江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等重大空间规划,“一线四规”海洋资源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4 万km2,占省管海域面积的31.72%。保持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自然岸线与生态岸线占补平衡机制。二是集约用好海洋港口资源。深入推进海洋港口一体化,围绕“一体两翼多联”的港口建设格局,有机整合港口资源,从严管控全省重要深水岸线和相关海域、土地等重要资源,全面提升海洋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 年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荣获浙江省首个中国质量奖。三是优布局调结构产业兴海。严格执行国家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围填海计划指标差别化管理,合理安排用海需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有力支撑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重大产业聚集区、浙商回归等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石化、临港装备制造、港航物流服务、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海洋数字经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3 年的702 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9962 亿元,年均增长15.9%,占全省GDP 比重达到13.6%,呈现出快速增长、结构趋优、效益向好的态势。

2 坚持陆海统筹、源头防控,把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作为核心任务

浙江是全国近岸海水水质较差的区域之一,来自陆源的氮、磷等污染物严重影响了近岸海域水质。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调要陆海统筹协同治理。2003 年1 月,他在舟山调研时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尽快缓解浙江省海域海水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同年5 月,他在全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各地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这项工作,环境保护部门和海洋渔业部门要加强合作,实施海陆同步监督管理。2004 年9 月,他在舟山调研时进一步强调,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是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他亲自主持下制定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全省陆海协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浙江省坚持陆海统筹、源头防控,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以提升入海河流水质为基点。先后实施四轮“811”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一级A 提标改造工作,并加快向清洁排放标准提升,省级以上工业集聚片区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21 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5.2%,较2003 年提升55.2 个百分点;主要入海河流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二是以总氮总磷浓度控制为关键。省、市两级均印发实施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浓度控制计划,对全省55 个断面开展氮磷浓度控制。全省7 条主要入海河流和6 个主要入海溪闸总氮、总磷浓度控制指标纳入“美丽浙江”和“五水共治”考核体系。三是以规范入海排污口监管为抓手。先后开展多轮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清理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全省备案在用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设施实现全覆盖,在线监测数据在浙政钉环境地图模块对外公开。四是以强化海洋环境监测执法为保障。组建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扩充人员力量。2022 年4 月,全国首艘千吨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 号”正式列编。推进建设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污染应急指挥系统,省辖区5 万吨级以上油码头溢油监控报警系统安装率达100%。以“海盾”“碧海”专项执法行动为抓手,开展海域使用和海洋环保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重大海洋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多年的大整治大保护,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比例从2003 年的22.6%上升到2021 年的46.5%,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从64.7%下降到41.7%。

3 坚持系统观念、生态恢复,把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作为底线工程

习近平同志将生态环境问题与民生安全、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引领全省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2003 年5 月,他在全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2004 年9 月,他在舟山调研时强调,要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促进近海渔业逐步恢复。2005 年3 月,他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通过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浙江以构筑蓝色屏障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努力健全海洋生态安全体系。一是一体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岸线、海岛修复和“蓝色海湾”项目,全省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360km。积极推进红树林造林,全省红树林面积300 多hm2。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各类海洋保护地18 个,总面积逾4000km2,占省管海域面积的8.96%。二是一体推进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实施“百万亩江河湖库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结构,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推进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深入实施“一打三整治”行动,东海渔场资源出现恢复迹象。超额完成国家海洋捕捞渔船压减和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任务要求。三是一体推进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累计建成标准海塘2000 多km、沿海基干林带3000 多km,基本形成了沿海防台御潮工程体系和较完整的沿海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山地丘陵防护林三道防御体系,初步建成了海洋灾害智能感知网、海洋灾害智能预警网、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精细化管理体系,海洋预报服务网、海洋灾害应急防御数字化平台上线运行。

4 坚持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把弘扬海洋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抓手

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培育生态文化。他强调,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才是生态省建设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2003 年8 月,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中指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上。在2005 年4 月召开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浙江靠海吃海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生态省建设促进生态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演变升华,体现出独特韵味,助推全省蓝色文明发展。

在浙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培育海洋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观植入人们心中。一是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利用环境日、海洋日、地球日、世界水日、浙江生态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群众性的海洋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培育海洋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积极推动沿海地区的环境保护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沿海火电、石化等公众关注其治理成效的行业企业对外开放,制定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地方标准。二是发挥特色文化的培塑功能。沿海地区深入挖掘渔文化、佛文化、海防文化、大桥文化、灯塔文化、诗路文化、乡贤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海上文化明珠。舟山市成功创建国内首个群岛型国家森林城市,朱家尖岛打造世界级旅游岛,并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海岛旅游大会,成为大会的永久会址,岱山岛在每年六月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至今已举办十六届;温州市洞头区、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是发挥示范创建的牵动效应。制定出台《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开展沿海全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升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全省累计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 个。

5 坚持依法治海、变革重塑,把提升海洋环境治理能力作为根本支撑

严密法治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十分关注生态环境领域法规制度建设工作。2003 年6 月,他在省环保部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法制化步伐,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要根据浙江省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地方立法。同年8 月,他在全省第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施依法治海,加强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于2004 年出台实施,浙江海洋环境保护从此有了专门性的立法。2004 年9 月,他在舟山调研时强调,一定要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好《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强化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实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加强海洋倾废、船舶排污管理,防范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

浙江从法规制度建设入手,持续改革创新,推进海洋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强立法固根本。颁布实施《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出台了《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浙江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法治支撑。二是深化改革促创新。积极探索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政府有效管控的途径,深入推进海洋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岸线统筹管理,制定海域使用权“招拍挂”、无居民海岛申请审批、依申请用海目录制等办法,推行用海用岛审批“一改两优化”,进一步厘清公益性、经营性用海界限,提高利用效率。颁布海域使用基准价测定规程、评估规范等地方标准,推进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提高用海门槛。三是数字赋能增活力。加快海洋数字赋能,上线“浙里蓝海”应用场景,贯通省市县三级涉海部门协同治理,实现所有入海排污口落图管理,开展卫星遥感重点海域水色异常预警和污染溯源,联动“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督察在线”应用场景,实现海洋环境问题发现整改闭环化管理。

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期间强调,要突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要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些论述,为浙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下一步,浙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国家和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相关部署,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为主线,推进全省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聚焦成体系打造美丽海湾,深化陆海统筹保护与建设。贯彻落实国家《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以杭州湾、三门湾、乐清湾为主战场,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动《浙江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加快构建以美丽廊道、美丽岸线、美丽海域为重点的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布局,实施陆海一体化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二是聚焦全方位振兴海洋经济,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调整优化不符合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定位的产业布局。推动沿岸石化化工、港航物流、临港制造等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海洋新能源开发。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三是聚焦从“治”到“制”再到“智”,不断加强海洋整体智治。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卫星遥感监测、自动监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应用。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技术研发和业务化转化应用。加快相关政策制度建设,推动《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落地实施,持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现代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海域浙江省浙江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遗落海域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