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3-01-05何明霞
何明霞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教学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能够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先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美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维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引发了新的学习革命。因此,无论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都应该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与重构。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能够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传统课堂的静态图片和文字信息有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枯燥、抽象,教师的口头讲解、简单描述和抽象概括,很难激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而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根植生活来理解美术,将美术学习与美术应用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能够全面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圍中进行欣赏与探索。海量资源的即时共享,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幽默、风趣的作品解说,灵活、直观的微视频引入,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动态化和多元化。
2.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而丰富的活动体验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投入美术鉴赏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审美理解,提高审美创造。信息技术能够将美术名作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从旁理论讲解或鉴赏指导,引领学生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品评和审美鉴赏。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美术世界,带学生逛“云”端博物馆,参观线上书画展,感受名家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欣赏色彩亮丽、构图清晰、高度仿真的绘画或雕塑,不仅丰富了自身的视觉与听觉感知,还促进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融入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搜集与获得、提取与筛选、整合与重构资源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减少了对教师和教材的过度依赖,真正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融入美术课堂,以图文并茂、视听兼备、多资源支持的优势,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和双手,使其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并积极实践,在持续认知、反复实践、不断强化的动态过程中发展美术核心素养,实现自主能动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构建动态课堂,激发美术兴趣
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让课堂形式更灵活,课堂结构更开放。学生可以通过微视频全面了解彩塑的制作工艺及过程,也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共享美术资源,还可以在希沃易课堂在线学习软件中参与知识抢答,从中体验到信息技术便捷、即时、共享、交互的优势,感受到艺术作品的色彩之美、构图之妙、造型之绝,进而对美术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要素的融入,多元游戏活动的精彩体验,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线上线下互动空间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课堂探究欲望,学生更容易以高涨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中。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元支持来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契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以下统称“教材”)选择性必修1“纯粹的构图(解构与重构)”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详解蒙德里安的《夜晚·红树》的线条与色彩的构成,然后由此联系《灰色的树》,让学生思考构图的三大形式要素:主体、陪体和环境。由于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屏交互放大图像,故教师还可以引入《蓝、灰和粉红色的构成》,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创作中的形象解构与重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人机交互平台呈现画作,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让学生从色调、景深、透视等方面来评价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的主体要素。
2. 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审美想象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觉,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创造能力。不同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色彩平和淡雅,有的色彩浓烈艳丽;有的线条生硬粗犷,有的线条纤细柔美;有的造型夸张个性,有的造型宁静含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与理解,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背景音乐来创设情境,以舒缓的轻音乐搭配平和淡雅的美术画作,以铿锵有力的钢琴交响乐搭配浓烈夸张的美术画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美术想象。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马王堆出土的《轪侯妻墓帛画》,让学生借助AR技术三维全景虚拟现实,迅速拉近自身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距离,真实感受绢类帛画的材质、内容和构图特点,然后投影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让学生对比思考:同为设色绢画,两者在内容、造型和设色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由此身临其境地进入美术世界,直观感受我国古代在绘画方面的伟大成就,丰富审美想象,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3. 信息资源支持,挖掘人文内涵
高中美术课堂不仅有美术理论的讲解、审美鉴赏技巧和美术批评方法的教授,还有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要立足学情特点,结合教学需求和信息资源,适时补充人文知识,以丰富学生的课堂理解,让学生了解相关美术理论的起源、流派和特点,熟悉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特色和艺术价值,使其融情入境地理解构图、造型、设色等美术元素,全面深入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
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美术作品的创作”时,教师为学生呈现徐悲鸿的《奔马图》,并链接创作背景: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徐悲鸿闻听我方在长沙会战中失利,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于是连夜创作《奔马图》,以寄托强烈的忧国之情。那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条写意交融在一起,是作者悲愤之情的倾泻,借助浓淡相宜的线条勾勒,将奔马腾空而起的气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也是作者个性与情感的鲜明呈现。随后,教师可以投影徐悲鸿的另一幅作品《田横五百士》,让学生对比两幅作品的设色、构图、线条和内容。为了让学生对作品的人文内涵有更深入的挖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该画作的取材、情节和创作缘由,还可以链接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补充《愚公移山》的创作过程。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融入、整合并重构高中美术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即时共享、多维互动、高效学习的平台与资源,同时推动了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然而,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尚未成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优化,以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鹏.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20(7).
[2]王峰. 谈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上旬刊),2020(3).
[3]谭健兴. 网络资源及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教育观察,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