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文学作品日本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2023-01-05吴小伟

潍坊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日文红高粱译介

吴小伟

(潍坊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中国大国新形象的战略举措。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文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忽视。在“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共赢以及“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快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迄今为止,其作品已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200多个外文版本,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深受海外读者喜爱,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莫言作品的诸多外文版本中①专访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译吉田富夫:愿莫言获奖后多多保重[EB/OL].(2012-12-19)[2020-02-16].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1119/c1002-19623145.html.,日文版本是最多的。自1988年4月莫言的短篇小说《枯河》的日文译本首次见诸日本杂志《季刊·中国现代小说》以来,到目前为止,莫言有近80%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剧本等,都被翻译成了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深受广大日本读者和研究者的青睐,这“在中国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是没有的”。根据其作品《红高粱》《姑奶奶披红绸》《师傅越来越幽默》《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太阳有耳》《幸福时光》《暖》也被译成日文,分别于1989年、1997年、2002年、2005年搬上了日本的荧屏。因其出色的文学成就,2002年,日本N H K电视台拍摄了莫言专题纪录片,2006年,莫言还荣获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认可,这在日本的中国文学接受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本文拟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传播状况的系统考察,对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成功传播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当前大力推进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大致经历了发端期、发展期、繁盛期、成熟期四个阶段。

(一)发端期(1988-1990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译者是井口晃,他是日本译介莫言的第一人。1988年4月,由他翻译的短篇小说《枯河》在《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第5期上刊登,这被认为是莫言最早的日译作品。随后,随着电影《红高粱(紅いコーリャン)》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金熊奖(1988.02)以及在日本的成功上映(1989.01),井口晃很快又将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和《红高粱·续》)译成日文,分别于1989年4月和1990年10月在日本德间书店出版(表1)。井口晃虽然是日本第一位莫言作品的翻译者,但他在译作中对莫言对麻风病人使用“歧视言辞”极为不满,并对莫言的作品风格进行了批判,称其“只不过是贩卖粗俗罢了,这正是没有根基的小聪明”①林敏洁.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兼论其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J].文学评论,2015(06):100.,其批判性的评论对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初期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井口晃对于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早期传播仍功不可没,他是最早将莫言作品带进日本的日文翻译家,随后,诸多莫言作品被翻译成日文。正是由于他的译介,莫言作品在日本文学评论界开始广受关注。

表1 1988-1990年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

(二)发展期(1990-1998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译者是藤井省三,他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翻译介绍莫言文学作品。藤井省三翻译的第一部莫言作品是短篇小说《秋水》,1991年4月,J I CC出版局出版了藤井省三、长堀祐造合译的《来自中国农村·莫言短篇集》,收录了藤井省三翻译的《秋水》《白狗秋千架》《金发婴儿》和长堀祐造翻译的《老枪》《断手》《我的墓》等作品(表3)。在书中,藤井省三以“魔幻现实主义描写的中国农村”为题,对莫言的文学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后,藤井省三又翻译了莫言的短篇小说《苍蝇·门牙》《神嫖》《良医》《辫子》,长篇小说《酒国》(表2),出版了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其中收录了藤井省三的《透明的红萝卜》《苍蝇·门牙》《怀抱鲜花的女人》《莫言访谈录:从中国农村和军队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等日文译作。“藤井省三应该算是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翻译介绍莫言文学作品的日本第一人,并从一开始就对莫言的文学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莫言文学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活动,也正是从藤井省三开始的,日本读者通过藤井省三的翻译介绍开始认识莫言文学作品,藤井省三可谓为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立松升一、岸川由纪子等一批译者也开始加入到莫言作品的译介中来,这一时期属于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的成长、发展期。

表2 1990-1998年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小说)

表3 1990-1998年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小说集)

(三)繁盛期(1999-2012年莫言获“诺奖”)

1999年至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译者是吉田富夫和立松升一。吉田富夫是莫言大部分重要作品的日文版译者,是日本翻译莫言作品数量最多的翻译家。这一时期吉田富夫先后翻译了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五部长篇小说,《澡堂》和《红床》两篇短篇小说(表4),并出版了《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中短篇集》《白狗秋千架·莫言自选短篇集》两部小说集(表5),《檀香刑》(中公文库版)也于2010年9月再版。《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中短篇集》收录了吉田富夫的《师傅越来越幽默》《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藏宝图》《沈园》《红蝗》5篇译作。《白狗秋千架·莫言自选短篇集》收录了吉田富夫的《大风》《枯河》《秋水》《老枪》《白狗秋千架》《苍蝇·门牙》《凌乱战争印象》《奇遇》《爱情故事》《夜渔》《神嫖》《姑妈的宝刀》《屠户的女儿》《初恋》14篇译作。立松升一自1997年1月在《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第38期上发表译作《石磨》以来,这一时期又陆续翻译了莫言的《拇指铐》《扫帚星》《月光斩》《狗文三篇》《普通话》等作品。此外,中山文、南條竹則、藤野陽、谷川毅、菱沼彬晁等日本翻译家也陆续参与到莫言文学作品的日译中来,《天花乱坠》《师傅越来越幽默》《挂像》《牛·築路》《锅炉工的妻子》等译作纷至沓来,井口晃的《红高粱》也再次受到关注。另外,根据莫言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幸福时光》《暖》也被译成日文,分别于2002年、2005年在日本上映。这一时期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可谓走向了全面繁荣,莫言也正是在此期间获得了福冈亚洲文化奖(2006.07)和诺贝尔文学奖(2012.10)等重大奖项,受到日本以及全世界的瞩目。

表4 1999-2012年获“诺奖”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小说等)

表5 1999-2012年获“诺奖”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小说集)

(四)成熟期(2012年莫言获“诺奖”至今)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进入了成熟时期,在此阶段,莫言的几乎所有重要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了日文。伴随着莫言获“诺奖”后的“莫言文学热”,一系列小说、小说集紧锣密鼓地出版发行。莫言的中篇小说《变》、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红树林》的日文译本相继出版,《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表6)也趁热再版,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珠玉集》和《扫帚星·莫言杰作中短篇集》(表7)也相继面世。《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珠玉集》收录了藤井省三的《讲故事的人》《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良医》《辫子》《铁孩》《金发婴儿》《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演讲》等译作。《扫帚星·莫言杰作中短篇集》收录了立松升一的《翱翔》《石磨》《普通话》《拇指铐》《五个饽饽》《月光斩》《蝗虫奇谈》《粮食》《火烧花篮阁》《扫帚星》《卖白菜》11篇译作。同时莫言的新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日文。莫言于2015年6月发表的散文《寻找灵感》,2017年和李云涛共同编剧的民族歌劇《檀香刑》,很快在2015年10月和2018年8月出版的日文杂志《昂》上刊登;2020年8月出版的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很快在2021年6月被译成日文出版,收录了吉田富夫的《左镰》《晚熟的人》《斗士》《贼指花》《等待摩西》《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地主的眼神》《澡堂与红床》《天下太平》《红唇绿嘴》《火把与口哨》12篇译作。

表6 2012年获“诺奖”至今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小说等)

?

另外,这一时期对于莫言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的探讨开始成为主流。吉田富夫的《莫言神髄》,藤井省三、林敏潔的《莫言文学思想·海外演讲集》《莫言文学精神·中国演讲集》(表8)等作品应运而生。吉田富夫的《莫言神髄》,阐述了自己对莫言作品的独到感受,呈现了一个翻译家眼中的莫言文学世界。藤井省三、林敏潔的《莫言文学思想·海外演讲集》《莫言文学精神·中国演讲集》汇总了莫言国内外演讲的精髓,对于深入探视莫言文学世界,助推日本学术界对于莫言文学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表8 2012年获“诺奖”至今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演讲集等)

二、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成功传播的原因

莫言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优秀日文翻译家的出色译介、作品电影化与国际获奖、毛丹青的“穿针引线”等是莫言文学作品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并为广大日本读者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一)作品的文学魅力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颁奖词)。莫言善于将现实世界与梦幻的世界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来描写中国的农村生活(产经新闻),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福冈亚洲文化奖颁奖词),“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展现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文学魅力,成为日本读者透视中国人心灵的一把钥匙。

(二)优秀日文翻译家的出色译介

莫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日本被广泛传播与接受,这与其“背后的功臣”、“引渡者”井口晃(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藤井省三(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汉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吉田富夫(日本佛教大学名誉教授、著名汉学家)、立松升一(日本拓殖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著名汉学家)等优秀日文翻译家、汉学家的出色译介是分不开的。藤井省三被莫言认为是很有地位的翻译家,大江健三郎正是通过藤井的译介,才得以了解莫言文学作品的。藤井省三在翻译《酒国》时,为了让日译本更为通俗易懂,他在标题下加上了“特派检察官丁钩儿的冒险”,作为这本小说的副标题。吉田富夫是莫言小说日文版最主要的译者,他在翻译《丰乳肥臀》时,为了让现代的日本读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将每一章都添加了原文没有的小标题,还添加了一些译注。另外,他在翻译《檀香刑》时,为了让日本读者感同身受,进行了创造性重构,将山东高密地方戏“猫腔”转化成日本的“五七调”。吉田富夫在接受人民网独家专访时提到“莫言经常说自己是农民,我也说我是农民,我们的出身一样。我在日本的农村长大,从小从事农活。我父亲是打铁的,莫言的周围也有类似的人,《丰乳肥臀》里就有打铁的,这部小说里母亲的形象和我母亲的形象一模一样,真的,不是我杜撰的。我开始认真翻译《丰乳肥臀》之后,完全融入莫言的世界了。”“莫言小说里高密东北乡的气氛跟我广岛的老家是很相似的”,吉田富夫在译作中很多地方加入了老家广岛的味道。相似的成长、生活经历与体验,使其对莫言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共鸣,反映到作品上,往往有较多的文化认同,易于日本读者对于莫言文学作品的接受,受到广泛好评。另外,井口晃最早将莫言作品翻译到日本,立松升一翻译了莫言的13篇作品,其他各位日文译者也功不可没。

(三)作品电影化与国际获奖

作品电影化并获得国际大奖引发了日本观众对于莫言文学作品的再阅读,增强了文学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对于莫言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8年,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电影很快被译成日文搬上日本荧屏,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和《红高粱·续》)也很快被井口晃译成日文,分别于1989年4月和1990年10月在日本德间书店出版。正如吉田富夫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莫言作为电影《红高粱》的原作者在日本相当有名,莫言首先是作为电影《红高粱》的原作者而被介绍到日本来的,这也许可以说是莫言的幸运之一吧。”迄今为止,莫言共有五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三部电影获得国际大奖,四部电影先后在日本上映(表9)。文学与电影相结合,既提高了莫言的知名度,又扩大了其小说的影响力,对于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9 莫言作品改编的电影

另外,文学作品获得国际大奖也极大地推动了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2001年,《酒国》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5年,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获得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生死疲劳》获得第1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在国际文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的奖项,不仅提升了莫言在国际文坛的知名度,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也正是这一阶段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进入了繁盛时期。

(四)毛丹青的“穿针引线”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的“穿针引线”。首先,毛丹青促成了莫言与吉田富夫和大江健三郎等人的相识。1997年,毛丹青为吉田富夫和莫言牵线搭桥,促成了两人的合作,自此,吉田富夫开始成为莫言文学作品的主要日文译者,对莫言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毛丹青还策划了轰动一时的“大江莫言对话”。2002年,日本N H K电视台制作“二十一世纪的开拓者·描写农村的生命(21世紀のパイオニア·農村の生命を描く)”的人物专题报道节目,大江健三郎私访莫言,并造访莫言家乡高密,毛丹青担任策划人和现场翻译。莫言与大江健三郎从此相识,并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曾在1994年的诺贝尔奖授奖演说上提及莫言,2006年曾预言莫言将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实力的候选人,还曾连续5年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推荐莫言。另外,毛丹青还是莫言在日本诸多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联络人。正如毛丹青在接受人民网独家专访时所说“我一直自封自己是莫言文学在日本的第一大马仔,十多年来我一直帮他做各种各样的交流。”正是因为有毛丹青这样热心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长年游走于中日两国之间,“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致力于中日文学交流,莫言文学作品才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

三、莫言文学作品日本传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要为合适的作品找到最适合的译者,要推进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化,要有优秀海外文学代理人助力。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莫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在日本广为传播,关键在于其作品本身的独特的个性特质与神奇的文学魅力。莫言的作品根植于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不仅要有民族性,还要有世界性,要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广大中国作家应该植根于人民生活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学作品,传递最真实的中国之声,同时也要有国际视野,瞄准不同文化背景中受众的共同需求,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易于被海外读者接受和认同,更具吸引力。

(二)翻译家与作家共鸣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离不开吉田富夫等日文翻译家的创造性工作,中国文学要“走出去”,同样也离不开各国翻译家的精耕细作。一个好的翻译家,会在翻译时,把自己融入到作品当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正如莫言挚友毛丹青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所说:“吉田富夫也是乡村孩子出身。他译到《丰乳肥臀》中母亲赤着上身打铁,潸然泪下,他说:‘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打铁的’。有这样的情感呼应,他的译文势必会准确有力。另外,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中有个孩子叫黑孩子,而吉田说他小时的外号就是黑孩子。吉田不止一次说过:‘我感到自己真实的生活被莫言虚构的生活唤起来了’。”这种“共鸣”源于翻译家对原作内容和精神的深刻理解、细致体察和准确把握,有了这种强烈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翻译家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与沟壑,再现作品的真正的灵魂和精神风貌,将作品比较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中国文学要想真正“走出去”,离不开这样心心相印的海外“忠实”译者。

(三)文学与影视相结合

莫言是因为电影走入日本人视野的,其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引发的再阅读,推动了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产业发展迅猛,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大量国产优秀影视剧在海外热播,受到当地观众追捧。“文学传播,影视先行”,中国文学要“走出去”,可以探索与影视相结合的传播手段,为优秀文学作品插上影视的翅膀,助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四)优秀海外文学代理人助力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广泛传播,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功不可没。毛丹青促成了莫言与日本汉学家和文学家等的交流,莫言与日本翻译家吉田富夫以及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等建立起的良好关系也正是毛丹青的功劳,他帮莫言在日本穿针引线,策划各种文学交流活动,不断地将莫言文学作品推介到日本,架起了中日文学沟通的桥梁。毛丹青在某种程度上,担起了莫言日本“文学代理人”的身份,是“莫言文学在日本的第一大马仔”,是莫言在日本的文学传播者和引路人。当前,中国文学的海外代理机制相对落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家自身与海外文化圈的交往,中国文学要“走出去”,亟需优秀海外文学代理人的助力。

结语

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但中国文学“走出去”不能只依赖国外汉学家的力量,要把培养本土高水平翻译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中国文学的海外的推广,不能仅仅依赖作家自身与海外文化圈的交往,要把建立完善与规范的中国文学海外推广和代理机制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作者、译者、出版界、学术界、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共同发力。中国文学“走出去”,要保持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坚持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要自觉树立文学创作的本土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要坚定文化自信,切忌仰人鼻息、一味地迎合。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定,更加自信与从容,中国文学将会在增信释疑、国家形象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日文红高粱译介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红高粱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走近红高粱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日文花样
智趣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