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文社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
——基于79922份数据的实证调查

2023-01-05黄培蕾钟雨杏盛稚晰彭一涵曾卓帆李海云卓泽林

城市观察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科意愿竞赛

■黄培蕾 钟雨杏 盛稚晰 彭一涵 曾卓帆 李海云 卓泽林

一、引言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实践领域。2010—2014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1]《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均主张通过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强调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4]。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业意愿、锻炼创新创业能力,进而适应驱动型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科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领域联系紧密,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文科大学生将内隐的创业心理倾向与态度转化为外显的创业行为,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有效结合[5]。然而,部分高校对文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不够重视,对实践平台利用不够充分,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及服务不够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科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养成造成了消极影响。

因此,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质,本文基于全国895所高校共计79922份高校文科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从课程设置、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师资四个维度,探讨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现状与发展困境,深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意愿的内在关联与影响路径,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成效与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数学模型。最后,本文基于文科大学生群体特征,结合实际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二、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47年哈佛大学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在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国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研究主要从发展趋势、教育理念等维度展开。在发展趋势上,克劳迪亚·科迪亚(Claudia Cordea)强调实践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创业行为的产生,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转向专业课程嵌入体验式活动的模式[6]。在教育理念上,古拉姆·纳比(Ghulam Nabi)等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着眼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创业教育的主要成果在于情感、知识、技能变化和创业意向、企业启动率等;单一化的评价体系有悖于终身学习理念[7]。

国外有关创业意愿的研究中,芭芭拉·伯德(Barbara Bird)最早提出创业意愿(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她将其视作一种能引导创业者为追求自身目标而去不断拼搏的精神状态,并能够对创业行为进行干预[8]。学术界关于创业意愿的测量模型主要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和创业事件模型(Entrepreneurial Event Model,EEM)。丽娜·马塞拉·罗梅罗—科尔梅纳雷斯(Lina Marcela Romero-Colmenares)等基于TPB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受个人对可持续企业建立的态度、开展该行动的感知困难程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9]。在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有研究者认为个人内部人格因素与创业所需要的特定环境是影响创业倾向的两大类因素[10]。阿比尔·哈拉西(Abir S.Al-Harrasi)等的研究表明,大学本科生成为创业者的关键因素主要分为四组因素:个性特征因素、背景因素、动机因素和个人背景因素[11]。艾萨克·科菲·门萨(Isaac Kofi Mensah)等通过研究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和学生实习动机是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显著预测因素[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推进,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亟待创新,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张秀峰等的研究表明,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具有课程类型趋同化、课程体系轻实践性等不足[13]。梁晓军等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有专职也有兼职的师资队伍,并设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批实践基地;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这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4]。也有学者投身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关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如黄亚冰等研究表明,相关社团活动经历、父母创业经历、创业教育中的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创业扶持政策等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15]。季凯等研究指出,个体自我效能对创业意愿影响最强,而个体背景经历对创业意愿影响最弱[16]。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读和总结,本研究团队发现与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截至2022年9月,只有31篇有效文献,且全为期刊文献。如张冬梅等的调查研究表明,艺术类本科毕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但却不愿意参与学校的创业实践活动[17];郭清秀等则提出,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相对较低[18]。

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初具规模,但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研究相对薄弱,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国内已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证研究缺乏大范围的样本数据,使得已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结论稍显以偏概全、缺乏普遍适用性。此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意愿的研究还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研究对象涉及范围不全面,对内涵、理论模型等关键性问题关注不足等问题。

总而言之,从研究视角来看,一些研究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特质、内在的发展脉络与逻辑、评价规律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从研究对象来看,大多数研究将目光集中在理工科大学生,尽管目前存在少数以经管类、艺术类等部分文科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但仍缺乏全体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大样本实证研究。以上种种,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突破口与独特的切入视角。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本研究以问卷星的形式,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95所高校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在校文科大学生展开调研,共回收调查问卷84531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9922份,有效率为94.55%。调研对象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全国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创新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师资队伍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二)变量测量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问卷通过“您毕业后最想要的打算是”进行创业意愿的测量,该题设“就业”“升学”“自主创业”“其他”四个选项,将选择“自主创业”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有创业意愿,其余为无。本文自变量为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分为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和师资队伍四部分,共计20个题项。本文中介变量为创业自我效能感,问卷通过“您认为自身拥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历去创业”进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均以五维度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三)信效度检验

在信度检验中(表2),79922份问卷结果反馈的各因子α系数在0.975上下波动,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均大于0.6,表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结合T2检验结果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2 信度检验结果(p<0.001)

用KMO判断信息提取的适合程度,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检验问卷效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因子方差提取,作因子载荷系数用于衡量因子(维度)和题目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KMO值为0.976,表明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效度很好。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74.098%,巴特利检验的显著性为p<0.001,整体表明题目的效度较好,适合进一步分析。

表3 效度检验结果

综合来看,以创业课程(X1)、创业竞赛(X2)、创业实践(X3)、创业教师(X4)四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创业自我效能感(M)作为中介变量,以文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Y)作为因变量的中介模型,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进一步分析和检验的可行性,信度、效度检验结果均达到理想的标准。

(四)假设提出

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从课程论视角剖析,对创业课程的感知情况和满意度既是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感知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起点。常文豪、吕慈仙指出,创业课程经历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并且在不同学科间存在显著差异[19]。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创新创业课程能有效提升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由于创业竞赛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份额和产生的影响较大,所以将其与泛化的创业实践进行区别。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更多源于过程论当中的“原动力”,即学生在现有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希望获取一系列奖励而参与创业竞赛,与一般意义上创业实践的后续性指向有所不同。不少学者专门关注创业竞赛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如凡妮莎·拉滕(Vanessa Ratten)等指出,创新创业环境必须考虑到数字经济、零工经济等环境变化,与课堂教学、创新赛事、创业实践等有机融合,只有实现多要素协同才能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化[20]。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创业竞赛能有效提升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创业认知、创业情感态度、创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21]。创业实践可以看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论维度,作为影响创业意愿的要素之一。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实践能有效提升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创业教师往往作为过程性要素影响学生的创业意愿。比如有学者认为,过程要素评价主要包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数量、创新创业环境(创业平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投入(教师数与创业导师数、受益学生数、经费投入与学生活动等)等进行的评价[2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教师能显著影响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是创新活动中个体对自己表现出的自我期望的衡量,是指个体对其所从事的特定任务是否具有能力与信心的评估[23]。曾有相关研究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对创业的态度和有计划的创业控制对创业意向产生正向影响[24]。因此,本文尝试引入文科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提出如下假设:

H5:文科类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意愿作用路径中的中介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文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反馈良好,“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总体满意”此题项均分为3.65,介于“一般”与“比较同意”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丰富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激发创业意愿”等具体项目评价方面,均有60%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仅有1.0%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同意”。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数据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从创业课程类型多样性、创业课程内容专业性与时代性、竞赛种类多样性、项目落地可能性与专业结合度、竞赛成效以及学生需求满足程度等各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体而言,目前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不够成熟,课程与竞赛的多样性、实践性与专业性不强,学生学习发展的环境与资源不理想等问题。

1.创新创业课程类型有待丰富,课程内容与文科专业衔接错位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国家一直强调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但高校在课程设置与落实上仍存在一定问题。在课程定位上,创新创业课程既不是普通选修课,也非专业必修课。这种新颖又尚未明确定位的课程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调研显示,26.1%的学生并未上过任何创新创业课程,65.2%的学生选修过1~2门创新创业课程(表4),与课程相关的3个题项“创业课程类型多样”“创业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紧密”“创业课程内容与时代前沿趋势结合紧密”均分分别为3.38、3.34、3.51。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际的创业状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创新创业课程的影响是最大的。然而,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中仍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引导、课程教学停留于课堂指导和未形成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等问题,这给文科大学生创新意愿的提升造成了较大阻碍。

表4 创新创业课程现状描述统计

2.创新创业竞赛与文科专业融合度较低,创业项目落地较为困难

创业竞赛是学生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下了解创业、感悟创业的重要手段,为文科大学生走向创业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与积累。参加创业竞赛,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文科大学生将来的创业实践打下一定基础。然而,高校的创业竞赛开展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表5所示,与创业竞赛相关的题项中,均分较低的题项为“竞赛种类多样性”“竞赛项目较容易落地”“竞赛项目与专业结合度”,分别为3.53、3.35和3.41。这反映出创业竞赛的种类不够多样,部分创业项目缺乏良好的孵化条件和创业支持、落地性较差,竞赛项目与文科专业知识背景相关性不大、结合不够紧密,竞赛环境与真实创业相距较远等问题。

表5 创业竞赛现状描述统计

3.创新创业实践与服务有待完善,尚未满足文科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创业实践是指在一定条件支持下,个人主观地、能动地通过竞赛、社团、实践基地等模式培养个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的过程[25]。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机遇,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创业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重视文科大学生对于创业实践与创业服务的需求,为文科大学生提供与其专业配适的创业实践资源与机会,对于提高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极为重要。

如表6所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题项中,均分较低的题项为“学校提供一体化的创业实践服务”“实践专设校外基地”“创业实践项目与专业学习结合度高”,分别为3.51、3.49、3.51,这反映出高校提供的创业实践服务不够完善、校外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实践项目与文科生专业学习结合度不足等问题。

表6 创新创业实践现状描述统计

4.创新创业师资的质量有待提高,难以发挥文科专业潜在优势

创新创业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创业经历对创业教育过程都有影响,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6]。作为文科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思考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激发文科学生的创业意愿,发现文科学生的创业潜在优势,为文科大学生创业者做好各种帮扶工作。

如表7所示,与创新创业师资相关的三个题项“授课方式多样”“授课教师有创业经历”“教师具有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经验”均分分别为3.48、3.40、3.53,介于“一般”和“比较同意”之间。这反映出创新创业师资的质量有待提升、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相关教育经验等问题。

表7 创新创业师资现状描述统计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对文科生创业意愿影响的路径分析

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创业行为和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会影响创业意向的强弱。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发现,很多学者在分析和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通常从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和师资队伍等内容出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影响模型。基于此,本研究从课程设置、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师资四个维度研究分析高校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成效与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数学模型。

1.初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同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性确证

首先需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对各个要素与创业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四个维度均与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成正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 别 为 0.059、0.057、0.053、0.050。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确认没有缺失值的前提下,以创业课程(X1)、创业竞赛(X2)、创业实践(X3)、创业教师(X4)四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文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Y)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以检验假设H1~H4。首先,对模型整体有效性进行分析。模型检验的原定假设为:“是否放入自变量(X1,X2,X3,X4)两种情况时模型质量均一样”,分析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因而说明拒绝原定假设,即说明本次构建模型时,放入的自变量具有有效性,本次模型构建有意义。然后,将X1,X2,X3,X4作为自变量,将Y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构出d模型公式为:

其中p代表Y为1的概率,1-p代表Y为0的概率。最终具体分析可知:X1的回归系数值为0.136,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3.796,p=0<0.01),意味着X1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优势比(OR值)为1.146,意味着X1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变化(增加)幅度为1.146倍。X2的回归系数值为0.09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z=2.340,p=0.019<0.05),意味着X2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优势比(OR值)为1.099,意味着X2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增加幅度为1.099倍。X3的回归系数值为0.015,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z=0.441,p=0.659>0.05),意味着X3并不会对Y产生影响关系。X4的回归系数值为-0.029,但是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z=-0.979,p=0.327>0.05),意味着X4并不会对Y产生影响关系(表8、图1)。总结分析可知:创业课程(X1)、创业竞赛(X2)会对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创业实践(X3)、创业教师(X4)并不会对Y产生影响关系。

表8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图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图

进一步以Hosmer-Lemeshow检验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此处模型检验的原定假设为:模型拟合值和观测值的吻合程度一致;这里p值小于 0.05(Chi=61.838,p=0.000<0.05),因而说明拒绝原定假设,即说明本次模型拟合优度差,故而尽管检验了X与Y之间的关系,但该模型的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探究影响路径。

2.深入探究: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的数学模型

创新创业行为风险性较高,需要强烈的信念与勇气支撑,因此个体对其自身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评估,即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对创新创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27]。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感既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变量去估计创业行为发生的概率,例如哈伦·塞森(Harun Sesen)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成为创业者的意愿更强,也愿意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创业能力[28];另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结果变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成败经验、言语引导、替代经验及情绪反应等。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具有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双重属性。因此,本文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M,采用因果逐步回归法检验中介模型是否成立,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所得权重,对自变量进行赋权整合,形成自变量创新创业教育(X),用以直观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文科生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路径,具体得到如下模型结果:

从结果看(表9),“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文科生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探究创业课程(X1)、创业竞赛(X2)、创业实践(X3)、创业教师(X4)各项分别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M的中介情况,最终得到如下的模型结果:

表9 中介作用效应量结果汇总

结合前文并从模型结果看(表10),创业课程(X1)、创业实践(X3)、创业教师(X4)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变量的作用路径成立,而创业竞赛(X2)的中介路径不成立,其对创业意愿形成直接影响。

表10 中介作用分析结果(n=79922)

3.模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影响文科生创业意愿的具体路径

考虑到中介作用路径存在不足,进一步从路径分析探究模型的优化问题,构造创业课程(X1)、创业竞赛(X2)、创业实践(X3)、创业教师(X4)与创业自我效能感(M)、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Y)之间的关系,对整合后的自变量创新创业教育(X)进行分析,从表11、图2可知:

表11 模型回归系数汇总

图2 路径分析模型建构图

路径一:X对于M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379>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91.168,p=0<0.01),因而说明X会对M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路径二:M对于Y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181>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38.011,p=0<0.01),因而说明M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路径三:X对于Y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010<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z=-1.999,p=0.046<0.05),因而说明X会对Y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具体研究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路径,从表12可知:X4对于M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050>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7.499,p=0<0.01),因而说明X4会对M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X3对于M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074>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10.872,p=0<0.01),因而说明X3会对M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X2对于M影响时,此路径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z=0.663,p=0.507>0.05),因而说明X2对M并不会产生影响关系。X1对于M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278>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37.340,p=0<0.01),因而说明X1会对M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而探究从创新创业教育到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路径,从表13可知:X4对于Y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136>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23.066,p=0<0.01),因而说明X4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X3对于Y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165>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27.285,p=0<0.01),因而说明X3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X2对于Y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133>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19.977,p=0<0.01),因而说明X2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X1对于Y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214>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z=32.418,p=0<0.01),因而说明X1会对Y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表13 模型回归系数汇总表格

五、结论与建议

在文献回顾和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成效及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图3):

图3 文科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型图

(一)能力导向: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衡量高校创业课程发展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创业课程数量与类型的增长,二是创业课程的整合程度[29]。跨学科课程是创业学习的最佳场域,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指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是真正的赋能经历。通过合作,他们认识到彼此学科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到跨学科合作的价值。”[30]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复杂的活动,其本身就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构建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思维,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泾渭分明”的学科划分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因此,要提高文科生创业能力,则应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提高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之间的协同性,突破文理科的界限,以助力学生建构文、理、工、商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例如,高校可以在教育学专业开设教育工作者的创业技能课,融合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数据科学的内容,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二)知行合一:改革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文科大学生偏重理论学习,对于实训实践的锻炼尤为欠缺,进而导致其在创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战型创业教学所占的比重。在教学内容上,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既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增强创业实战能力。国内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大多以路演活动、校内模拟竞赛为主,真正得到落实的项目寥寥无几。反观美国,以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等为代表的高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在社区创办企业,为其提供体验式学习机会,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导者角色,将创业活动置于真实场景之下,鼓励学生走进现实创业世界,体验企业孵化、企业运营等一系列完整的流程,在真实的创业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从行中求知,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三)兼容并包: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传授者,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此,高校应大力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并且完善创新创业教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机制,实施多元化的评定措施。首先,适应文科大学生的需求,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理工类教师还是经管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一线奋斗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某行业的领头羊、佼佼者、企业家,都可以成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一员。高校要着重引进专业素质和创业经验俱佳的、有创业成果的实践型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非仅仅停留在关注创业理论层面。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成果的教师不仅可以将相关经验自然地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之中,对文科大学生进行“替代强化”,更重要的是,由于部分创业教师原先就已经在企业中担任要职,他们在社会和企业中积累的人脉资源将十分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评价激励机制。当创业并未被纳入高校教师晋升的评价体系时,要让教师要付出时间与精力从事创业相关研究、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就显得较为困难[31]。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国家—社会—学校”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制度、教师考评制度以及成果认定等制度,激发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的热情与信心[32]。

(四)敢闯能创:营造良好健康的心理氛围与创业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教育中与文科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资源匮乏、创业氛围较为低迷。为此,各大高校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完善与学生个体内部精神需求的满足。首先,重视创业环境的建设。在学校建设层面,高校需从资源提供的各方面满足学生对于创业实践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例如搭建专门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让文理科的学生能够分享不同角度的创新思路、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跨专业创业团队等;在社会层面,政府、高校、企业与学者应全面联合,形成“产学研”教育协同机制,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场所、经费等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机会[33]。考虑到文科生群体特征,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提供让文科大学生直接面临社会实际的锻炼机会,让文科大学生与社会发展中切实存在的政治、金融、管理、营销等多方面文科专业性的问题接触,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现实问题的解决[34]。其次,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国有众多知名创业家、企业家为文科生,如毕业于英语专业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毕业于社会学系的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毕业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知名人士的创业故事、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均可以作为文科生成功创业的教学案例,以他人的成功替代性经验有效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时,重视文科大学生的创业失败教育。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急于追求短期成效,导致其创业率偏低而创业失败率较高[35]。尚未经受社会磨炼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往往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备受挫折,甚至放弃创业,文科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高校要注重将创业失败教育融会贯通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加“创业失败”“创业失败价值”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正视创业失败,形成勇于尝试、不畏惧失败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猜你喜欢

文科意愿竞赛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创新思维竞赛(3)
孙文科
创新思维竞赛(6)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