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现状及n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05韩鑫徐凌忠温宗良许建强吴洪涛胡斌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志愿养老老年人

韩鑫,徐凌忠,温宗良,许建强,吴洪涛,胡斌

(1.徐州医科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n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深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8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占比超过54%[1],随着青年劳动力大规模的城乡流动,农村留守老人急剧增长,相较于城市老龄化,农村老龄化趋势更加严峻[2]。近些年来,相关学者大多从理论探索与实证调查两个方面对农村地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各地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因地方差异性而有所不同[3, 4],但是总体上而言,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较高。因此,互助养老被赋予重要使命,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路径[5]。目前,互助养老有志愿照顾、低偿服务、时间银行三种实现方式[6-7];农村老年人既然有意愿参与互助养老,了解老年人愿意以哪种方式参与互助养老,这是当前农村地区推进互助养老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徐州市农村地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实现方式的选择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农村互助养老相关制度及措施提供研究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徐州市辖新沂市、睢宁市、邳州市、丰县、沛县5县市老年人口数(考虑人口规模概率抽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5县市内选取3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25户,以5县市农村地区60周岁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意识清楚,听力正常;(3)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调查。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021年7~9月,采用问卷调查法,经培训的在校大学生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正式调查开始之前,在徐州市新沂市农村地区发放50份问卷展开预调查,对预调查过程中问卷的质量问题进行修正,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为0.865,KMO值为0.742,Bartlett的球形检验显著(P<0.001),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结构效度良好。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2%。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代际关系;(2)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患有慢性病;(3)经济状况:经济主要来源、经济状况满意度;(4)养老保障状况:村关心情况、邻里关系、家人支持情况、制度偏好;(5)互助养老服务意愿:参与地点、服务间隔、服务时长、服务对象、匹配方式、实现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录入,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频数和构成比对样本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趋势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914名老年人中,女性476人(52.1%);60岁至70岁之间的老年人有562人(61.5%);教育程度中小学及以下有608人(66.7%);582位老年人完全能自理(63.7%);没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有476人(52.1%);565位老年人经济主要来源于自己及配偶(61.8%);505位老年人表示村委会一年或一年以上才会关心老人(55.3%);470位老人认为自己与邻里的关系很好(51.4%)。详见表1。

2.2 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情况

46.72%的老年人首选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34.46%首选低偿回报型互助养老,18.81%首选志愿照顾型互助养老。427位老年人首选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的老人反映他们参与的主要原因有:缓解自己的精神空虚感(68.3%)、缓解子女的经济压力(47.3%)、村内有互助氛围,可靠性较高(46.1%)、其他(28.1%)。421位老年人的家人表示比较支持自家老人参加互助养老(46.1%);573位老人更希望有制度的保证,存在制度偏好(62.7%);702位老人表示在公共场所参加互助养老的服务活动(76.8%);550位老年年人愿意每次进行3个小时以内的服务活动(60.2%);455位老年人希望服务的对象是邻里街坊(49.8%);匹配方式中有615位老人愿意自行结对(67.3%)。详见表1。

表1 所调查农村老年人人口学特征及互助养老方式意愿分布情况

特征具体特征人数百分比(%)互助养老实现方式实现方式参与互助养老家人支持情况制度偏好参与地点服务间隔服务时长服务对象匹配方式时间银行42746.7低偿回报31534.5志愿照顾17218.8不支持10611.6不太支持28631.3比较支持42146.1非常支持10111.1有34137.3无57362.7自己家12213.4对方家909.8公共场所70276.8每季度1~2次18320.0每月1~2次43147.2每星期1~2次26328.8每天1~2次374.00~3小时55060.23~5小时29432.25~7小时606.67小时以上101.1邻里街坊45549.8村内老人14429.4本县老人418.1本县以外6912.7自行结对61567.3亲朋推荐10511.5系统配对283.1其他16618.2

2.3 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2.3.1 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差异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受教育程度、代际关系、经济主要来源、经济状况满意程度、村关心情况、家人支持情况、制度偏好、参与地点、服务间隔、服务时长、服务对象、匹配方式的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实现方式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愿意选择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48.9%、61.7%、4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8,P<0.001);其他具体见表2。

表2 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的单因素分析[n(%)]

2.3.2 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的多因素双模型对照分析

以不同互助养老方式为因变量(志愿照顾为参照),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均以最后一项为对照,得到模型1(低偿回报对比志愿照顾)和模型2(时间银行对比志愿照顾),详见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代际关系、经济来源、经济满意状况、制度偏好、互助养老的参与地点、服务频率、服务时间、服务对象、匹配方式对互助养老实现方式的选择均有显著影响(P<0.05)。

由模型1可知,以志愿照顾的互助养老方式为参照下,低偿回报互助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为:代际关系差的老年人倾向于低偿回报的可能性是代际关系好的老人的1.894倍,对自身经济状况不满意的老年人选择低偿回报的可能性是经济状况非常满意老年人的1.246倍,有制度偏好的老人选择低偿回报的可能性是非制度偏好的3.596倍,每星期提供1~2次养老服务的老人参与低偿回报可能性是愿意每天提供1~2次养老服务老年人的4.677倍;通过亲朋好友推荐服务对象的老人选择低偿回报的方式仅为其他匹配方式的0.162倍,在自己家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选择于低偿回报的可能性仅为公共场所的0.070倍。

由模型2可知,以志愿照顾的互助养老方式为参照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选择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是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的9.747倍,有制度偏好的老年人选择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的可能性是无制度偏好的9.399倍,愿意为本县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老人选择时间银行的可能性是服务对象为本县以外老年人的20.759倍,每次提供0~3小时养老服务的老人选择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的可能性是每次愿意提供7小时以上老人的9.590倍;经济主要来源为自己或配偶的老年人选择于时间银行的可能性仅为其他经济来源的0.539倍,对经济状况比较满意的老年人选择于时间银行的可能性仅为经济状况为非常满意的0.849倍。

表3 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建议

3.1 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实现方式选择意愿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主要意愿实现方式为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46.72%),这与于长永教授的研究结果不一致[6],他认为志愿照顾仍是互助养老的主要实现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苏北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壮年迫于生活压力进城打工,农村地区正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无缘社会”(彼此之间不熟悉、缺乏信任)转型,因此,失去了志愿照顾的重要条件。低偿回报型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市场型服务方式,也因为农村地区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政策保证等问题正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没有办法成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主要实现方式。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时间银行为拥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提供存储未来养老时间的机会,其“有偿性”比纯粹志愿照顾的“无偿性”更具吸引力和激励作用[8],同时2021年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积极鼓励推进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时间银行。因此,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有可能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互助养老实现方式。

3.2 时间银行与志愿照顾互助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受教育水平高、有制度偏好、每次愿意提供0-3小时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为本县老人的老年人易选择时间银行这种实现方式,经济主要来源于自己或配偶、经济状况比较满意,匹配方式为亲友推荐的老人愿意通过志愿照顾参与互助养老。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低于低学历老年人[9],健康素养水平高[10],更注重心理健康,时间银行使老人在互助的过程中实发挥自我价值,实现积极老龄化[11],因此老人倾向于参与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发展难点在于劳动成果属于延时兑换,老年人会存在顾虑和信任问题[12]。老年人的服务对象为本县内老年人且每次愿意提供0-3小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倾向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对象较广泛但是服务时间较短。经济主要来源于自己及配偶的老年人且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愿意志愿为其他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可能是因为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这部分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更高[13],更愿意参与志愿照顾型互助养老。老年人首选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有很多推动因素[14],但是最主要的是为缓解自己的精神空虚感,这也与李远雷[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为鼓励老人继续发光发热,所以在推进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过程中给予老年人精神层面的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3 低偿回报与志愿照顾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代际关系差、自身经济状况不满意、有制度偏好、服务的对象为本县老年人且愿意每星期提供1-2次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低偿回报这种互助养老实现方式。代际关系差且对自身经济状况不满意的老年人可能需要自我养老,所以为了减轻经济负担更倾向于采取低偿回报的互助方式。有制度偏好的老年人倾向于低偿回报方式,可能是因为目前农村地区虽大力提倡互助养老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制度保障方面仍不健全。因此,在能够保证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前提下,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低偿回报型互助养老。当服务对象为本县老年人时,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低偿回报方式,可能是因为与本县老年人彼此陌生或不亲近,不必碍于情面,考虑是否需要对方为自己提供物质报酬。每星期愿意提供1-2次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可能因为服务频率相对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选择低偿回报。通过亲朋好友推荐、在自己家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志愿照顾方式参与互助养老。老人通过亲朋好友推荐与服务对象相匹配,更加了解对方的情况、熟悉对象,所以愿意在自己家中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徐州市农村老年人仅有18.82%的老年人愿意无偿为其他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可见当前农村地区的“人缘危机”。

3.4 建议

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是农村地区推进互助养老的首要方式,获得经济补偿方式也获得较好反响,选择志愿照顾方式的群体较少。互助养老实现方式主要受代际关系、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制度偏好、参与地点、服务时长等的影响。政府及村委会应根据老年人服务意愿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提供互助养老方式,推进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培育互助养老的市场机制,提倡志愿照顾型互助养老;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方式影响因素多样,可开发具有高教育水平、身体状况好的本地农村老年人开展每周1-2次(每次3小时以内)的时间银行或低偿服务的互助养老服务。

在农村地区养老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解决农村养老难题还是要以老年人互助养老意愿为导向,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时间银行和低偿回报型互助养老提供保障,同时培育互助养老的市场机制。村委会应当首先把握不同实现方式的重点人群,并发挥其村内带头的作用,形成示范效果。精准互助养老策略建议:(1)将高学历、有制度偏好且每次愿意提供较短服务时间的老年人作为时间银行型互助养老的重点人群。(2)将代际关系差且对自身经济状况不满意、愿意提供较高服务频率的老年人作为低偿回报型互助养老的重要群体。(3)将经济状况好,通过亲朋好友推荐、在自己家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作为志愿照顾方式的重点人群。同时村委会应经常举办相关文娱活动,活跃村内老人关系,缓解“人缘危机”,积极宣讲鼓励老人志愿参与互助养老。

猜你喜欢

志愿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以志愿,致青春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