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民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3-01-05张春莹
张春莹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1)
素有“东北粮仓”之称的吉林省,农业生产和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增产高效的重要保障。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省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知识及信息服务,还兼具了开展社会教育、提升公众信息素养的重要职能。202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20年全球媒介和信息素养周专题会议发表了以“阻击信息疫情:众为众享的媒介与信息素养”为主题的《首尔宣言》,再次强调了图书馆在为公众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农民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于1974年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基本要素。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金国庆先生1995年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文中首次引入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拓展,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结合,不仅是对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知识结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与说话、表达一样重要的生存技能。不同社会群体由于其参与社会的方式不同,其信息素养的含义略有差异。农民的信息素养则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搜寻、分析,高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2 吉林省农民信息素养调查分析
2020年12月—2021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及电话访谈的方式,在长春、通化、四平、白城、松原辖区的部分乡镇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6份,有效回收率93.7%。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及主观选择题。
2.1 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从表1可知,吉林省农村居民40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5.5%,50岁以上占45.8%,60岁以上占两成以上,人口老龄化。从教育程度来看,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5.7%。吉林省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口老龄化,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信息知识匮乏,甚至对互联网、软件、硬件的概念不清楚,不能熟练使用智能终端,缺乏对搜索引擎的使用技能,不能及时有效获取信息。年龄较大的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掌握不够。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信息意识调查统计
信息意识指行为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所做的能动反映,具体表现为对事物信息的观察力、敏感性,这种意识为人类所特有,是公众产生信息需求、运用信息的动力和源泉。吉林省农村大多还是以自家小规模传统种植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惯性思维,很多年龄大的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经验,不关注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农民主观意识对信息技术的抗拒,导致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受阻。调研显示,有51.3%的农民表示在有技术支持的条件下愿意改变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克服现有生产的弊端,28.9%的农民态度不明朗,还有19.8%的农民表示想一直延续旧的生产方式,不想接受新的信息和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吉林省农民对新的信息和技术的接受程度
吉林省农民信息获取途径主要来自生活中亲朋的介绍95.3%,其次是电视、广播78.5%,主动上网获取信息的比例偏低仅20.1%,通过图书、培训获取信息的占23.9%,如图2所示。虽然89.1%的农民都有手机,但他们持有手机的用途基本局限于打电话、打游戏,用于搜寻农业信息的微乎其微。
图2 吉林省农民信息获取途径
综上调查统计,吉林省农村居民信息意识薄弱,对信息不敏感,获取信息目的性不强,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更难以利用信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即使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留意信息,不关注信息,缺乏寻找信息的主动性,基本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不能主动用电脑手机等智能工具查询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对信息缺乏评估、分析与判断。
2.3 信息知识掌握情况
信息知识是指农民为生活学习及开展农业种植行为而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由表2调查表明,农民对于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虽然有四成以上的农民都知道其作用与影响,但实际掌握的内容太少,七成以上还是对信息技术不了解。
表2 农民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统计 单位:%
2.4 信息能力现状
信息能力是指公众理解、获取、鉴别、利用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自从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信息处理过程开始,衡量信息能力的基础指标即能为特定目标问题,能自主地选择最佳获取信息的途径,并能有效准确地对所获取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理、鉴别、筛选、重组,使之系统化、有序化。
调查表明,35.2%的农民家里拥有电脑,却只是用来娱乐,如看影视剧、听音乐、玩游戏等,对于一些计算机常用软件,大多数农民都不知晓如何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有86.3%的农民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见表3。吉林省农民信息技能薄弱,主动获取农业现代化信息需求意愿不高,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只有极少数年轻农村居民能够主动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途径搜寻信息,超过40岁以上的农民基本上不会使用。年龄较大的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掌握不够。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了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偏低,从而影响了对信息的使用率以及使用效果;缺少现代化农业信息知识,不信任、选择操作不当等原因,又会影响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形成了恶性循环。
表3 农民信息能力情况统计 单位:%
3 图书馆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的策略
3.1 构建符合农民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农民信息素养培养要符合农村居民自身文化知识、生活条件的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学习受年龄、学历、家庭、工作、生活、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地点有特殊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农民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不能遵循简单化、一刀切的原则,要全方位、多层次、因地制宜,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为不同农民群体设计不同水平、不同形式、不同侧重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如目标式、实践式等。坚持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依托,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培养批判思维为根本任务,通过发挥图书馆海量文献资源、优美学习空间以及高素质馆员三者间的协调作用,根据农民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实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内容通俗易懂、个性化、渐进式教育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将各类型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和技巧,信息分析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原理、检索策略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传授给需要的农民,并指导其实践应用。新生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年龄相对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强,可以作为新技术、新思维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农民中起到标杆榜样的作用。
3.2 提升图书馆员素质,设立素养培训岗位
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众多,其信息素养普遍偏低,教育任务艰巨繁杂。为了保证培训的专业性、高效性、持续性和针对性,图书馆可设立素养培训专职馆员。招募、培养有专业背景、对提升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工作有热忱的馆员、志愿者,对不同层次有不同需求的农民提供专业答疑、咨询工作。
3.3 以省(市)图书馆为中心,完善信息培训体系
受文化、经济、重视程度等限制,完善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应该政府调控,由上至下,以省(市)图书馆为中心,形成县—乡—村图书馆(室)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中心馆提供硬件及技术支持;县级负责监测农民时时更新的需求内容,总揽统筹培训信息;乡镇图书馆负责组织所辖村图书室信息培训的组织管理;村图书室负责组织宣传信息,将信息送到农民手里心里。各级图书馆各司其职,相互支持配合,相辅相成。
4 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农民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图书馆作为公民信息素养培训教育机构,全方位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是加速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