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汤在啻门》诸子思想交融研究
2023-01-05吕庙军
吕庙军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汤在啻门》是收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中六篇简文中的第五篇,系由清华简整理小组李守奎教授负责整理。该篇简文共21 支竹简,内容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篇末留白。简长约44.5 厘米,编痕三道。其中两只简首残,七支缺简尾,但文字尚未残缺。该简文思想主旨如整理者所说,《汤在啻门》是记载汤与伊尹问答,系有关伊尹故事,表达了当时的天人观[1]1。后来,整理者进一步认为,本篇内容记汤问小臣古先帝之良言,小臣答以成人、成邦、成地、成天之道,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的天人观。[2]141清华简《汤在啻门》全篇反映思想较为庞杂。简文论述五味之气与生命之关系尤为详尽,青玉行气铭之类的气功养生说当与其有密切关系。简文论气以人之生老病死为始终;论成邦之道则在政简刑轻,务求实效;论天地则多言鬼神。李守奎认为:“《汤在啻门》气象宏阔,行文缜密,思想虽驳杂,但以行道有成为本。从清华简所载众多的伊尹言行,可见战国时期伊尹故事之盛行。篇中小臣答辞多有韵。以汤与伊尹为依托,成文当在战国。”[2]141其中,整理者已注意到简文的“思想驳杂”性,惜其论述有限,故尚需进一步申论之。下文主要通过《汤在啻门》的文献性质及其内容、特征,重点讨论该篇简文的学派归属、思想交融等若干问题。不妥之处,祈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汤在啻门》释读及结构
回顾以往学者研究,学界多以《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两文相互结合研究,可能由于两篇形制、字迹相同,内容相关,为同一书手抄写之故。正如贾连翔所揭示:“《汤处于汤丘》全篇使用了两种不同形制的竹简,简1 至简17 为第一组,简18、19 为第二组。《汤在啻门》也使用了两种竹简,简1 至简20 为第一组,简21 别为一组。从竹简长度、宽度以及简背竹节位置和形状来看,《汤在啻门》简21 与《汤处于汤丘》第一组的17 支简应同属一段“竹筒”辟削而成,若据此顺序,似乎将《汤在啻门》排在《汤处于汤丘》之前更为妥当,且从编痕位置看,两篇当时很可能编连在一册。”[3]《汤在啻门》与《汤处于汤丘》的思想内容相关性由此可见一斑。鉴于《汤在啻门》一文思想内容的复杂多元,本文集中对《汤在啻门》一篇进行专门细致分析,而对《汤处于汤丘》另文专门探讨。为研究之方便,试将简文重新释读如下,并尽量采用通行文:
贞(正)月己亥,汤在啻(帝)门,问于小臣:“古之先帝亦有良言情至于今乎?”小臣答曰:“有哉。女(如)亡(无)又(有)良言清(情)至于今,则可(何)以成人?可(何)以成邦?可(何)以成地?可(何)以成天?”
汤或(又)问于少(小)臣曰:“几言成人?几言成邦?几言成地?几言成天?”小臣答曰:“五以成人,德以光之;四以成邦,五以相之;九以成地,五以将之;九以成天,六以行之。”
汤或(又)问于小臣曰:“人可(何)得以生?可(何)多以长?孰少而老?固犹是人,而一恶一好?”小臣答曰:“唯彼五味之气,是哉以为人。其末气,是谓玉种,一月始扬,二月乃裹,三月乃刑(形),四月乃固,五月或收,六月生肉,七月乃肌,八月乃正,九月显章,十月乃成,民乃始生。其气潜歜发治,是其为长且好才(哉)。其气奋昌,是其为当壮。气融交以备,是其为力。气戚(促)乃老,气徐乃猷,气逆乱以方,是其为疾殃。气屈乃终,百志乃穷。”
汤或(又)问于小臣曰:“夫四以成邦,五以相之,可(何)也?”小臣答曰:“唯彼四神,是谓四正,五以相之,德、事、役、政、刑。”
汤或(又)问于小臣曰:“美德奚若?恶德奚若?美事奚若?恶事奚若?美役奚若?恶役奚若?美政奚若?恶政奚若?美刑奚若?恶刑奚若?”小臣答:“德睿明执信以义成,此谓美德,可以保成;德变亟执伪以亡成,此谓恶德,唯(虽)成(或)又渎。起事有获,民长万(赖)之,此谓美事;起事无获,病民无故,此谓恶事。起役时顺,民备不俑(庸),此谓美役;起役不时,大弼(费)于邦,此谓恶役;正(政)柬(简)以成,此谓美政;政祸乱以无常,民咸解体自恤,此谓恶政;刑轻以不方,此谓美刑;刑重以无常,此谓恶刑。”
汤或(又)问于小臣曰:“九以成地,五以将之,可(何)也?”少(小)臣答曰:“唯皮(彼)九神,是谓地真,五以将之,水、火、金、木、土,以成五曲,以植五谷。”
汤或(又)问于小臣:“夫九以成天,六以行之,何也?”小臣答曰:“唯彼九神,是谓九宏,六以行之,昼、夜、春、夏、秋、冬,各时(司)不解(懈),此惟事首,亦为天道。”
汤曰:“天尹,唯古之先帝之良言,则何以改之。”[2]142-143
通览全部释文,其文本结构包括八个段落,其中七个段落均为商汤与小臣伊尹两人问答记言之辞。商汤与小臣之间七问七答,明显属于问答记言体例。其间问答内容涉及总论古之先帝良言成人、成邦、成地、成天等天人观,然后逐一对五味之气与人之生命产生的关系(气论与生命哲学:成人);五事(德、事、役、政、刑)、五美、五恶等治国理民思想(成邦);以五行(水、火、金、木、土)、五曲成地,以九神、六时(昼、夜、春、夏、秋、冬)成天的过程,简文从人道开始,到天道结束,充分体现了简文作者从人到天的天人观念,立足人道,谈成邦、成地、成天。
简文作者尤其重视人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定神在成邦、成地、成天之中的重要地位,故总体上来说这属于一种人神杂糅的天人观。这种天人观思想有助于我们对该简文作者生活时代进行判定。简文最末一句,作者突出了古之先帝良言对王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帮助和指导作用。可见,《汤在啻门》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其中有关论述多不见于传世典籍,是一篇十分重要的珍贵简文佚籍。
二、《汤在啻门》之文献性质
关于《汤在啻门》简文一篇的文献性质,学术界认识各异。学者对《汤在啻门》中记载的伊尹思想的分析,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将其视作道家类,也有将其视为小说家的。然而,在多数学者看来,《汤在啻门》反映的思想与儒家格格不入。
先秦时期文献记载有不少关于伊尹的传说,其中很多伊尹形象与儒家思想价值并不相符。这些伊尹传说在汉代被归为道家《伊尹》和小说家《伊尹说》。《汉书·艺文志》在道家中首列有《伊尹》51 篇,以及《伊尹说》27 篇,并注伊尹为“汤相”[4]1729-1744。汉代学者对伊尹文献分类标准,具有明确的判断。班固以为《伊尹说》27 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4]1744此51 篇在清华简发现之前,全部亡佚,其具体内容如何无从得知。班固自注“汤相”当与伊尹辅佐商汤为其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应对外敌有关。
宋代学者王应麟也将其视作依托之言:“于兵权谋省《伊尹》《太公》而入道家,盖战国权谋之士著书而托之伊尹也。”[5]这个判断对当代学者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汉代学者认同阴谋出于道家,因此兵法权谋往往视作“道家”的特征。清华简整理者对《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的性质有一个重要的判断,这就是以两简文竹简形制相同,字迹一致,均系记载伊尹相汤的故事,语言浅显,思想驳杂等特点,而认为该两篇简文是“依托之作”[6]。事实如何,下文尚有论及。
当代学者对清华简《汤在啻门》文献性质的认识,有了不少推进。
首先是清华简整理小组组长李学勤先生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成果发布会上指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当即战国时流行的“伊尹故事”之两种,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之道家类或小说家类所著录的伊尹书。《殷高宗问于三寿》载殷高宗与三寿的对话,体现出古人对“德”“义”“信”等概念的早期认识,表达了治国与修人的思想。[7]朱凤翰先生在发布会上也认为,清华简已经公布了五篇伊尹文献,第五册《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两篇记载伊尹事迹,但主体还是在记言,应更接近道家类文献,与《赤鸠》更接近小说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与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有关。《殷高宗问于三寿》则与战国诸子学说诸家夹杂的特点相符合。[7]关于《汤在啻门》思想交融性,李守奎曾言此篇与《汤处于汤丘》“既有接近道家的内容,也有接近儒、墨的思想,比较驳杂”[6],认为此两篇均系依托之作,且将其目为小说家言,其中也混杂着与儒、道、墨等各家主张相同的观点。诸学者对该篇简文性质的见解对我们重新思考《汤在啻门》文献和学派性质均颇富启示。
整理者李守奎最先指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中的“道家”因素,“《汤在啻门》讲到‘气’与生命的关系,有些内容像‘气功秘笈’,归入道家类很合适”[8]。王宁以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五篇很可能都是先秦《尚书》的篇章。[9]刘成群基于《汤在啻门》中的“天道”与“五味之气”并没有贯通为道生气的模式,阴阳与德刑没有配位,阴阳也并未与五行合流等特点,从而判断清华简《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两篇简文是早期黄老文献向后来成熟的黄老文献的过渡。并且认为《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三篇文辞较浅,属于战国时代流传的商代小说。[10]而曹峰认为《汤在啻门》属于“帝师”类文献[11]。《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当是《伊尹》的佚篇。台湾学者郭梨华将出土文献资料中和伊尹与汤对话有关的资料如马王堆帛书《九主》,清华简(一)的《尹至》《尹诰》,清华简(三)的《赤鹄之集汤之屋》,清华简(五)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分为三类:“一类是与《尚书》、伪古文《尚书》有关之《尹至》《尹诰》;一类是夹杂史事的野史或小说类记载,如《赤鹄之集汤之屋》与部分之《汤处于汤丘》;还有一类是与思想论述有关,可探求其中之哲学义理,如部分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九主》。”[12]同时,她明确指出第三类材料包含政治思想、气与味等,都隐藏着与战国时兴盛之黄老思想有关。其中气与味的论述,既与生命之源、生命之和有关,也以譬喻形式展现其与治国思想的联系。不少学者倾向认为《汤在啻门》属于黄老思想文献。
关于《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的成书时代,学术界也存在不同观点。整理者李守奎认为简文作于战国时期。[8]他并未具体指出属于战国时期的哪个阶段。曹峰认为《汤在啻门》可能为诸子的公共思想资源,这些简文制成年代可能早于战国早中期。[13]郭梨华同意曹峰所说两篇简文的公共资料性质,但她认为该简文书写与撰作应该是在战国早中期。[12]整理者沈建华指出《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形制、字迹相同,内容相关,为同一抄手抄写,并属战国时期作品。[2]134沈建华也未明确指出该篇简文处于战国的何时期。由此,学者对《汤在啻门》文献性质的认识不同,与他们对其成书年代的认识和观点具有一定关系,进而影响了对其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评价之异同。
综观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汤在啻门》的文献性质和学派归属认识上存在诸多分歧,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观点,颇便于我们打开思路,继续从另外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三、《汤在啻门》反映的思想交融性
学者一般认为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田齐稷下学宫,兼容并蓄,积极吸纳了黄帝、老子之思想,兼容道、法,致力于经世务治,治身、治事、治国并重,提倡虚静因循统御之术。其实,黄老之学是一综合家,不但采纳了阴阳五行说,而且兼采了儒墨之学说,从而在汉初形成了鲜明的“黄老之治”政治特色。在学理方面,黄老思想对老子之“道”的创生进行了解释,以气代道,阐发宇宙万物生成过程。并进一步开发出“精气”养生说,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和方术的重要源头。战国秦汉时期学术主流,并非一个学派,仅是一种思潮。汉代学者班固曾经对先秦诸子思想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其谓“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4]1701可见,战国诸子言语杂乱,其思想也就难免如此驳杂。
《汤在啻门》究竟是何学派的作品?正如郭梨华所说“很难对简文作一学派归属的确证,但若简文依托于伊尹,以战国早中期的学术开展而言,则简文开展的方向与黄老思想显然较为相关。”陈丽桂界定“黄老”是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潮,而非学派。[14]基于以上学者之看法,本文以为应该将《汤在啻门》视作先秦诸子思想的母体,其思想的交融性不可能是战国后期的产物,相反更像是一种战国早期以前的思想样态。该简文思想交融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汤在啻门》中道家或黄老思想。诚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该篇较为接近黄老道家的思想,并对后来道教的产生了影响。简文首先系统论述了气与生命产生、生老病死关系,并明显带有对人之生命之源的探寻。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15]608此与简文论述颇有相似处。重养生,也属于对人之生命本源的探索。正如老子论本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6]老子之道也蕴含气是道创生活动的核心之义。气生化天地万物,是一切生命的原质。道就是气,道生万物就是气化万物。气化宇宙论到形、气、神一体兼顾的精气养生论。简文作者的确也认为生命之源是五味之气,精微之气是生命的种子,即以气为本源的“玉种”,实际上是男性的精液。道家的气功养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6]重视生命,贵生,涉及生命哲学话题往往被视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但李守奎并不认为《汤在啻门》是道家著作,虽然简文有些内容与道家的主张相通。此见甚是。他指出,春秋战国是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学术自由而活泼,还没有形成钦定的官方独尊一家的思想,各家主张有交迭、有冲突,师法也未必像后人推断的那么泾渭分明。用汉代学者的分类标准去衡量先秦文献,难免陷入削足适履的尴尬处境。[6]这种看法对我们认识诸多简书的思想驳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根据《道德经》对道、气的论述,结合简文气论意旨,两者文本形成时代当非同时,简文很可能不晚于《道德经》的形成时代。可惜,整理者并未明确指出《汤在啻门》形成于战国哪个历史阶段,从而其论述观点便无落实处。
《汤在啻门》中治气、养生、治国思想融合为一体,颇有治身即治国的思想。尤其对成邦的关注,体现了简文作者浓郁的政治思想,但简文将养生和治国相结合,却是道家尤其黄老道家的特色。简文作者主张政简以成,将刑重无常视作恶刑。《道德经》也是治国、治身并论,主张治国要清静无为,治身要重神、寡欲。这与汉初重经世,尚用、求用,属于操作之术的黄老之道稍异其趣。
(二)《汤在啻门》中鬼神思想。简文中出现四神、四正、九神、地真等术语。简文反复出现四神和九神,体现了简文作者对神灵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该篇简文并未出现“鬼”的话语,因此不可能是墨家的思想。“地真”这个特定道教术语,与“四神”“九神”合观不免使人联想其与道家、道教中“神人”“真人”有关。该简文整理者李守奎以为“地真,疑即地祇”[6]。赵平安认为:“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祗’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该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到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圣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具有一定参考作用。”[17]以神为禁忌产生神秘作用,作为“事首”。但简文并无“鬼”的陈述,无论如何与墨家思想较为疏离。因此,不妨将《汤在啻门》中出现的神思想观念视作后世道教的来源。简文“唯彼四神,是谓四正”,将神的作用人格化,这与《管子·君臣下》记载:“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四肢不通,六道不达,曰失。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乱。”[18]585较为接近。《管子》中这种思想当在《汤在啻门》之后,而不可能相反。以往学者倾向将清华简部分简文视作战国中期偏晚时期作品,但就《汤在啻门》等若干篇目则需要重新审视,宜持谨慎的态度,以防止误判。
(三)《汤在啻门》中德、信、义等儒家思想。无疑,《汤在啻门》中道家思想特色明显,但不可据此就认为该篇即是道家或黄老思想。不仅如此,简文中出现德、信、义等儒家思想范畴,学者往往忽略不见。其中关于成人、成邦、成地、成天的序列思维模式,一方面可以说是道家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儒家的终极关怀。简文首先从成人说起,显然更接近儒家的思维偏向,而最后论及天,也可以理解为从人道上升到天道的儒家的天人观。简文中提出“五美”(美德、美事、美役、美政、美刑)、“五恶”(恶德、恶事、恶役、恶政、恶刑),对国家、社会政治治理思想的价值认识具有清晰的判断,似乎更接近儒家的思想,这是不争的史实。尤其简文作者对古之先帝良言——美德保成思想、美政理想,将昼、夜及四时思想上升为天道,其中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呈现。简文作者透露德主刑辅,秉持信义,反对虚假欺诈,提倡轻刑无伤,反对重刑无常等思想,与儒家思想甚为密切。此外,民本思想也十分明显,如不劳民力,使民有所收获、收益,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又说政令要有常规,争取民心,获得人民支持;要简政,反对繁苛政治等思想,与儒家对民体恤的仁政思想便也有契合之处。
简文中美政“政简以成”、美刑“刑轻以不方”,刑、德并列,无疑具有刑德并用的思想。简文作者主张要顺时、简约为政,既提倡美德,也提倡美刑。这无疑反映了简文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蓝图。《荀子·儒效》载:“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文中美政、美俗与简文语词含义相近。另《荀子·尧问》引周公告伯禽之傅所言:“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文中三次提及美德,也与简文相似。众所周知,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两者俨然对峙。这与《黄老帛书》调和儒、法,发挥刑德并用的政治思想类似。但就《汤在啻门》而言,其思想远未发展到《黄老帛书》的政治高度,因此简文的时代应当早于帛书,其思想虽不一定直接影响了后来黄老之学的形成,但其间的思想演变轨迹还是清晰可察的。简文中有刑德并用思想,正如《尉缭子》所云:“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同时,也不能忽视简文中还有争取民心,隐含儒家思想的因素,即如简文中“美事”“美役”以赢得民心,取得天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该简文并未出现儒家仁、礼的核心概念术语,能不能就此认为这与儒家思想不存在关系呢?显然不是!因为《汤在啻门》的形成时代如果在战国早期以前,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尚未形成,那么简文反映的思想特征恰是其形成早于儒家思想的证据。
《汤在啻门》开始就谈论人道,最后上升到天道高度。这种思维模式多带有儒家的特点,这与道家习惯从天道开始探讨,回到人道的思想路径有所不同。从成人、成邦,以致成地、成天,这一完整的思维序列实在很难说属于道家还是儒家学派。如有学者根据《汤在啻门》“地真”是地之神,“九宏”是天之神,“四正”是国之神,“真人”就是人之神等分析比较,十分倾向于属于黄老道家学派。在《吕氏春秋·季春·先己》中,记载了汤问伊尹的一段话:“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19]其中,黄老道家的治身即治国的思想主旨,与儒家修身平天下并无二致。就《汤在啻门》思想内容来说,如执意要判断其学派属性,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认为,简文中诸子思想交融的现象,可能表明这是一种相较一般学者所主张的战国中后期更早的思想。
(四)《汤在啻门》中五行思想。学者习惯以五行思想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思想因素。其实,我们以为还是将五行归入诸子中五行阴阳家较为适宜。简文中明显提出五行:水、火、金、木、土以及五曲、五谷等;还有五美、五恶即将德、事、役、政、刑等进行政治价值分类。《汤在啻门》出现“五”字数居多,未免使人联想这可能与“五行”有关。然而据此,也不能将《汤在啻门》视作阴阳家的作品,正如不能儒家、道家、墨家的作品一样的道理。简文的思想驳杂和复杂性,并不允许我们做出某一个简单的属于某家学派的判断。
固然,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实用技术、知识的“五行”在黄老道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五行思想也是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简文思想主旨与黄老文献《鹖冠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相似。正如曹峰所说《三寿》《汤在啻门》“这两种文献可能总体还是接近《三德》《黄帝内经》等黄老道家文献,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先声。其中一些神名及其活动方式应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有关,和数术方技之学以及实用文化有关,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被后世道教所继承。”[11]这个判断是合乎历史实际的。简文商汤九问天尹,天尹即伊尹,正是商汤将伊尹视作天所赐予的辅助,或说“帝师”甚为恰当。简文中伊尹在后世是被归入道家的,简文在天人观上,反映了伊尹重天道也重人事的特点,其中五行观念与黄老道家存在着密切关系。老子主张人要戒除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等乱人心性的活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16]然而,道家是反对“五味”的,却与简文五味之气形成生命本源的观点显然又不合。所以,简单将《汤在啻门》归属道家学派也是不合适的。
值得注意的是,《汤在啻门》不仅明显出现气论、五行观念,而且阐述了昼夜四时、刑德等黄老思想。并且有学者指出,“此篇在对昼夜四时的强调中也透露出了一定的阴阳思想。”[10]简文虽然并未出现明确的阴阳概念,我们仍认为简文中出现的五行思想与阴阳五行家的关系是不可否定的,而与道家却存有矛盾之处。
因此,据上分析,很难说《汤在啻门》是归属何家何派的作品,以汉代学者的文献分类对清华简《汤在啻门》文献性质界定不一定十分恰当。
余 论
清华简《汤在啻门》文献性质及其思想交融性,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文献分类方法,已经不能够对其进行清晰而准确的界定。传统文献一般倾向将伊尹和道家的关系联系起来。那么,伊尹与道家、黄老思想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也是我们探讨这一个问题时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历史上,班固《汉书·艺文志》将伊尹51 篇列为道家著作之首,并将伊尹视作“汤相”。然伊尹这些著作今人无从见及。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讨论伊尹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学界多认为,《汤在啻门》很可能是《伊尹》道家著作的佚文,或与其有一定思想联系。说《汤在啻门》是道家的著作,未免片面;但其与道家有一定的思想联系却是不争的史实。据陈奇猷研究,道家中有个伊尹学派,小说家也有个伊尹派。①陈奇猷在《吕氏春秋校释》据《汉书·艺文志》分类,认为《先己》《论人》《恃君》《长利》《知分》《赞能》属道家伊尹学派之言,《本味》则为小说家伊尹派之言。后学者多遵从其说,发明尤多。战国时期关于伊尹故事传说如此兴盛,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伊尹学派②可参看凌襄(李学勤):《试论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文物》1974 年第11 期;魏启鹏:《前黄老刑名之学的珍贵佚篇——读马王堆汉墓帛书〈伊尹·九主〉》,以及余明光:《帛书与〈伊尹·九主〉黄老之学》,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 辑“马王堆帛书研究专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田旭东:《伊挚与伊尹学派——以出土文献为考察中心》,《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上海:中西书局,2012 年。。学者大多将伊尹视作道家而非儒家。这是否表明道家形成早于儒家?过去,有学者就认为儒出于道,孔子问道于老子可谓佐证。但不可否认的史实是,在儒家早期经典作品中也常见有关商汤、伊尹的各种记载,看来儒家对伊尹也十分推崇膜拜,当时并无对历史人物进行学派定性和分类的情况。这是否也能从另一角度说明《汤在啻门》形成年代较早,其中思想交融现象正反映了战国早期以前的学术思想的真实状况呢?关于这个问题,已非本文篇幅所能阐述,只好俟待另文详加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