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诗人本身展开古诗词教学

2023-01-05北安市和平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杨万里林子白居易

北安市和平小学 彭 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入了一定量的古诗词。然而从诵读到诗意的理解均成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是否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是否能让学生深深爱上古诗词,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笔者以诗为心,砥砺人生,回到诗人本身,才能回到诗词本身。

一、抓住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探究诗人为何

中华古诗词源远流长。在诗词中,从赠友送别到借景抒情,从边塞征战到山水田园,从塞北到江南,一年四季的风景,喜怒哀乐的情愁,中国的诗词在诗人美好的意境中展现着不同的人生,抒发了诗人当下的情感。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苏州市第三中学慧成实验项目负责人陈国安老师说:“古代诗歌实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个性流露。”我们要理解和体会一首古诗词,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别人,去诵读一首古诗词,首先要了解诗人写这首作品时的背景及诗人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诗词的内容,才能有感情地把诗词传递给别人。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人文环境、社会气氛不同,诗词的风格自然不同。所以不同的时代,成就了不同意识风格的诗人。在深入了解了诗词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背后的故事,才能更有利于我们感悟诗作内容。

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刻画了在日出映照下的江畔春花,那鲜红的江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把江南迷人的江花描绘得绚丽多姿。那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诗人更夸张地形容江水比蓝草还要绿,与那鲜红的江花相映成趣,便觉更加耀眼夺目。把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

为什么诗人能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一个环节——了解作者。白居易曾在杭州任过职,后又去了苏州担任刺史。白居易在江南任职时,曾游历过江南,旅居过苏杭。可以说,白居易对江南非常了解。因此江南在他心中是难以磨灭的。由于身体原因卸任苏州刺史后,白居易回到洛阳生活了多年,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为此写下了《忆江南》。可见江南那个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仍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因此像白居易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怎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在写“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时,正在洛阳。白居易在洛阳写过一首《魏王堤》寻找迟来的春天:“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鸟慵啼”“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无法忘记江南醉人的春天景色,因此用他那才华横溢的妙笔写出了曾经熟悉的江南美景,又以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二、抓住古诗词的重点词句探究诗人为何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是一种常见的理解诗词的方法。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探究抓住重点词句走进诗人的心灵来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诗意理解。

教学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课,我们会抓住作者的愁思来解读作者抒发的情感。其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便引领了全诗的“愁”绪。诗人用“江枫”“渔火”对坐无眠抒发自己夜泊枫桥满怀忧愁的思绪。正是这两个词语说明了诗人因心中的愁思而无法入眠。诗人为什么睡不着呢?诗中并没有给出答案。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作者为何而愁。有学者说是张继在科举考试中落选,认为前途没什么希望,所以居住他乡,内心无限惆怅。也有学者做了进一步的考察。上元元年(760年),淮南节度副使刘度叛乱,唐肃宗于上元二年平定此次叛乱。但是平乱的官兵却趁机到处抢掠百姓的财物,民不聊生。而张继当时所写的《闾门即事》中“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便描写了苏州经历战乱后的荒芜凄凉的景象。由此可见叛乱和平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当张继来到苏州,被战乱造成的满目荒凉景象所深深震动,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油然而生,夜不能寐。对百姓的怜悯,对国家的担忧,对战乱的厌弃,对自己无法作为的焦急,以及旅居异乡的孤独。这些感情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诗人愁绪满怀。

有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原因,也回到了诗词本身,更会爱上古诗词。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时,我会带领学生抓住诗句中一个“独”字,去探究诗人背后的故事。这样就更能理解诗人在他乡的情感,思念亲人时的孤单,也更能理解诗人在这样一个节日中看见别人团圆而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

三、抓住古诗词的事物描写探究诗人为何

大多古诗词中都会通过对一些事物的描写,或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观点。教学中可以抓住古诗词中的事物描写,去探究诗人背后的故事,对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有极大的帮助。

以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它是借物寄情,此诗表面上是描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但暗里却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杨万里表面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际是写对林子方的内心情感,愿他未来有远大的前程。教学时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题目看,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看起来好像是写荷花的,那是不是写了送别情景呢?”学生一下子被激发起了探究的兴趣,进行反复地思考与阅读,并且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此时走近作者是更为合适的时机。

资料记载:林子方中进士后,担任直阁秘书,也就是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通过不断地接触,两人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怎样让国家更强大、如何抗击外敌,也一同研究诗词文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志趣,因而成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去福州任职。林子方非常高兴,以为前途光明。而杨万里心里却不是这样想的,于是写下此诗,暗中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所以诗中隐含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中抓住了“西湖”和“六月”来暗示林子方,意思是:“毕竟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任新职了,给你送别的情景都与你平时在皇帝身边时不一样了。”同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杨万里抓住了“莲叶”“荷花”来暗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写林子方的前途光明,暗含“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作为,能得到皇帝的器重,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可惜林子方并没看懂。

通过诗中事物描写来探究诗人背后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便深刻地懂得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眷恋。再读就会别有一番风味。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中的事物描写也包含借物抒情之意:诗中描写的“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可人分别后能再团圆吗?谁也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描写一枝伸出院墙的红杏,赞颂的是春天顽强的生命力!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春天的脚步!通过这些诗词,读者可以从对事物的描写中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传颂千年,生生不息。中国人的启蒙教育是从学诗开始的,回到诗人本身展开古诗词教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比例大量增加,如何教好古诗文,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成,是不少教育者上下求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杨万里林子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冬日的林子
Summer Vacation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