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3-01-05陈松友
陈松友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两个确立”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认真研究分析“两个确立”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理解好把握好“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而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
一、“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究其本质,“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领袖权威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反复强调的重要原则,“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则彰显了理论指导的关键作用。“两个确立”的提出,具有其深厚的理论背景与依据。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领袖权威的极端重要性
权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权威问题作过深入的分析与论述,他们一致得出结论: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领袖权威,才能保持党组织的组织性纪律性,才能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将党建设得坚强有力。
1.维护党中央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推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以党的权威领导革命运动。广大工人群众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力图打破枷锁建立新世界的行动,离不开强有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首先,只有在党中央权威的领导之下,工人群众单独的、分散的反抗运动才能上升为整个阶级的自觉的、统一的对抗斗争,“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2],“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3]562。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如果不团结起来、整合整个阶级的力量,那么革命斗争必然会被资产阶级的强大国家机器所碾压。历史与实践也证明,过去针对统治阶级零星的、混乱的、无序的反抗活动,其结果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而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等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建立之后,分散的斗争便逐渐汇聚成统一的洪流,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形成了巨大威胁。其次,只有在党中央权威的领导之下,党内的不同思想意见才能统一起来,才能集中全体意志、采取一致行动,进而取得革命胜利。党组织内部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是正常的,但如果放任党内成员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那么革命队伍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巴黎公社的失败,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公社内部缺少权威、思想难以统一起来,在宗派斗争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而被反革命力量所击溃。因此,“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4],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周围,与党内外错误思潮作斗争,坚定党的科学纲领、路线、方针和策略,从而保证党的正确前进方向。列宁也强调,“全体党员不分上下都必须无例外和无条件地承认党的纪律”[5]202,坚决承认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6]135。再次,只有在党中央权威的领导之下,才能巩固革命胜利的果实、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彻底结束,“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95。如果不充分重视和运用权威的领导组织作用,不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难以有序进行,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固也将成为问题。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6]134-135同时,为达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同样需要以党中央权威来统一全党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行动。正如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党中央权威所带来的凝聚力和行动力,社会主义建设也同样需要“千百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8]。
2.巩固党中央权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政党领袖地位的确证
所谓领袖权威,就是在“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6]151中,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人物,发挥强大的凝聚作用、感召作用和动员作用,带领全党上下和广大群众不断前行。为达到巩固党中央权威、增强政党整体统摄力的目的,便有必要突出政党领袖、强化核心领袖的权威。可以说,巩固党中央权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政党领袖地位的确证。“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便体现了对领袖权威的重视与确证。
首先,应当承认领袖权威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权威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既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群众的历史,认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9]649-650,即使把这个伟大人物去掉,也会有替代者出现,因而对领袖不应当搞个人崇拜;同时也承认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10],即历史造就领袖权威,领袖权威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历史发展。“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3]502在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领袖权威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是领导俄国革命胜利的列宁,还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其次,领袖权威依存于政党权威,领袖权威的生成与建立影响着党中央权威的稳固性。缺少领袖权威或是领袖权威的削弱都将动摇党中央权威,进而影响党的领导和事业发展。政党领袖所能起到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领袖权威的影响和带领之下,全党上下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相反,领袖权威的缺失必然带来党中央权威的弱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事业的阻滞。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政党统治地位的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领袖权威的引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以列宁为核心的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党在革命过程中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尚未确立一锤定音的领袖权威;苏联最终亡党亡国,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政党权威和领袖权威被动摇了。因而,必须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11]286。
再次,对政党领袖地位的尊崇能够内化为党中央权威的巩固。无产阶级政党要有权威,党中央要有权威,但“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12]。在现实中,党中央权威“具体”体现在“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领袖们身上。维护领袖权威、加强对领袖地位的尊崇,有利于党中央权威和政党权威的稳固。具体而言,领袖权威所具有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能够吸引党员与群众的向往和追随,而在这种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目标认同的基础上,人们对于领袖的认可与尊敬便会十分自然地转化为对政党的信仰与忠诚。故而,对领袖权威的维护便意味着党中央权威、政党权威的巩固。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政党应以“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使“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6]254,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3]310。“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正是为了建立和维护具有权威的领导核心,以便保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二)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破解困惑和难题的理论指南,是带领全党上下排除万难、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是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行动遵循。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确立和维护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要求。
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德国要想取得解放,必须有理论和思想的引领,“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3]16。也就是说,理论指导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4]。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正确反映无产阶级利益、观点和文化的“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将其作为精神武器后,无产阶级开始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413,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在这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引之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一过程中,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则是“整个世界”[3]435。虽然“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9,但是“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一个政党要想开启国家与社会的新纪元,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由此能够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肯定和重视革命斗争中理论指导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也正是由于对理论指导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同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以保证革命队伍的指导思想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主张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588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同时又以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性、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列宁是这一观点的继承者和坚定捍卫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始终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引领全党上下的具体行动。其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1]311。列宁坚信,只有坚持科学的革命理论,革命的运动才能取得胜利。“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11]274并且,“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1]312。因而在革命战争时期,列宁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灌输到广大工人群众中去,从而引领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其二,“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11]274。列宁强调,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好党的思想引领工作,坚决抵制错误思潮、不良风气的侵袭。他坚信,“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5]271,“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6]。为进一步论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党在政治上坚定行动上正确”这一观点,列宁还援引了恩格斯的观点,“社会民主党的伟大斗争并不是有两种形式(政治的和经济的),像在我国通常认为的那样,而是有三种形式,同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的斗争”[11]312-313。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集中力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号召全党上下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并专门成立了政治教育委员会、建立各级党校、创办党的刊物等,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在执政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思想引领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这些举措,列宁有力地维护了俄共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俄国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保障。
概言之,“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7]。无产阶级的革命与建设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又因实践的检验而愈发厚重,注重思想引领、坚持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诉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就是对这种本质诉求和固有本色的继承与延续。“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18],就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便“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19]。
二、“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中共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经验总结
“两个确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含了深刻的历史逻辑。具体来说,“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经验总结。
(一)从中共党史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总结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无数仁人志士接力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然而,这些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开始有了主心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中华民族站起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新生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瑕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13]309。在这一阶段,党和革命事业几经受挫也是由于全党没有确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35 年遵义会议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遵义会议虽然只解决了当时尤为关键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但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1]。1938年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20]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进一步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政治路线和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政治保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通过的新党章,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21]由此,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在此时更是得到全党的认可与拥护,诚如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言:“我党经过了自己的各种成功和挫折,终于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第一次达到了现在这样高度的巩固和统一。”[22]在中共七大召开的四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立了,这是世界军事史和政治史上的奇迹,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革命有了正确而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而完备的行动指南,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讲:“那次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持续巩固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持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事实使得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与认同。为了继续巩固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时期,党始终强调反对任何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分散主义和宗派活动,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正是由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核心地位的持续巩固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才有了主心骨,才能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向着既定目标前进,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之所以能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在于有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以更加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的确立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的主心骨和定盘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3]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在新时代一系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推动了新时代的伟大斗争,集中表现为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是一个有着960 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4亿人口的大国,有效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高效汇聚有限的资源是完成重大任务、克服重大困难的必要手段。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4]正是由于确立了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习近平同志才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恢弘气魄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加强系统谋划,才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韬伟略放眼民族复兴,才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涵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问题、战略问题、基本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具体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党的十九大正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为更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党内法规制度依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对重大时代问题有了科学和理性的认识,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犯根本性错误,而且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这十三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概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一切历史成就、发生的一切历史变革,归功于有习近平同志作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和军队统帅,归功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科学指导,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保证。
(二)从国际共运史看,“两个确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从自身的历史中总结经验,而且善于运用大历史观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国际共运史来看,“两个确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经验总结。
首先,巴黎公社的失败印证了确立无产阶级领袖的核心、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要意义。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叠加,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从客观条件来看,巴黎公社不具备成功的物质基础、阶级条件和国际条件;从主观条件来看,巴黎公社失败则是由于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革命主观条件的准备不足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巴黎公社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领导核心。公社委员会虽然设置了主席团和主席,但是主席团主席任期极短、频繁更迭、形同虚设,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公社委员也极其不稳定,“在公社委员会执政时期,先后成立了两届执行委员会、两届救国委员会,共有29人次担任过这两个委员会的委员职务,但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的成员,均无一人自始至终参加这两个委员会的工作”[25]。阿尔努曾认识到公社委员会缺乏集中,他说:“严重的事件显然就要来临;我们显然还没有组织起来准备行动。任何提议如果以集中行动为目的,都应得到支持。出路就在这里。”[26]既无有威信的革命领袖,也无稳定团结的领导集体,巴黎公社很难有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一针见血地说:“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27]另一方面,巴黎公社革命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巴黎公社的委员分为多数派和少数派,多数派是信奉激进的社会主义的布朗基主义者,少数派是信奉改良的社会主义的蒲鲁东主义者。无论是布朗基派的激进社会主义,还是蒲鲁东派的改良社会主义,都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那时,绝大多数的布朗基派不过凭着革命的无产阶级本能才是社会主义者;其中只有少数人通过熟悉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瓦扬,比较清楚地了解基本原理。”[7]52蒲鲁东派的改良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也大相径庭,其认为“联合的坏处多于好处,它根本是无益的,甚至有害,因为它是束缚工人自由的锁链之一”[7]52。可见,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都不可避免地浸染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痕迹。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巴黎公社在很多方面犯了致命的错误,如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及时进军凡尔赛等,而这些致命的错误则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巴黎公社的失败。
由是观之,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无产阶级的领袖和核心,没有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巴黎公社留给后世无产阶级运动最深刻的教训。它启示人们:无论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领袖的地位必须树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必须坚持。
其次,苏联解体表明了确立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具有决定意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于1991 年在外无强敌入侵、内无群众暴乱的情况下轰然解体,究其原因,有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有国内的原因和国外的原因,有党内的原因和党外的原因。然而,其根本原因是当时苏共没有一个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苏共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旗帜。
作为苏共总书记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既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也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雄韬伟略。雷日科夫曾这样评价戈尔巴乔夫:“他不具备充当国家首脑的素质,完全不愿作出权威的决断,总是无休止地讨论,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没完没了地争论,并借机不作最终的决定,花言巧语,不置可否,不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28]由于戈尔巴乔夫没有无产阶级领袖的坚定政治立场和高超决策能力,而是以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暧昧态度来领导改革运动,到1990 年,苏共党内已经形成了三种政治势力:一种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一种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还有一种是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戈尔巴乔夫在其中不停游走,不断妥协折中以保持其所谓的中间立场,直到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不断壮大并全面夺权。没有确立一个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苏联从领导层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解体也就不足以令世人感到惊讶了,戈尔巴乔夫以个人的悲剧酿成了国家的悲剧。
与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软弱相呼应的是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出台。尽管戈尔巴乔夫一直把社会主义挂在嘴边,但其鼓吹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实质上是自由化思潮在苏共党内的集中反映,其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政治上,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垄断,要求取消党的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是专制和独裁,主张全民民主。在经济上,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攻击公有制经济是经济垄断,主张经济多元,推行非国有化和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精神垄断,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性,鼓吹思想领域的“自由竞赛”和“自由批评”,放任甚至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言论、否定苏共历史言论的鸣放。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的确立意味着苏共彻底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灵魂和生命所在,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发挥先进战士作用的关键所在,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也就放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这就是苏共从内部瓦解的实质。
总之,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它启示我们: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的动摇是最大的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的变更是最大的变更。无论是国情怎样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无论是社会主义历史长或短的国家,确立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犯错误。
三、“两个确立”的实践逻辑: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结论和根本要求
“两个确立”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论,是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等重大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攸关主义旗帜、党的命运与国家发展,共同指向民族复兴的广阔实践,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当下与未来发展问题的全局思考与实践探索,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问题的进一步理论省思与实践拓展。只有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两个维护”,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根本保证。
(一)推进伟大事业:“两个确立”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鲜明标识与思想根基,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从事具体活动的理论先导,指引着党不断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产生的多元思想内涵与价值意蕴,并将其整合与融入党的血脉中持续促进党的事业发展,成为党的旗帜、信仰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9]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因与立业前提。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两个确立”是被实践证明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要义所在与根本结论,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本质规定。
坚强领导核心驱动着党的力量集中,科学思想理论指导着党的事业开辟。“两个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继续胜利的保证,必须以强大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在实践中坚定“两个确立”。首先,要切实强化思想自觉、加强思想认识。思想建党的内在要求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对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清历史方位、明确历史使命,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人格魅力与思想魅力,深入学习掌握新思想的核心要义、价值内涵、理论内容、现实意义与实践要求等,做到学思践悟行,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维护核心、爱戴核心、信仰核心、追随核心的思想自觉。其次,要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的建设的第一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与开展具体工作所秉持的首要原则,必须将讲政治贯穿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刻也不能懈怠。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做到“两个确立”的具体要求是提高政治执行力、判断力与领悟力,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研判形势动态、精准识别现象本质、辩证分析是非对错;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论述并用其指导工作,推动事业;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要求,时刻同党中央、同习近平总书记保持高度一致。再次,要持续增强行动自觉、提高行动能力。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只有向行动自觉转化,党组织、党员干部、普通党员的思想认识与理论学习才可应用于实践。因此,党组织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党员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普通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好加强党和人民联系的纽带作用,用具体行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强起来”的奋斗征程中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经验、克服了更加困难的挑战,揭穿西方社会治理乱象与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陷阱说”“威胁论”,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真正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党。随着时代纵深发展,党能够在“两个大局”的深度演进互动中依然稳步前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个确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就支撑与证成“两个确立”,“两个确立”引领与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其全党核心地位的确立代表着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声音与集体意志,是在新时代内外挑战与伟大成就中确证的。坚持好、维护好“两个确立”,一方面,应深刻学习领会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认识到“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要在接下来的奋斗之路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饱满热情与昂扬斗志将“两个确立”融入血脉、付诸行动。只有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才能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活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二)建设强大政党:“两个确立”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自党成立起,建设强大政党就镌刻在党的基因里,是党百年奋斗对于自身建设提出的实践要求、目标规定与价值主张。中国共产党成为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核心要求是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将党锻造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代以来,基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伟图景、马克思主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人民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面貌与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向世界宣告自身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种地位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党员数量与党组织规模的庞大,还在于在“两个确立”指引下,党秉承自我革命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支撑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版图。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强大的政党必须有坚强的核心来引领。“两个确立”充分释放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效能,集中全党意志、凝聚人民力量,创造出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这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1]“两个确立”标明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内在领导结构,即“中国共产党(政党整体)—党中央(政党最高领导集体)—习近平总书记(政党领袖、权威与核心)”,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合、强化党的各级组织力量,攒聚起党的旺盛生命力与强大凝聚力。在自我革命中淬炼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关键在于发挥好“两个确立”对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的稳步统领与系统指导作用。基于此,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必须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一是要通过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同规范,以刚性约束与硬性规定的形式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对“两个确立”的敬畏、服从与遵循;二是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为前提,发扬党内民主,进一步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党的民主领导管用有效;三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示与要求为行动准则,以维护总书记核心与党中央权威为实践原则,确保全党政令通畅、上传下达,做到坚决响应、坚决信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四是要严明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视“两个确立”为最大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做到守纪遵规,同党中央、总书记同心同德;五是将“两个确立”定型于党和国家一系列制度法规中,努力增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治理优势,保证党的自我革命融入社会有机体中。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党意志与力量推进自我革命,实现对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牵引与落实。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铸就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路是使党的自我革命产生的效益与效果作用于社会革命中,又以社会革命推动自我革命,在不断解决党内党外问题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在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语境与社会发展环境里,党和国家一体同构、协同互进,党的发展态势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建设根本指向不仅在于把党建设得更加强大,还必须以党建引领、促进社会治理与良性发展。因此,党的自我革命在纯洁党的躯体、净化党内生态时,急需增强党的革命意识,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科技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改革,同时以社会改革发展中暴露的新问题、产生的新状况诊断党的建设品质,持续不断地促进党的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通过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加强对全社会的领导,确保“两个确立”对社会整体意识与实践的领导与把控,以自我革命触发社会革命的“总开关”,使党的建设效果溢向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以社会革命助推党的自我革命,要依据社会新特点新态势,针对性补齐党的建设的短板,夯实党执政的社会根基。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通过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双向耦合,以“两个确立”聚合各方力量,在党的长期执政实践检验中,赓续新时代革命奋斗事业。
(三)引领国家发展:“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出震撼世界、彪炳历史的伟大成就,在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目标指引下不断推进现代化事业,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思想与创新理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核心,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党和国家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出更广阔的大道、取得更瞩目的成就,民族复兴才有依托、有希望。在“两个确立”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寓民族复兴于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现实途径。党的百年奋斗充分表明,党的命运与国家命运交融一体,党的前途发展境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前景,进而决定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历程中总结的深刻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起点是国家工业化建设,在百年历史发展中经由一系列的制度创设、政策构建、法律规范与实践牵动,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上建立起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素,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式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取得重大成就,展现了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态。与西方通过殖民掠夺、商品倾销等资本主导逻辑进入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文明视野,强调独立自主、不称霸、不侵略、不搞扩张地推进现代化。探究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能够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政党逻辑主导推进国家发展。遵循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观照下的无产阶级大工业生产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共同朝着建立美好社会方向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就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设计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指导方案,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依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现代化是全方位的,政党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发展战略作出具体部署,通过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全面小康社会进入共同富裕社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高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真。回望中华民族复兴的长时段演进,“两个确立”从根本上保证了现代化事业不偏向、不回头,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内容谋划出发展的版图概况,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