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及治疗
2023-01-05杨洋
杨 洋
(安徽省合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30001)
猪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因感染致病性沙门氏菌而发生的传染病,常见于仔猪,病猪容易患上坏死性肠炎或畸形败血症,若为慢性则容易患上肺炎或大肠坏死性炎症。由于沙门氏菌在自然中分布广泛,且传播途径较为丰富,使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猪场都会出现,特别是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猪场,具有地方性流行的发展趋势,为生猪养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 诊断
1.1 流行病学
为了对猪沙门氏菌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需要对其病原体和传染源进行分析。猪沙门氏菌病是因其感染沙门氏菌所引发,其血清型较多,根据临床分析,猪沙门氏菌病可分为多组且具有对应的抗原体,抵抗力强,在不同地区,猪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也存在一定差异,甚至部分菌种还能够向人进行传播并引发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猪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染源来自带病猪或携带病菌的猪,其可通过粪便、尿液、体液和消化道等途径进行感染,或者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的途径进行感染。通常,猪沙门氏菌的传播普遍被认为是带病猪或者携带病菌的猪,通过排泄物将病原体排出,使得周边环境受到污染。当生猪饮用了受污染的水源,或者食用了受污染的饲料,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猪沙门氏菌病还能够经由飞沫和尘埃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并通过呼吸道吸入与伤口接触等方式感染,几乎防不胜防。
通常,猪沙门氏菌病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尤其是在阴雨天气更容易导致生猪感染,且病菌的感染并不分生猪的年龄段,其中仔猪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对象,因此,该病在仔猪中较为常见。
1.2 临床症状
猪沙门氏菌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症。该病菌的潜伏期短为数天,长为数月,使得养殖户难以及时察觉,当发现问题后已经为时已晚,为养殖工作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失。
急性型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为败血型,由于仔猪在断奶前后抵抗力较弱,常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时,病猪体温明显升高,通常在41℃左右,精神不振且没有食欲,发病初期为便秘,随后会出现腹泻,且排泄物有时夹杂血液,同时伴有腹痛与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猪的耳部和腹部和四肢的皮肤在初期是深红色,之后逐渐变为青紫色,并在病情后期体温降低,伴随着咳嗽和痉挛,经过约一周时间后死亡。
相比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则更为常见,属于典型的坏死性结肠炎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略微升高且精神不振,进食困难,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且排泄物还夹杂血液和坏死组织的碎片,随着机体逐渐脱水,体质也在逐渐消瘦,皮肤上出现湿疹,在病程持续约2周后因机体衰竭而死亡。
猪沙门氏菌病虽然在急性和慢性上的表现略有差异,但共同点在于都是伴随着腹泻和便秘,且均具有致死性,如果无法进行有效防治,则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
1.3 诊断
临床表现可对猪的沙门氏菌病进行初步诊断,但如果要进行完全确诊的话,则需要进行病理学解剖与实验室诊断。
败血症是急性型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病变,可以看到部分皮肤和黏膜存在瘀血,同时,带有黄疸,解剖切面颜色呈现蓝紫色,淋巴气管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且有瘀血和出血的现象;而慢性型则是坏死性肠炎,常见于猪的盲肠、结肠、回肠等部位,在肠道位置可以看到其覆盖有一层灰黄色的乳状物,且肠壁也较为肥厚,黏膜处发生表面坏死。此外,肝脏部位还能够看到针样的灰黄色坏死,肺部则能够看到干酪样的肺炎病灶。
在对病死猪进行解剖的过程中,需要在无菌环境下,将病变的脏器进行摘取,用于分离病原,并根据诊断和鉴别的需要,将病变组织进行剪取采样,放入经过无菌化消毒的容器中,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存放。在进行细菌分离的过程中,先将经过烧灼灭菌的手术刀对病料组织表面进行烧烙灭菌,并将组织解开,取适量组织直接在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中接种,放入37℃的恒温环境中进行需氧培养,时间大约为1d,并在第2d将其取出,随后仔细地观察菌体的生长状况,并挑选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根据观察,可以看到经过1d的培养后,培养容器中出现了略带隆起的圆形菌落,其表面湿润光滑且无色半透明,同时菌落边缘也较为整齐,特征类似于大肠杆菌。再次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该菌能够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但不能合成乳糖和蔗糖。根据相关实验,该菌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特征[1]。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
猪沙门氏菌病的药物治疗可分为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在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之处,具体治疗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急性型猪沙门氏菌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好。通过丹参、金银花、丹皮、败酱草、土茯苓等药物在混合浸泡后,在锅中进行水煎,并将药汤给病猪服用。在给病猪服用的过程中,可将熬好后的药汤进行过滤,将清液直接给病猪服用,剩下的滤渣则可拌入饲料,从而让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避免药物浪费的现象发生,通常为每天服用一次药物,连续使用大约一周就能有效缓解。配药过程中,需要根据病猪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调整。
使用西医疗法对猪沙门氏菌病进行治疗的手段主要是肌肉注射,其能够直达病灶,使得治疗效果能够得到保障。在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的过程中,可使用氟哌酸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片进行治疗。在首次进行肌肉注射的时候,需要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此外,使用强效阿莫西林也可进行猪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2.2 免疫接种
除了相关的治疗措施外,对于猪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同样重要。因此,对于生猪的免疫接种需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通过提升猪对沙门氏菌病的抵御能力,减少后续治疗的工作量,同时,节省相应的成本,最大化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在进行生猪的免疫接种时,需要在早期对仔猪进行接种,以提升其免疫力。接种时,可选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单价或多价副伤寒灭活疫苗等进行接种工作。在疫苗的选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接种合适的疫苗[2]。
2.3 饲养管理
生猪的饲养管理对于猪的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猪场需要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同时,对于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对于病死猪则需要对其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尽管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传播性,但并不耐高温,且对酚类与氯类的消毒剂具有较低抗性,难以在高温环境与消毒下生存,因此需要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与清理,保持干燥和卫生。同时,由于沙门氏菌还能够通过飞沫和灰尘进行空气传播,因此需要注意养殖场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此外,在仔猪的生长阶段不可过早断奶,且不可突然更换饲料,避免发生应激反应[3]。
3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及时防控与治疗,则会对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带来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安全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猪沙门氏菌病,更要予以重视。因此,需要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对该并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后的结论,通过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接种对于的疫苗与对饲料的管理对其进行防治,从而降低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