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2023-01-05刘鸿德
刘鸿德
(广西天等县上映乡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53280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首次发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英格兰的某猪场最先发生了本病,而后传播至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匈牙利、韩国、日本等国家,1973年,上海的一养殖场首次发生了仔猪群体类传染性胃肠炎,后在1983年被证实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目前,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生过本病,且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本病在欧洲的流行致病情况与亚洲不同,欧洲地区发生该病时,通常感染6~15周的猪群,感染猪表现为轻微腹泻,1周后大多可痊愈[1];但在亚洲地区感染的猪群年龄偏低,仔猪患病后死亡率很高,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1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之一,该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约在95~190nm,平均直径130nm,但在粪便中存活的病毒粒子多为多态性,有带有花瓣状纤突的囊膜,纤突长度约为12~24nm,且成放射状排列,间距较大、排列整齐,类似于皇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线性单股正链RNA,有侵染性,对于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弱,乙醚、氯仿等常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杀灭,但在50℃的条件下比较稳定,在60℃环境下作用30min,可将其灭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通常经由消化道进入小肠,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形成受体,在小肠细胞中进行增殖,小肠细胞被溶解坏死、肠道绒毛萎缩,小肠黏膜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会影响营养物质在小肠段的吸收,从而表现出呕吐、脱水、腹泻的临床症状。小日龄的仔猪对于肠道绒毛上皮细胞的再生速度有限,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不够完全,所以在受到病毒感染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比成年猪更为严重,病死率也比较高。
2 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它们的粪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能够污染环境、饲养用具等,健康生猪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后可能被感染,大日龄的仔猪(4~5周龄)在患病后死亡率有所下降,1周左右可自愈,但其体内仍有大量的病毒,仍会不断向环境排毒[2]。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通过粪—口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也有报道称本病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任何品种、任何年龄的生猪均可发病,发病率约为100%,但临床症状以哺乳仔猪最为严重,1周龄的哺乳仔猪常常因脱水死亡,死亡率约为50%。本病的发生呈季节性变化,寒冷季节更易发生。
3 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于生猪状态有一定的关系,人工感染时,初生仔猪的发病时间约为24~36h,育肥猪则为5~8d。
患病猪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而后出现腹泻,排出的粪便呈水样,其中混有黄白色的凝乳块,也有部分患病猪的粪便为灰色,重症猪排泄物呈水样。老年猪被感染时,可能会停止进食,排出水样粪便,粪便中无血液和黏液。哺乳仔猪患病时,吃母乳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中有没有消化的凝乳块,而后出现腹泻,体温逐渐下降,排出的粪便先是黄色、粘稠的粪便,粪便中有腥臭气味,其中夹杂黄白色凝乳块,而后粪便呈水样喷出,机体消瘦、脱水,精神状态变差。
剖检患病猪,可见小肠明显扩张,肠道中有大量黄色液体,且有大量气体重影,肠道壁变薄呈半透明样,肠系膜出血、充血。进行组织学检查时,可看到小肠上皮细胞呈空泡样病变,肠绒毛变短。
4 诊断方法
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大致判断,但其症状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等其他疾病较为相似,因此仅依靠临床症状来判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想要进行确诊应当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
4.1 病原学诊断法
采集患病猪的粪便、呕吐物或肠道内容物,进行RNA提取,运用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核酸扩增,通过观察琼脂糖核酸胶电泳结果中的目的条带进行判断。也可以采集病料后进行分离,在绿猴肾细胞中培养,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4.2 血清学诊断
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免疫系统会被激活,B细胞将会转变为特异性的浆细胞,分泌出大量针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会分布在血液中。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判断待检测生猪有无发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当出现阳性反应时,则证明该生猪已经被病毒感染。其中免疫荧光法比电竞观察法的准确度更高,但在发病初期,病毒尚没有破坏肠黏膜深层,因此可能无法检测出初期患病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酶联免疫吸附发对于早期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方法的准确、便捷,适合在实践中推广使用。
5 综合防治措施
本病在临床上尚没有特效药物可供治疗使用,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使用电解质、葡萄糖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从而降低死亡率。当发现患病猪时,应当及时隔离,患病猪使用过的圈舍要彻底消毒,隔离地点应远离健康仔猪。病死猪和患病猪排出的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重复感染。
正是由于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本病,因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免疫接种是最便捷有效的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的方法,目前,可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灭活疫苗的化学性质稳定,免疫原性比较强,安全性较高,免疫效果也比较好,应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时,可经后海穴对怀孕母猪和仔猪进行注射,在接种后14d可产生可靠抗体,免疫期约为6个月,保护率在77%以上[3]。灭活疫苗在体内产生抗体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保护期很短,每头猪需要注射的疫苗量较大。弱毒疫苗虽然能够弥补灭活疫苗的缺点,但尚存在弱毒株反毒现象,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极其重要。基因工程疫苗可分为亚单位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基因疫苗目前仅出于研究阶段,无市场化的商品苗可供使用。
除了进行免疫接种外,加强饲养管理也能够很好的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在配制日粮时要注意营养均衡,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以提升生猪的免疫力。注重清扫消毒工作,消毒药物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性的,每周应进行一次消毒。仔猪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仔猪舍内温度应当严格控制在23℃~26℃,昼夜温差控制在3℃以内最佳。
6 结语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对各个年龄、所有品种的猪均有感染性,因此,各个生猪饲养场都应当积极预防本病,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本病的危害和影响,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日粮的营养均衡,及时清扫粪污,定期进行圈舍消毒,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对猪群的观察要仔细,当发现生猪有异常时,要及时进行隔离、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