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藏猪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3-01-05白彪玲
赵 丹,白彪玲
(兰州市畜禽育种推广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藏猪又称蕨麻猪、藏雪豚、琵琶猪等,是我国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也是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品种中唯一的高原型猪种,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的高寒牧区。藏猪具有抗御恶劣自然气候的能力、耐粗饲、抗病力强、耗料较少、饲养成本低[1]、沉积脂肪能力强、瘦肉多、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藏猪肉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因此,在高原地区生活的古老品种藏猪开始被引种到内地饲养。近年来的引种试养证明,藏猪完全能够适应兰州市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培育壮大兰州市藏猪养殖这一特色产业,满足高端市场对优质特色猪肉产品的需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笔者于2021年9月对兰州市藏猪养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摸清了兰州市藏猪养殖现状,通过深入分析,梳理出兰州市藏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藏猪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1 兰州市藏猪养殖现状
1.1 发展历史和品种来源
据资料记载,藏猪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固区、榆中县、永登县曾有零星散养。改革开放以来,七里河小红花养殖场、兰州猪场等曾批量引进试养,但因当时养殖技术不成熟,市场需求较少,效益不佳,先后均告失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高档肉食品需求的增加,兰州市藏猪养殖有了较快发展。从调查结果看,现有9家藏猪养殖场户均建成于2015—2020年。饲养的藏猪种猪主要来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合作市、迭部县及定西市的岷县等地,在猪种分类上属藏猪的地方类群——合作藏猪。
1.2 养殖规模和区域分布
2021年9月末兰州市藏猪总存栏量2 900余头,其中榆中县存栏700头、红古区存栏400头、西固区存栏800头、七里河区存栏1 000头。有藏猪专业养殖场户9家,主要分布于兰州市榆中县新营镇、高崖镇、马坡乡,七里河区八里镇,红古区花庄镇,西固区达川镇等,其中存栏最多的1家为1 000头、最少的1家仅为2头,其余7家存栏为30~800头。
1.3 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
兰州市饲养的藏猪被毛多为黑色,鬃长而坚韧,体格较小,头窄长,嘴长而尖,犬齿发达,耳小直立,颈和体驱较短,胸较狭窄,背腰平直或微弓,臀窄而倾斜,四肢长短适中,乳头多为4~6对[2]。调查养殖场户生产记录,藏猪后备母猪初情期为4月龄,初产母猪平均总产仔数为5~6头/胎,产活仔数4~5头/胎;经产母猪平均总产仔数为7~8头/胎,产活仔数6~7头/胎;初生仔猪体重为0.4~0.5 kg/头,35日龄断奶仔猪体重为2.5~3 kg/头;一般年产2胎;60日龄体重7~8 kg/头;肥育猪8~12月龄上市体重为30~50 kg,屠宰率为60%~65%。
1.4 饲养方式和饲料条件
兰州市藏猪养殖主要采用大群围栏散养、小群舍饲+舍外运动场半散养、放牧模式,有些养殖场户产仔哺乳阶段全舍饲单栏饲养。七里河南山养殖基地自创了靠山崖挖洞、洞外围网饲养的方式,可满足藏猪生活习性,且降低了场地建设成本,该方式在部分养殖场得到了推广应用。藏猪精饲料主要为玉米、豆粕、麸皮等,青粗饲料有秸秆、苜蓿、饲用甜菜、马铃薯、胡萝卜、树叶、酒糟等,饲料基本为自配料,未使用各类添加剂。为最大限度地保持藏猪猪肉品质,一般精饲料和青粗饲料各占50%左右。西固区百绿生态旅游家庭农场自制了饲用甜菜为主的发酵饲料,取得了较好的饲喂效果。
1.5 主要疾病和防治现状
调查发现,与普通猪相比,藏猪有极强的抗病能力和抗寒能力[3],近年来尚未发生过非洲猪瘟、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消化、呼吸、生殖系统的普通病偶有发生。大多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淡薄,防疫设施较简陋,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人员管理松散。生产中使用药物和疫苗很少,部分养殖场户仅在仔猪断奶时免疫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疫苗。
1.6 肉品质和市场营销
藏猪肉中脂肪与肌肉相间分布,沉脂能力强,瘦肉率高,皮薄肉嫩,肉质口感好,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高,尤其是Fe和Ca含量较高[4],脂肪含量不到普通猪的1/3,蛋白质含量高达22%,是普通猪的3~7倍[5],极具营养价值,可生产酱、卤、烤等多种制品,消费者对其非常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销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养殖场户屠宰后自销,另一种是由甘南等地的专业公司活体收购加工后销售。自销一般直接销售给个人、高档酒店等,胴体销售价格60~100元/kg,主要销往兰州市区,少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另外有少量藏猪种猪销往内蒙古、陕西等地。
2 兰州市藏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养殖规模小而散,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兰州市藏猪养殖主要采用传统散养模式,小规模分散养殖占比较大,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区域布局不尽合理,未充分发挥兰州市山区土地资源较为广阔、饲草资源较为丰富的自然条件优势,养殖规模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藏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是与大市场对接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条,但兰州市目前未形成这样的企业,市场发育滞后,根本满足不了藏猪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2 藏猪品种选育滞后,生产性能不高
养殖场户一般缺乏技术力量、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持久的育种规划,兰州市藏猪又长期处在一种自繁自养的状态,散养模式下选配计划制定及配种计划难度大,近交现象比较严重,未能建立完善的繁育体系,导致藏猪生产性能较低,所能维持的育种核心群规模越来越小,也限制了其种群的扩繁速度及养殖规模的扩大。
2.3 尚未形成藏猪农区养殖配套饲养管理技术
兰州市藏猪规模化养殖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人员较少,资金投入、科技力量不足,缺乏藏猪保种育种、繁殖、饲料利用、疾病防控、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综合配套实用技术,未形成较为科学的藏猪农区养殖技术规范及生产优质肉产品的技术标准,制约了藏猪养殖这一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尚未形成配套的藏猪屠宰加工产业链
由于藏猪体格小、被毛浓密、养殖规模小等,故不适于规模化屠宰加工,目前兰州市尚无一家专门屠宰加工藏猪的企业,特别是无法开展藏猪特色肉产品深加工,以销售活猪和胴体肉为主,造成藏猪产品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2.5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品牌优势
兰州市有养殖藏猪的良好自然资源和市场优势,但在藏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藏猪这一特色产品的品牌开发利用力度远远不够,在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不够,未能真正把藏猪这一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和市场优势。
2.6 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不强,存在较大防疫隐患
由于藏猪抗病能力强,大多数养殖场户认为疫病风险小,导致生物安全防控意识淡薄,门禁、消毒、粪污处理、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不完善,对进场人员、车辆疏于管理,加之跨区域调运活猪时有发生,难以做到“全进全出”,疫苗免疫接种几乎空白。此外,随着外界生活环境、日粮结构等发生变化,藏猪抵抗力也在下降,加大了疫病发生的风险。
2.7 政府扶持藏猪养殖政策力度不够
兰州市虽然一直在增加生猪养殖扶持力度,但小型特色生猪养殖场享受相应扶持政策及项目机会较小,加之贷款门槛较高,自身投入不足,养殖场户严重缺乏发展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生猪总量偏低,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不利于藏猪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兰州市藏猪养殖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形成特色产业优势
应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条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园等,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养殖业优质、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比如七里河南山养殖基地正在申报“兰州南山蕨麻猪开发利用科技示范园”,不仅能提升本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形成技术示范推广平台,而且可将特色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与区域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以特色产业开发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纳一大批当地及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丰富城市人民的菜篮子,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的途径,引领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3.2 加强试验研究,制定藏猪农区养殖配套技术规范
研究制定关于兰州市藏猪的引种、选育、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肉品质等方面的养殖技术规范,对藏猪养殖场户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先进养殖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及养殖风险。
3.3 建立核心选育群,提高藏猪生产性能
围绕国家种业振兴,推动有实力的藏猪养猪场与省市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合作,制定长期藏猪育种计划,推广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有一定规模的藏猪核心选育群,使藏猪耐粗饲、抗病力强、瘦肉率高、肉质好等优良基因聚合,不断提高生产水平,进而形成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三级繁育体系,为兰州市特色养殖奠定坚实种质基础。
3.4 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扩大市场销路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模式,鼓励和支持藏猪特色养殖全产业链建设,促进育繁养宰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将藏猪养殖与休闲观光、餐饮和娱乐等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建立藏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生态旅游、餐饮等完整产业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化产品体系,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提升藏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3.5 不断完善防疫措施,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按照“预防为主、控管结合”的原则,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防疫设施设备,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专业技能,定期注射各种疫苗,做好消毒、驱虫及圈舍周边环境卫生等,构建藏猪规范化疫病防控体系和长效机制。同时,严格落实防疫属地管理责任、养殖场防疫主体责任,以及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推动调运方式从“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降低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疫病风险,推进藏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藏猪特色养殖健康发展
争取全社会尤其兰州市各级政府对藏猪养殖产业的重视及关注,出台财政资金补贴、贷款、保险等扶持政策,加强土地、环保、项目申请、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加大畜禽保险宣传力度,降低保费和标准,根据生产成本变动对保额进行动态调整,增强保险产品吸引力,实现养殖场户愿保尽保,降低经营风险,从而提高养殖场户发展藏猪特色养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