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力红牛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2023-01-05杨柳娜黄建伟赵红刚刘晓莉赵小君

甘肃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平凉市红牛肉牛

杨柳娜,黄建伟,赵红刚,刘晓莉,赵小君

(1.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2.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平凉 744000;3.平凉市农业农村局,甘肃 平凉 744000)

平凉市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中点,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城”,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相对富集,光照充分,气候温和,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良好的生态条件推动了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经鉴定,平凉红牛已达到生产高档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其肉质细嫩,脂肪沉积丰富均匀,香味醇厚浓郁,风味独特,口感细嫩多汁,具有潜在开发价值[1-2]。“十三五”以来,平凉市把红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主导产业,坚持不懈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1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和成效

平凉市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整合项目资金、落实金融贷款、加大财政投入等手段,有效促进了平凉红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91.5万头、39.13万头。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平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强化各种保障,对全市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坚持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着力构建产业体系。将扶持资金落实到基础母牛投放、肉牛繁育、牛棚建设、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等各个环节,在资金、人才、技术、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产业链政策保障体系,搭建起了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有效促进了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1.2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探索出“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养牛场(户)+种植大户”等多种新模式,并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打造餐饮养生、冷链物流、田园体验等多种新业态,有效拓宽了产业特色化发展路子。截至2020年底,平凉市累计建成标准化养牛场426个,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21户,建成活畜交易市场30多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带动27.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牛产业收入占到养牛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3]。平凉红牛产业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稳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主导产业,平凉红牛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牛、小康牛。

1.3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培育壮大了伊顺祥、旭康、宏源、百丰、通盛、康达、供港基地等一批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成立了平凉市红牛产业联盟。同时,不断加大行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先后引进伊利集团、优然牧场、东方希望、上海硕电等一批科技领先、实力雄厚、成绩卓越的企业来平投资。研发出平凉红牛肉制品、革制品、乳制品、骨制品等多个产品,在全国建立了60多个平凉红牛连锁加盟店、产品直营店,年屠宰能力达20万头,有力推动了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广“畜—沼(肥)—果(菜)”等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探索推进种养结合、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等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红牛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1.4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增强

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成立了平凉红牛研究院,引进建设了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资源创新基地、甘肃省农科院平凉红牛良种中心。各科研机构在培训、科研、育种、引领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各领域、多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同时,加强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平凉红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8个地方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中国平凉红牛育种计划,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力度,建成冻配点129个,每年完成肉牛冻胚改良20万头,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此外,充分发挥本土专家人才、科技特派员等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高档肉牛屠宰及精细分割、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科技手段对红牛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1.5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平凉红牛”商标是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多次报道,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牛产业发展大会和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专家现场品鉴会,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的“入场券”和直供香港活牛配额及出口的“通行证”,入选“甘味”好中优农产品[4]。

2 影响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因素

平凉红牛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仍存在饲养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效益体现不充分,产业化开发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

2.1 缺乏强龙头带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平凉市现有牛产业龙头企业存在整体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等问题,目前散户养殖占养殖总量的比重大,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强、典型示范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缺乏能力,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出售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料生产者的状态,没有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养殖场(户)、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状况急需改善,母牛繁殖率低、犊牛成活率低、生产经营成本高的问题比较严重,这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2 品种培育滞后,良种繁育体系薄弱

平凉红牛肉质优良,但生长发育速度相对慢,生产周期较长,相比之下养殖效益较低,优质优价在养殖环节体现不充分,从而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导致养殖规模增速较慢,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虽然“平凉红牛”育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但缺乏明确的育种规划和选择指数,品种选育进展相对滞后。

2.3 品牌建设不足,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

平凉红牛虽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已形成了被行业认可的平凉红牛新类群,但还不是一个地方品种。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对品牌的宣传也缺少整体策划,对“平凉红牛”文化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品牌培育进度相对滞后。此外,没有制定系统的农产品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2.4 科技推广力度不足,疫病风险犹存

虽然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但市县两级技术人员整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普遍老化,对产业发展中的短项、存在问题缺少技术指导,对养殖场(户)的培训和服务不够。此外,随着产业规模和饲养密度不断加大,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毒株不断变异,疫病防控风险加大,对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 红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

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甘肃省产业振兴的相关扶持政策,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强弱项、补短板,以“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养殖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为突破口,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系统发展的新格局,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推进牛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3.1 规范利益联结机制

持续发挥平凉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平凉红牛养殖、加工、销售等企业(合作组织)联合起来,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路子,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合作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架起利益联结的桥梁,促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健全加工营销体系

抢抓政策机遇,通过扶持壮大、培育新建、招商引资等方法,发展一批牛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壮大市场主体规模;持续研发新产品,使肉牛产业从原料生产型转为商品生产型,大力引进以休闲方便肉食品、牛角工艺品、皮革制品、生化制品、骨骼制品等为主的新型产业经营主体,提升全产业链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平凉红牛产业电子商务,构建“线上+线下”新型营销模式,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构筑覆盖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体系。

3.3 创优产业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规则统一、公平开放、协调高效的商贸流通体制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协调解决经营主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努力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发展动能;积极总结促进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广泛宣传,营造发展氛围。

3.4 加强产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发挥各个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平凉红牛产业首席专家,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引进、技术咨询、规划设计及技术培训工作,引导和扶持企业在种、繁、养、加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和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大幅度提高牛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鼓励引导各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养殖场户积极学习平凉红牛科学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的科学性、技术性、规范性;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围绕当前生产中的短项、缺项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总结经验,同时深入基层对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使养殖场户真正做到会经营、懂技术。

3.5 强化品牌建设

与专业品牌策划团队合作开展“平凉红牛”品牌管理、宣传推介、营销方案制定等工作;大力推进“平凉红牛”系列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创建品牌商标,走高效、绿色、有机的特色肉牛产业发展路子;建立健全“平凉红牛”品牌保护机制,规范品牌使用,强化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假冒品牌商标的行为。

猜你喜欢

平凉市红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肉牛口炎咋防治
马瑜婕作品
马瑜婕作品
三头牛和狮子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甘肃省平凉市检察院依法对魏兴刚决定逮捕
红牛垫了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