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巩固健康扶贫成果的思考与实践
2023-01-05张义丹张进祥
■ 张义丹 胡 豫 张进祥 许 栋 张 明 丁 宁 危 莉 陈 稳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扶贫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累计使近1 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贫困[1]。但是,脱贫不代表消灭了贫困,还要防止再次致贫返贫。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新时期,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与前一阶段工作相比,面对的环境变化有哪些,实践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思路,因时因势调整举措,有的放矢高质量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
1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的必要性
1.1 预防因病致贫返贫的延续性手段
贫困是一个相对动态概念,虽然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仍然存在老百姓患上重大疾病,丧失经济获取能力,进而再次返贫致贫的风险。继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有助于拓展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提升基层主流疾病救治效果,继续为潜在贫困人口提供看病就医保障,降低潜在贫困人口的健康脆弱性,化解“再次因病致贫返贫”的困境。
1.2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积极举措
总体上看,现阶段医疗资源布局不平衡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一方面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县级医院之间的差异。2019年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内部差异较大,贫困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仍然较弱,基本服务能力标准达标情况位于后5%的县级医院中,基本标准达标率在30%以下,与前5%的医院基本标准平均达标率相差超过70个百分点[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有必要继续发挥大医院对口帮扶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医疗资源城乡之间布局不均衡现状,提升县域医疗机构主流疾病诊治水平。
1.3 护航乡村振兴的健康保障
健康的体魄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在老龄化日趋加快、青壮年人口红利日趋衰减的当下,提升个体健康素养对于护航推进乡村振兴尤为重要。通过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有利于强化基层百姓健康保障,提高劳动参与率、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以此“对冲”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带来的经济抑制效应[3]。
2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面临的要素变化
2.1 帮扶对象:由特定贫困人口转向潜在返贫风险人口
前期健康扶贫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疾病困扰,帮扶对象具备明确标识,使得健康扶贫的方法和途径较为清晰。在现行标准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健康扶贫的对象将变为具有潜在返贫风险的人口,而这些人口是伴随着家庭经济发展可进可退的动态非固定人口,此时,健康扶贫的对象将由具体的个人转变为动态的群体。在此种背景下,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需要与时俱进更新帮扶方式和帮扶路径。
2.2 帮扶重点:由普遍性病种转向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流疾病
前述提到,进入新时期,健康扶贫帮扶对象发生了变化。过去,贫困人口得什么病就帮助诊治什么病;现在,健康扶贫的新任务是预防老百姓因为患了疾病而重新致贫返贫,帮扶的切入点转变为解决影响基层老百姓健康的主流疾病,促进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的新目标。健康扶贫的着力点将由帮扶具体的个人转向提升县域医疗机构解决主流疾病的能力。
2.3 帮扶领域:由临床治疗转向医防融合
预防是最经济的健康策略,这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理念之一。健康扶贫既要扶“病”,更要扶“智”。在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中,需要进一步强化“预防”理念的传递,帮扶构建起强大的医防融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一方面,要聚焦影响人民群众的主流疾病,加大与疾病相关的“饮食结构、作息方式、生活习惯等”宣教干预力度;另一方面,要汲取新冠肺炎疫情经验教训,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升公共卫生人员技能,提高传染病识别及救治能力,健全基层医防融合体系。
2.4 帮扶理念:由西医为主转向中西医并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2020年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中医药普遍使用大放异彩,进一步坚定了传承发扬中医药的信心[4]。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中医药受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基层地区,中医药使用业务量占比偏低[5]。中医与西医相比,理论不同,各有特长,优势互补。特别是在慢病防治方面,中医药具备独特优势。在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中,需要强化中医药“国粹”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中西医结合,在护航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增强民族卫生健康自信。
3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的实施重点
3.1 开展乡村健康科普活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占到60%。以心血管病为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显示,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而在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吸烟率、高钠摄入、肥胖率、经常性锻炼比例”等因素方面,农村居民均差于城市居民[6]。2019年6月,国务院启动健康中国行动计划,部署15个专项行动,其中第一项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过程中,可注重发挥大医院大专家权威宣传作用,因地制宜系统化多样化开展乡村健康科普行动,引导居民了解健康知识、合理膳食作息、坚持健身锻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3.2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重点病种救治能力
脑卒中、创伤等疾病是农村地区的高发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2019中国脑卒中报告》显示,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49/10万,其中农村是重灾区,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7]。在专业化脑卒中诊治资源布局方面,城乡之间差异明显[8]。这些疾病对救治时机、救治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一旦救治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则极容易增添家庭经济或赡养负担,增加再次致贫、返贫的隐患。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过程中,一方面,可集中资源,聚焦影响基层百姓的主要疾病,帮扶开展专病诊治能力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完善专病医联体建设,细化分工协作,畅通急危患者救治和康复期患者下转通道,在上下联动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重点疾病服务能力,夯实预防返贫健康保障能力。此外,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帮扶开展传染病风险识别、院感防控、平疫结合、重症救治等针对性培训,提升县域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应对能力,推动健全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络。
3.3 实施中医药强基行动
2021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推出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系列举措,将中医药实施重点从中医医院推广至综合医院,并要求推动构建完善中西医结合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在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过程中,一方面,聚焦“看的好病”。发挥大医院患者多病种全的优势,依托三级中医院或三级综合医院特色中医专科,聚焦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专病规范化研究,总结凝练具备鲜明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推广技术,在基层地区开展巡讲培训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聚焦“有人看病”。主动对接基层中医药人员学习需求,帮扶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继续教育培训,充实扩展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3.4 创新远程医疗帮扶内涵
传统医疗帮扶现场效果好,但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远程医疗能够解决时空和距离问题,但存在硬件限制和交互体验差的不足。5G时代来临,给智慧远程医疗带来了多种场景可能。当前,个别医院已实现5G混合现实云平台远程会诊手术,实现“千里之外,触手可及”,展示了未来信息化背景下远程医疗帮扶的丰富性多样性[9]。2020年,工信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推出加强远程医疗网络能力建设系列举措,旨在升级远程医疗网络基础设施,这为未来远程医疗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三级医疗机构可联手相关企业开展智慧远程医疗创新,增强交互感和体验感;将远程医疗平台由院级向科室延伸,强化可及性和便捷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远程影像、心电、病理、查房、培训等内涵,为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增添新动力。
3.5 继续开展“巡回医疗”项目
2011年启动的“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活动,旨在通过大型公立医院对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对口帮扶,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当地老百姓的医疗负担。通过连续近10年的坚持实施,起到了解决问题、培训带教、宣传引导的下沉作用。可继续发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卫生战略需求,推动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履行临时性阶段性针对性健康帮扶任务,汇医疗帮扶涓涓之力,结基层能力提升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