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凉泻”针法应用探析
2023-01-05秦晓光
张 帆,秦晓光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自古以来,针灸治疗疾病,辨证选穴是一方面,但若无精炼的手法操作,也不能达到解除疾病的目的,而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尤为注重针刺手法,认为针灸治疗,难不在病,在于手法。有着“当代针灸针法研究之父”美誉的郑魁山教授,继承历代前贤的针灸经验,根据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师古而不泥古,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总结形成了独特的郑氏针刺手法诊疗体系[1]。而作为郑氏特色针法之一的“凉泻”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先辈所学的基础上,借鉴古今医家经验,推陈出新,执简驭繁,所形成的一种特色针刺手法[2]。笔者在临床上广泛运用郑氏针法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运用“凉泻”针法治疗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凉泻”针法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凉泻”针法理论渊源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凉”“泻”理论的记载[3]。《素问·针解》载:“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提出邪气盛时用泻法,针下有凉感,为邪气衰退针下产生;针刺实证须用泻法,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方可出针。再如《素问·刺志论》云:“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即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多表现为热象;气虚多表现为寒象。以上提出邪热盛用针刺可产生凉感,对产生凉感的机理做了解释。郑魁山教授正是基于此理论,汲取“透天凉”“进水泻”的精髓,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简化了三部操作法,使刺激量介于两者之间,创成了独具特色的“凉泻”针法[4]。“凉泻”针法是一种以泻法为主、兼以清热养阴的针刺手法,该针法的特点在于创用提插捻转、三五助泻操作来激发经气,以“刺押手相配合、守气”为操作成功的主要环节,以“针下松滑、产生凉感”为操作成功的表现。正如《针灸大成》所云:“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气自除”,操作时不仅使针下产生凉感,同时患者觉得“若有所失”。
2 “凉泻”针法特色
2.1 操作方法
患者取合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择适宜长度毫针,进针时,术者左手(押手)紧按针穴进行揣穴,右手(刺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待针下沉紧,提退1分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连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按针穴。“凉泻”针法的这种独特操作方法和“针下松滑”的要求决定了其具有感传明显、操作范围广泛的特点,在操作时可使患者产生凉感,并能使皮肤温度下降,适用于中风闭证、暑热高烧、谵语癫狂、目赤龈肿、唇烂便秘等实热证[5]。
2.2 选穴特点
2.2.1 根据穴性选择 “凉泻”原本就是一种泻法,操作中以提插、捻转泻法为主,故本法选择穴性偏于泻热,具有清热泻邪功能的穴位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多选用头面部和四肢的穴位,如根据《难经》提出的“荥主身热”,取可清泻热邪的荥穴。此外,如阳明经“多气多血”,可取阳明经曲池、内庭、合谷等穴位。
2.2.2 根据疾病辨证选穴 临床选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时,辨证论治是重点,在施以手法前,结合八纲辨证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而确定具体补泻手法,方可施术。《内经》提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辨证准确,采用正确的治疗原则,才能达到泻热祛实之目的。“凉泻”针法属泻类手法,多用于实热证的治疗,故在临床应用中,明确诊断,仔细辨证,既提高“凉泻”针法使用的正确率,同时也提升操作的成功率。
2.3 一部操作,取穴广泛
不同于“透天凉”针法的分天地人三部操作、九六泻法,“凉泻”针法仅需一部操作,由捻针泻法、提插泻法、三五助泻法组成。“透天凉”针法需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因而需要在肌肉丰厚处操作,部位局限,且操作难度较大,不易于掌握,很难操作产生凉感,此外刺激量大,易致滞针、晕针等情况出现,引起患者不适。而“凉泻”针法则很好地避免了以上局限性,只需在一部操作,不需分层,可操作的部位广泛,不仅适用于肌肉丰厚处,还适用于四肢、面部等肌肉浅薄处,有效扩大了选穴和应用范围,且刺激量小,患者可耐受,减少针刺意外的出现。
2.4 注重守气,产生凉感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治病产生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得气”,而准确的针刺手法是产生“得气”的重要环节。郑氏针法注重手法操作,在产生针感后,守气为关键步骤。如《灵枢·小针解》云:“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强调了守气的重要性。针法之要在于守气,操作凉泻法时右手拇指向后上方用力捻针,产生向后提退和螺旋向上的力,得气后用右捻提拉以守气,从而促使凉感产生扩散,气至病所,达到泻的作用。故要抓住针刺手法操作的关键要领,并且医者要做到“治神守气”,如郑毓琳先生所言:“得气即为神至,守气便是守神”,医者安神定志,患者细心体会,才能做出真正的“凉泻”针法。
3 “凉泻”针法临床应用
3.1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人体皮肤及神经节后的病毒性皮肤病,出现簇状疱疹,伴有剧烈周围神经痛[6],属中医学“蛇串疮”的范畴,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亏虚,风、热、湿毒侵袭,壅滞皮肤导致[7]。苏成红[8]应用“凉泻”针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取双侧支沟、后溪、太冲及大椎、皮损局部为主穴施以“凉泻”针法,捻转泻法组取穴同“凉泻”针法,口服药物组选取盐酸伐昔洛韦片及甲钴胺胶囊,对比疗效,发现“凉泻”针法可明显缩短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并在减轻疼痛方面均优于其他组。任毅[9]以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采用“凉泻”针法针刺夹脊穴、阿是穴治疗,与采用电针夹脊穴、围刺皮损周围阿是穴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热证时运用“凉泻”针法,能使局部产生凉感,减轻疼痛,清泻湿热毒邪,气血调畅,阴阳平衡,疱疹得愈。
3.2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表现为排便时间延长、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等[10]。属于中医学“便秘”范畴,认为其常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或体质虚弱等病因所致,病机为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虚衰致大肠传导失常[11]。项翔等[12]观察“凉泻”针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热秘证)的临床疗效,观察组采用凉泻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泻法,两组取穴相同。治疗4周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两组患者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CSBMs、Bristol评分、排便困难度改善均更为明显。由此可见,运用“凉泻”针法治疗由于肠胃积热导致的热秘,可疏通大肠腑气,清热泻邪保津。
3.3 干眼症
干眼症是由于泪液量、质等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引起眼部不适的疾病统称,表现为干涩、畏光、怕风、刺痛等不适[13]。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白涩病”范畴,其发生与五脏六腑、气血精液均相关,由于精液不能润泽目睛所致[14]。马雪娇等[15]探讨“凉泻”针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治疗组采用“凉泻”针法,对照组予以捻转泻法,两组取穴相同。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并且治疗组眼部症状及角膜染色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较对照组增加 (P<0.05)。“凉泻”针法治疗干眼症可以滋润明目,治疗时应注重风池穴的操作,使针感传至眼部,眼睛产生湿润、凉感。
3.4 痤疮
痤疮好发于青春期,为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呈慢性、反复性发作[16]。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肺风粉刺”范畴,病机为湿热蕴结肺胃,肺火为本,风热、湿热、血热为标。由于湿性黏滞,火性炎上,湿热侵犯肺胃,肺胃失宣,气郁化火,上承于面[17]。杜粉霞等[18]将痤疮患者随机分组,均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凉泻”针法,取曲池、合谷、尺泽、大椎、内庭、膈俞、肺俞,对照组于皮损处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3个疗程后得出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皮损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用“凉泻”针法治疗痤疮,可起到疏风清热凉血的功效,使痤疮得愈。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35岁,2021年4月25日初诊。主诉:咽干、咽痒1月,加重伴咽痛3天。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干、咽痒,伴咽部异物感,偶有干咳,自行服用清喉利咽颗粒后症状有所缓解。3天前因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咽痛剧烈,咽部灼热感,口干多饮,纳差,夜寐欠佳,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为求针灸治疗,就诊于我科门诊。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诊断:喉痹,证属肺胃实热证。治疗采用“凉泻”针法以清热利咽,养阴生津。取穴:列缺(双)、合谷、曲池、尺泽、内关、颊车、内庭、太冲、照海。列缺穴针尖向心方向斜刺进针,行“凉泻针法”,使患者自觉咽部清凉感,嘱患者清嗓2~3次。余穴均行“凉泻”针法,局部产生凉感或使凉感向咽部传导。治疗3次后,患者无明显咽痛及咽部灼热感,治疗7次后,患者无明显咽干、咽痒,咽部异物感明显减轻。
按:本案患者咽痛剧烈,咽部灼热感,口干多饮,纳差,夜寐欠佳,大便干,小便黄,结合舌脉,辨证为肺胃实热,系肺胃之经火热上攻于咽喉,发为喉痹。采用“凉泻”针法治疗慢性咽炎,可清泻脏腑经络之热。本案选用曲池、颊车、内庭以清泻脾胃之火。列缺、尺泽为太阴肺经络穴,与阳明经相表里,可泻肺胃之热。内关以泻心火,清心除烦。太冲以泻肝火,照海以滋肾阴。合谷善治头面疾病,并长于止痛。以上穴位综合运用,配合“凉泻”针法操作,共同达到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目的,能使咽部产生凉感,明显减轻咽痛及咽部灼热感,促进疾病痊愈。由此可见,“凉泻”针法治疗肺胃实热型慢性咽炎,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显著的特点。
5 结语
本文以理论渊源、针法特色及临床应用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凉泻”针法,笔者认为该针法刺押手紧密配合,捻转、提插泻法相结合,捻提守气,从而达到“泻针泻到针下松滑”的程度,为产生凉感提供了保障。本法以取穴精简、操作简便、感传明显、可操作范围广的特点,在治疗带状疱疹、痤疮、干眼症、功能性便秘等疾病中发挥了良好疗效,起到清热散邪的作用。纵观“凉泻”针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凉泻”针法虽在临床大量应用,但其研究数量还较少,尤其实验研究数量相对不足,对全面系统地阐明“凉泻”针法机制仍有欠缺,日后应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以便阐明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也为未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