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现状与提升
2023-01-05杨曙
杨 曙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老龄化和数字化是当下中国的两个热点,二者结合所形成的养老思路则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智慧养老方面,除去相关的硬件软件的研发,还要着力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本文针对当前的老年人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老年人媒介素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的途径,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思考。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1]最近20 多年来,国内外的媒体环境已经由传统媒体转换为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截止202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10.11 亿,手机网民数量就高达10.07 亿。庞大的网民数量为推进中国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60 岁以上的老年网民群体不容忽视,其中的占比规模达到12%。[2]
在世界各地的案例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新媒体的使用者年龄都在增高,老年人数量增速飞快。但是,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的改变也使得老年人在使用新媒体的关注点上和年轻人有所不同。
网络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也需要去认识这个社会结构体系。我们在研究老年人和新媒体的关系时,需要知晓哪些老年人在频繁使用新媒体,哪些老年人新媒体用得少,老年人使用新媒体具备哪些人口特点,并进而找出影响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因素。笔者进行这方面研究,一方面是为正在使用新媒体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协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去探索银发经济,为中国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不算很多。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大部分的中国老年人文化水平偏低,对于信息时代的冲击则表现为一定的不适应,他们对流行文化和时尚产品表现为不熟悉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当前,人们对媒体讨论十分激烈,加之老年人的数量庞大,不应该把老年人排除在媒介素养之外。现如今,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作为大众中的一部分,是媒介素养认真对待的对象。
二、老年人的媒介素养薄弱的原因
新媒体辐射的范围广泛,老年人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承担其一定的责任,对老年人的媒介素养现状需要深入探究。
(一)个人因素
1.老年人内部的“数字鸿沟”
与年轻人过度接触网络相比,部分老年人群体则表现为相反的特点,对于新媒体等事物,老年人因为自己的视力问题或者记忆力问题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缺乏兴趣的特点,这样就影响了他们对新媒体的深度接触和使用。一部分使用新媒体的老年人对新媒体也是浅层次的接触,无处不在和无所不能的网络与老年人的关系并不紧密。
一些文化程度相对高的老年人,本身对媒介的拥有数量就高于一般老年人,他们对新媒体掌握的技能也更为丰富,他们的生活紧跟时代,也同时更为适应新媒体的氛围,他们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有强烈的新媒体使用意愿,所以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呈现为较高的媒介素养。但是媒介素养较低的老年人因为思想保守,加上自己的子女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也没有时间帮助自己的父母去了解新媒体,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老年人不能去充分享受新媒体所带来的便捷功能,也无法成为粘性度较高的用户,媒介的接触率就变得很低。这样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群体之间也就形成了“数字鸿沟”,而新媒体日新月异,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接触更频繁,但是那些文化水平相对低的老年人,则一直保持不动甚至出现下降,双方表现为使用的马太效应。在所进行的深度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少老年人还是愿意接受新媒体的使用教育的,他们本身也不想落后于时代潮流。所以,政府组织的老年人新媒体教育是促进老年人对新媒体进行接触的重要方法。
2.老年人的媒体信息分辨力较弱
个体是否具有媒体批判能力,和个人的知识水准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相关调查,很多老年人对网络信息只是依照自身的经验进行判断,凭借自己的经验分辨真或假。他们通过网络去核实信息,从而产生个人经验,甚至认为评判信息真假只要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即可,他们对新媒体的各种信息甚至带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对新媒体的信息具有浓重的警惕性。所以,老年人群体会主动放弃学习和反思新媒体的机会,对各种新媒体信息也缺乏兴趣,处在对信息处理的敏感度低、对信息麻木的状态。
老年人经常关注一些健康类的网络信息,但是对于一些健康类的谣言并没有分辨能力。对于一些使用微信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认定微信中的信息是最正确的,并且在其养生的方法中,会采用微信中所提供的养生方法,他们对于信息的辨别力十分弱,并且经常将假的网络消息转发到朋友圈。很多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自然不具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除了一些高学历的老年人可以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大部分老年人并没有辨别信息的能力。注重对老年人进行新媒体信息的分辨力培养是老年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
3.老年人拒绝参与新媒体事务
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时,老年人也想不断追求自己的高质量生活,很多老年人在自身健康的基础之上,会去寻找个人的高层次发展。但是相较于新媒体,老年人对传统媒体的感情更深,并且更加依赖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对于新事物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调查显示,很多老年人不愿意使用新媒体去发表自己的评论,拒绝参与新媒体事务。老年人在大众中属于反映迟钝的滞后群体,因为思维接受缓慢,这种较慢的思维和学习速度会使得其习惯充当受众的角色,而不是传播者,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他们习惯于只是被动接受消息,自己不会去主动评论和传播信息。
(二)家庭因素:老年人为维护传统家庭地位而抵触新媒体
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提升,他们对媒介也产生自己的诉求,这种诉求也是以养老服务为基础特点的,其次也得符合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亲情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强的部分,在他们心目中不能断裂。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老年人的留守数量比较多,子女在外打工,他们没有相应的情感归属,形成一定的孤独感觉,一些老年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缓解自身的孤独生活,获得情感的寄托,同时也可以和子女获得一定的亲情联系。老年人群体在内心深处接受新媒体的传播并增进学习的意愿,在新媒体传播中获取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以此获取媒介的学习能力,并避免与社会脱节。
一些可以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教育的手段在传统家庭中并没有产生相关的作用,很多老年人认为,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利用时间教授家庭中老年人获得新媒体的使用技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哺育并不是单向维度的,子女也一直处于积极地反馈之中。数字时代的反哺中,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则是单向性的,有些子女感觉教授老年人使用新媒体是让其感觉厌烦的事情,并且老年人自己也并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值。同时,在中国伦理中,如果反哺成为常态化,老人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则会发生转向。原本传统家庭中的老年人处于家庭话语权的中心地位,但是一旦子女反哺常态化,老年人会觉得自己是没文化的人,并且会在家庭其他方面失去话语权。
(三)社会因素:社会对老年人存在“仇老”的情绪
媒体参与是老年人通过媒体作为平台发表自己的意愿。在整体的社会氛围中,老年人参与新媒体的积极性较弱。多年来,网络社会中所盛行的“仇老”情绪则使得网民对老年人产生误会。社会中对新媒体态度本身是开放的,但媒体所展示的老年人则是丑恶的,如“坏人变老了!”“有的老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小伙子怕被讹上,不好动手打他,没想到老头还上脸了!”“这老头年轻时肯定干过很多坏事!”“大妈公交霸占座位!”其中的社会化背景让人不寒而栗,老年人在社会上被贴上负面标签时,形成了刻板印象,可以称之为“仇老”,时代更迭,曾处于社会话语权顶端的老年人已经转换为边缘位置,污名化的口号会加剧老年人的心理落差和痛苦。
以上情况让老年人不愿使用新媒体,这也造成老年人不愿意去接触此类新媒体平台,他们将网络中所展示的拟态环境和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对立起来,似乎网络社会就是自己的仇人。所以,老年网民的数量就偏少了,面对丑化老年人的话语,老年人又不能集中他们的反对声音,这也就形成了话语权缺乏的局面。
三、老年人媒介素养的提升思路
面对老年人媒介素养薄弱的情况,还是可以改变现状的。[3]
(一)政府
1.组织相关的新媒体教育活动
政府可以通过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积极推进媒介素养。使得媒介素养得以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并深入解决“数字鸿沟”,政府的相关部门、老年大学等机构应该积极适应当下的需要,开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普及类课程。根据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让专业人员去社区、老年大学进行新媒体素养课程的讲授,对老年群体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可以很广泛,包括微信、今日头条、短视频、百度地图、购物软件、健康码软件的使用。对老年人进行精准化教学,使得老年人能够充分进行线上活动。
2.实行积极老龄化方案,给予老人较多的重视
不少人认为,虽然老年人曾经对社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其步入老年之后,他们已经被边缘化,因为他们无法为社会继续创造较多的价值。政府应该尽可能推出“积极老龄化”方案,这样可以让老年人用积极心态对待晚年的生活,同时,将老年人看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让他们积极融入到社会之中,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可以让老年人积极参加到各种社会事务中。
政府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比如在微博开展“本市养老生活”的短视频征集活动,同时在线下社区附近的公园进行宣传,并且安排大学生志愿者教老年人进行操作。线上线下配合,以此提升老年人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感。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采取多种帮扶方法,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和无障碍的平台,帮助老年人在网络上发出声音,提升老年人的参与性。
(二)高校:组织大学生推进新媒体素养教育
高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和大学生到社区或者老年大学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结合大学生活动,定期组织一些“大学生进社区”、“大学生进老年大学”等培育老年人新媒体素养的活动,尤其是大学生进社区的活动,可以让那些层次较低无法参加老年大学的群体进行新媒体素养扫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涵盖多方面的老年人媒介素养内容。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每周若干次进入社区或者每个月若干次进入老年大学进行普及教育,设定专门的线上与线下咨询站点,使得老年人能够获得解答,让老年人能够对新媒体产生兴趣,进一步掌握媒介素养,能够对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力,使得老年人能够安全地使用网络。
因为老年人本身思维迟钝、记忆力慢、敏锐度较低,所以高校组织师生需要普及相关的媒介信息,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增强老年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高校组织师生定期给老年人开设讲座,其中也可以吸收一些接受过一定教育的退休老年教师去社区开展讲座,拉近距离。在讲解时候,针对有新媒体使用意向的老年人群体,利用相关的通俗易懂的原理向其介绍讲解相关的网络信息,帮助他们辨别网络的信息。讲座可以一周一次,提醒老年人在注意网络虚假信息时,也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同时,也要考虑老年人理解力的薄弱,将一些讲座内容改为一些图文小册子,帮助老年人随时可以使用这个小册子。
(三)新媒体企业:对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定制化服务
当前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目前在适应新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当前新媒体功能太多,更新的速度太快,操作也太复杂,不容易记得住;二是不少老年人视力太差,看到一些纷乱的界面,产生了视觉疲劳;三是老年人对界面的内容不感兴趣,不少新媒体的销售对象是年轻人,界面也是针对年轻人,因此他们对整个内容不感兴趣。中国老年人群体需要进行媒介关怀,这种媒介关怀是不能有年龄歧视的关怀。
一些软件应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配置老年版和增设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针对不少老年人记忆力弱的问题,需要减少功能,尽量减少新媒体的操作步骤,将界面进行简化。针对老年人视力不好的问题,要将界面的字体放大,利用科学的方法缓解老年人的疲劳,针对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算法进行提供,像一些老年人对养生的问题十分有兴趣,则可以向其推送相关官方的正确内容。也可以引导性地设置一些老年人的专用网络聊天室,对老年人所熟悉的界面进行一定的设计,发布老年人所感兴趣的话题,让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实务,让其感觉老有所用。
(四)媒体行业:去除“仇老”情绪
媒体需要去生产适应老年人的内容,以此去获得老年人的认可。对于较多的老年人负面新闻,也需要纠正其刻板印象,尤其针对一些空巢老人,过去的报道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刻板性,老年人是被欺凌或者被救助的对象,或者老年人是诈骗他人的群体,对于一些老年人的报道,更应该选择那些正面和贴近实际情况的,要认同老年人的群体自主特点,树立新时代老年人的榜样,改变当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设定的“时尚奶奶”“老克拉”等印象,让年轻人也能更多认可老年人群体,对老年人进行华丽变身,并利用手机记录老年人的风采,让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话题,展现老年人的风华之美。
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民间机构的法律支撑。在中国,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如果要获得普遍提升,就要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支撑。民间也可以成立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机构,并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院。政府也要积极将媒介素养纳入到继续教育体系中,以此保证老年人的学习权利,鼓励各种投资进入到老年教育中。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老年人数量十分庞大,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又与其格格不入的新媒体使用状况形成了强烈对比,在互联网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老年人的使用缺失会在某种程度影响他们的生活,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也能回应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