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衢州三产融合 推进农业全域旅游

2023-01-05翁水珍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融合旅游

翁水珍

(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浙江衢州324000)

加快农业三产业融合发展, 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做强农业产业、打造精品线路、培育特色品牌、做深农耕文化,大力推进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形成了农业全域旅游新格局,但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作者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实施乡村振兴助力。

1 衢州市农业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通过实施特色引领、主体壮大、管理提升、示范创建、宣传推介五大行动,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至2020 年底,柯城、江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 全市拥有全省首个橘海森林公园、1 个中国柑橘博览园、1 个橘海观景眺台、13 个柑橘精品园;培育了柯城卢志家庭农场等33 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创建了1 个衢江莲花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6 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设计了稻田创意小猪佩奇、浙八味蝴蝶谷、中国梦等稻田画;江山市、开化县、柯城区、龙游县4 个市(县、区)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柯城区七里乡等6 个乡镇获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柯城区五十都生态园等16 个企业获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培育七彩长虹景区、仙霞关景区、衢江盛世莲花农业观光园等4 个国家4A 级景区, 沟溪休闲农业旅游景区1 个国家3A 级景区;江山市廿八都镇浔里村、常山县黄塘、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等3 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柯城区五十都农业生态园等25 家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 柯城醉美两溪—石梁溪等9 条线路入选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柯城石梁桔海等10 个美丽田园评为全省“最美田园”。 成功举办钱江源国家公园第五届油菜花节、中国·常山胡柚文化节等一批大型农事节庆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天天有精彩”的浓厚氛围,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外地客商和游客到衢洽谈业务和观光休闲。据统计,2020 年全市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 373 个、从业人数 3.5 万人、接待 2 674 万人次、营业收入28.2 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9 亿元,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6 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专项扶持政策

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地审批方面, 政策激励力度不够以致政府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 导致大部分营业中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高标准到位,道路不畅通、环境脏乱差、缺乏配套设施,急需投入大量资金来更新和逐步完善。 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投资的效益需较长时间才能获得, 导致主体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2.2 休闲农业品牌不响

休闲农业目前仍处于打基础的阶段, 农业观光景点基本是开放型, 大多数游客参观游玩都不需要购买门票, 同时对休闲旅游农产品, 特别是便于携带、长时间保存的农产品开发较少,产品包装还需要更新改进, 一些农业观光旅游景点打造跟产品推介关联度不大,农业观光景点还未能吸引旅游团前来参观,对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作用还不够大。

2.3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由于休闲观光农业企业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 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 既直接影响了经营主体的自身经济效益, 又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形象。

2.4 经营模式有待升级

大部分休闲旅游农庄特色意识淡薄, 经营模式单一, 设施简陋、 项目雷同、 活动单一、 服务水平较低, 还停留在采摘、 钓鱼、 打牌、 吃土菜这一层次上, 再无其他特色吸引顾客。 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 创新性的休闲项目。

2.5 三产融合能级较低

衢州市三产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以农旅业态为主, 同质化问题突出, 且农业旅游观光本身具有季节性强、 投入大、 周期长、 见效慢等特性, 产品档次不高, 经济效益不优, 产业能级还处于较低层次。

3 针对推进农业全域旅游的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导,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

科学谋划乡村休闲旅游总体布局, 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 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战略地位。 同时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注重休闲农业专项规划和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有效衔接。 明确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目标、发展策略、战略步骤,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引导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依托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精品示范村,美丽田园、精品线路等,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综合载体。

3.2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适应全域农业旅游发展的需要, 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 完善农业旅游新业态等方面奖励补贴政策。 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及新农村建设、未来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政策集中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倾斜。 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和优化审批机制,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和废弃矿山土地开发农业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 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引导鼓励经营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获评国家、 省、 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点)的企业给予以奖代补资金补助。

3.3 强化平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充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生创业园等园区发展休闲旅游、 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延长农业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关键是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 通过“旅游+”“文化+” “体育+”“ 康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将乡村三产串联起来,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要不断丰富乡村游业态和产品, 着力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支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园。 要抓好以农产品加工、分级、包装、保鲜、贮运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化全产业链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鼓励企业建立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参与国际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及各类农产品洽谈会, 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3.4 强化产业融合,加快培育农业新业态

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乡村平台建设,让乡村产业插上智慧的翅膀,产生叠加效应和化学反应,培育三产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和农业“两区”平台,以产业融合的理念,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项目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推进休闲旅游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服务规范化,提高知名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品牌力度。

3.5 强化基础配套,提升观光农业基础设施

积极整合农业农村、文旅、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打造便捷、舒适、安全的休闲旅游环境,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场所主干线道路硬化、 绿化和亮化工作, 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 完善旅游点标牌设置,丰富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实施,夯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满足消费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样化需求。

3.6 强化行业管理,提升农业发展品牌档次

全市各地要把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的重要内容,提升主体经营服务水平。 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为经营主体提供产品供求、人才需求、品牌经营、权益维护等服务,引导经营主体健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制度,推动诚信、安全经营,使行业自律不断加强。 大力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创意农业产业带,并发展出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和产业,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挖掘产业附加值,通过壮大示范主体,推动行业自律与管理。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乡村振兴视域下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以怀化市为例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改进措施
旅游
高职院校《观光农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