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智”建设提升边境海关国门安全防控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2023-01-05李清华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门海关边境

李清华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其中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国土安全,这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基础,而海关则是承担了维护国土(国门)安全的重要职责。2018年4月,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原海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海关应运而生。新海关除了担负监管、征税、打私、统计传统职能,还增加了把好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关、重大疫情防控安全关、进出口食品安全关和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关等新职能,从而赋予了国门安全新的内涵。

边境海关在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闭环中又是极其重要一环,务必突出新作为和体现新担当。边境海关,是指辖区与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海关,就我国而言,与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直属海关有10个,其辖区口岸大部分处于国门边境一线,与周边国家国土接壤、道路相连、空域相通,涉恐涉暴、疫情疫病、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各类风险要素在边关口岸防控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较之其他类型海关更大。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东北振兴战略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实施,沿边省区进出口贸易业务门类和业务体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拥有对外开放口岸达126个;物流运输网络更加完善,形成了陆运、空运、水运、管道等立体式物流网,多式联运业务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运能互补和物流支撑能力;对外开放平台不断丰富和拓展,形成了沿边和腹地交相呼应、相得益彰的全面开放格局。在全球贸易深入发展的当下,边境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了国家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加之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的政治、国土、经济、文化、生物等领域安全内容直接涉及国门安全,边境海关作为维护口岸安全的核心主体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更加繁重严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边境海关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殊“交汇枢纽”,必须以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为抓手,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筑牢国门安全防线,促进贸易安全与便利,切实提升边境口岸国门安全防控治理能力。

一、边境海关维护国门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浪潮冲突涌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强,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边境海关作为维护国门安全的生力军,防范境外安全威胁的责任和压力也愈发艰巨。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边境海关维护国门安全带来新威胁

当前,国际环境中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威胁论”、甚至逆全球化频频抬头,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国际政治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等活动猖獗,国内社会大局发展稳定的基础还需不断筑牢。从进出境领域来看,枪弹毒、管制刀具、反宣品等各类危安物品非法进出境依然频发,“洋垃圾”、濒危物种及其制品、“水客”走私风险高企、屡禁不绝。境内外反动势力利用所谓的人权、民族、宗教和台湾、西藏、新疆、香港等问题,盯住我国边境地区,不断对我国进行政权颠覆、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干扰破坏,通过国境口岸渗透危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风险仍然长期存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不合作”以及国际社会杂音,持续对我国进行“污名化”攻击。特别是2021年6月在英国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更是就涉疆、涉藏、香港和南海问题大放厥词,污蔑中国“侵犯和践踏人权”。多种攻击手段错综交织,充分暴露出反华势力“甩锅”中国、扰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破坏我国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险恶用心。边境海关特别是在政治和安全把关、反奸防谍、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等领域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

(二)多元开放的经济发展给边境海关维护跨境贸易秩序带来新课题

当下,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囊括多种运输方式的立体物流网络日益成熟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边境管理与协调、农产品检验检疫准入等各种业务不断发展,有力促进了扩大和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1)在2018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关身处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本身承担着促进对外贸易强化税收安全的职责。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致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外贸外资规模大幅度萎缩,更加凸显了海关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需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来有效解决的迫切性。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32.1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同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聚集叠加,与之伴生的安全风险隐患也在加大。世界海关组织秘书长御厨邦雄在2021年国际海关日上强调,国际海关社会成员将以“海关助力复苏,革新与韧性提升,打造可持续供应链”为主题,应当致力于数字化转型。(2)在2021年1月26日国际海关日中,世界海关组织秘书长御厨邦雄呼吁“海关促进可持续供应链的恢复、更新和韧性”。近年来,中国海关致力于智能化建设,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三智”这一全新的国家海关间合作理念,与各国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海关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进一步推进海关数字化管理,维护跨境贸易安全便利,擘画了蓝图和指明了方向。

(三)现代化治理方式给边境海关履行把关职责提出新挑战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门安全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严峻。“十三五”时期,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221.9亿吨,同比增长21.9%,但同期检疫和检测各类传染病例17.56万例,增长20.8%,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41.18万次,增长26.4%。同时,贸易及边境安全、通关便利化与海关人力资源有限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海关及时回应现代化治理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不断创新监管服务机制,提升基层海关的治理效能,使海关履职的基础更牢固、更坚实。随着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科技手段给海关业务所带来的安全与便利体验收到普遍认可,实现现代海关智能化管理成为深层次需求。对于边境地区海关来说,因其所处特殊的区情社情及相对薄弱的经济发展基础,如何将危安因素有效封堵于国门之外、拦截于边境一线,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更是一项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对标新加坡、德国等拥有跨境贸易安全便利“最佳实践”(3)王念:《新加坡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经验与启示》,《财经智库》2020年第4期,第104-113页。的国家和地区,边境海关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高科技的驱动下,进行全局管理和科技赋能的创新,充分激发各类对外开放平台作用,探究“三智海关”管理的新模式,打造新流程,既要“管得住”,也要“通得快”,真正实现强监管与优服务的目标。

二、边境海关维护国门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国门安全防控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边境海关在强化安全管控、提升把关质效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全链条全领域的安全防控体系尚不完备

一些地区在国门安全防控上还存在思维惯性,仍然认为“国门安全主要还是口岸安全”,受这一传统认识的影响,风险防控、实际监管力量分配不够精准,没能有效围绕供应链开展全链条、全领域的有效安全防控,在系统防控上存在不足。一些地区在处理把关与服务关系时存在偏差,没能很好地将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嵌入式监管、顺势监管的质效仍有提升空间,与“三智”建设提出的安全风险的融合防控还有不小差距。

(二)运用科技手段维护国门安全不充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应用,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代。对边境海关而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凸显,急需以科技创新有效支撑口岸监管和检疫。对照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和新要求,科技的先导作用发挥不足。就现阶段国门安全防控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贡献率来说,口岸实验室检测能力和设备使用效益还需持续提高,还不能适应边境海关业务发展变化的最新需求。应用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科技带动管理变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边境国门安全国际合作防控合力不到位

国门安全内涵随着海关业务改革的推进和进出境监管实践的发展不断拓宽,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制度与现行业务运行不相匹配的情况,对于理顺防控机制、提升防控效能造成一定影响。边境国门安全治理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突出特点,双多边贸易交易频繁、人员流动性强、执法任务繁重、口岸利益攸关方众多,对边境海关维护国门安全的治理能力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边境地区海关与周边国家海关的国际合作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对外交流交往的特色项目和品牌项目,如企业信用管理、国际陆路运输协定、农产品绿色通关快速通道等,目前都取得一系列务实成效。但也应当看到,经贸领域合作成果较为丰硕,在安全领域的合作项目相对较少,跨境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合作层次和合作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维护贸易通道安全高效的措施不系统

囿于业务体量、改革经验、资源支撑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业务改革均是“自上而下”“自东向西”部署推进,再加上边境地区及周边国家特殊的经济社会特点,一些具体措施在边境海关的契合度、落实效果还有不足,不利于应对各种叠加复杂、错综交叉的国门安全风险。在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边境地区海关在“双循环”格局中扮演着更加特殊的“交汇枢纽”角色,“稳外贸、稳增长”的目标难度更大。边境海关辖区与周边国家国土接壤、人文相通、交流发展、道路相连都有着先天的基础和优势,是探索维护贸易通道安全高效的有利条件,迫切需要以智能化建设为基础,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将疫情防控、有效监管以及通关便利化三者有机统一。

三、边境海关以“三智”理念为引领,逐步提升国门安全防控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要着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在全国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机遇期”,“三智”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既与推进数字化改革要求交相呼应,也为促进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提供了发展路径。结合海关实际来看,借数字化改革之势深入推进“三智”建设,对于提升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边境海关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以“三智”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监管能力水平提升工程,深化监管理念、模式、手段的改革创新,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不断提升国门安全防控治理能力。

(一)在防控领域上建立全链条机制,不断增强维护国门安全的统筹力

1.延伸防控举措至国境之外

(1)充分掌握境外关键风险要素。总结疫情防控相关经验做法,进一步拓展数字科技在防疫中所发挥效能,全面梳理分析后疫情时代国门安全防控的各种风险要素。结合不同致害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发挥大数据分析支撑作用,做到科学识别与分门别类的防控,确保治理举措与治理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要更加注重威胁“源发性”的地缘空间特点,从国际外源性、国内内源性、边疆双源性和交织多源性等方面,加强风险信息搜集。

(2)切实提升锁定境外源头的能力。深入推进数据监测技术运用,综合分析相关利益方的企业信用、货物及其他信息(4)周翊、王翔、屈郡等:《2021海关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从质的提升到质的飞跃—海关管理的数字化转型》,2021年3月由华为、德勤中国联合发布。,对货物安全准入、合法进口等要素提前完成风险甄别,实现风险防控沿供应链向境外延伸。重点对涉及政治安全的反宣品,涉及社会安全的枪弹毒等危安物品,涉及生态安全的重大疫病疫情、洋垃圾、转基因食品等加大境外风险研判力度,将高危风险拦截于国门之外。加强对粮食、能源、大宗商品等货物的境外预检,降低入境后安全风险。

(3)借鉴并推广境外哨点经验。哨点检测通常用于传染病防控领域,自2016年我国在安哥拉建立了首个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后,这种“关口前移”的做法取得了有益成效。可在积极探索拓展境外监测哨点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建设边境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疫情早期发现、早期预警、危害评估和快速处置以及监测点全景展示。同时,将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的模式和经验推广至安全准入、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等领域。

2.聚焦口岸一线的防控重点

(1)强化安全准入检疫监管。总结常见藏匿手法、易夹藏部位、走私方式等,研究制定现场查验要点。充分利用物联网、5G等技术,不断优化完善智能审图算法,借助X光机、H986等,提高对枪支弹药、核生化爆、管制刀具、毒品、反动宣传品等违禁品的查缉效能。强化重点敏感商品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检验鉴定监管,严格进出口危险货物监管。

(2)全面落实“两段准入”改革。针对高资信类企业、生产型企业的有效识别商品,利用先期机检防范安全准入风险,推进货物信用验放,探索开展海关新型通关监管模式改革。在“准许入境”环节突出专业化、全覆盖,在“合格入市”环节突出集约化、高效率,切实做到风险分级分类处置、行政主导型执法与技术主导型执法有机融合,构建口岸立体化监管格局。

(3)推动构建智能边境管控线。可推动借鉴边防部门边境管控“人防、物防、技防”经验,以“边境铁丝网、电子脉冲、高清视频监控、光电追踪系统、射频识别设备、无线WIFI管控、便民警务站”等要素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边境感知技术运用,不断延伸边境管控触角,填补管控漏洞,压缩非法边境活动空间,有效遏制绕开设关地对我国渗透、跨境贩毒、“蚂蚁搬家式”走私等情形。

3.拓展后续领域的防控链条

(1)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探索应用大数据创新海关后续监管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用好内部数据、聚集外部数据、交互政府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科学合理分类监管风险,破解后续监管人力资源分散配置与后续监管链条延伸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后续监管资源向高水平集中。

(2)完善国内追溯反馈体系。加强与市场监管、食药监、畜牧、林业林草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覆盖国内末端的全链条商品监管机制。尤其针对不合格进口食品、敏感商品、有害生物等可能对人民生命健康或国家生物安全产生危害的货物、物品,可通过推广电子监管手段和标签溯源体系进行有效追溯,将后续跟踪网络延伸到国内饲养、种植、生产加工和储藏、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进境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3)强化稽核查在安全领域的作用。探索运用企管业务运行监控平台、企业精准画像等科技系统打造“智慧企管”,加强辖区企业运行监控,为后续稽核查工作赋能。实施以追踪稽查为主的事后监管,完善商品流向追溯、风险分析、不合格商品处置等制度,充分利用海关后续稽核查工作制度和管理手段,开展对进出口食品安全问题追溯调查、企业遵守检验检疫法规状况检查、履行质量安全承诺制情况核查等后续执法,追溯防范、严厉打击危害国门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在防控方式上强化科技保障,精准提升维护国门安全的软实力

1.提升科技赋能

(1)强化装备研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查验设备智能化升级,推动VR查验、无人机、人工智能系统、远程操作、北斗导航、5G智能眼镜等一系列高科技监管技术尽可能应用于海关查验中,夯实监管基础,提升查检质效。聚焦海关业务需求,探索核生化等危害因子智能识别技术,在打击“洋垃圾”和新型毒品走私、濒危动植物保护、疫病疫情防控等领域,加快检测项目扩项和科技装备研发,补齐边境一线执法短板。

(2)优化科技资源。聚焦国门安全防控技术提升,强化风险情报、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商品质量安全等科技资源融合,着力打造更加高效的预警监测指挥平台以及全景可视化风险地图。综合运用AR、5G、数字孪生、(5)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可视化等技术,强化国门安全综合应用,提升业务科技一体化管理水平。

(3)提升使用效能。整合现有资源,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用好用足各类科技设备资源。及时维护口岸各类查检设备,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及常规的设备检查,跟进做好维修、调拨、报废等处置措施。抓好实战状态下的能力检测,提高整体工作效能,真正让设施设备在战时发挥应有作用。

2.深度融合海关业务管理系统

(1)整合海关作业系统。打通通关管理、风险管理、税收征管、自贸发展、检验检疫、监管指挥、企业管理、统计分析等业务领域,推动海关业务参数、业务代码标准化,理顺业务岗位与系统授权关联关系,打造信息对称、数据贯通、流程清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业务信息系统,推动实现数据重生。

(2)融合海关数据交换共享系统。深入推进海关“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移动应用泛在化。提升网络交互共享创新能力,为全面适应智慧海关技术创新需求做好基础保障。同时,要以“零风险、零泄漏”为目标构建“零信任”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切实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并持续优化网络配置结构,建成满足新海关业务发展需求的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3)深化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深化跨部门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推动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安全共享、全程可溯。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口岸部门“单一窗口”标准版功能和地区全覆盖,推动建设口岸数据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汇聚相关政府部门、运营机构、常驻企业的各类数据,持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建立覆盖海关内外部的一体化安全共享环境。

3.完善科技资源布局

(1)对标国际,建设海关技术贸易措施高地。着眼于打造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海关监管体制机制,聚集优势资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关实验室。在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聚焦公共卫生安全、国门生物安全、进出口危化品及危险货物包装鉴定等专业领域,打造海关系统技术贸易措施高地,着重解决海关工作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科学技术问题。

(2)形成合力,优化海关实验室布局。根据海关监管业务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区域实验室和常规实验室布局,建立特色鲜明的检验检测实验室网络。切实打造“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快速精准、保障有力”的海关实验室技术保障格局,充分发挥各实验室的技术优势,有效解决技术难题、满足检测技术需要。

(3)强化管理,提升检疫检测质量。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关于实验室建设有关要求,推进实验室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室高效平稳运行。注重质量控制,加强检测技术培训,提高海关实验室检测质量。

(三)在防控机制上突出协同共治,有效形成维护国门安全的聚合力

1.明确国门安全防控职责

(1)高质量保障制度供给。把握“三智”倡议中的制度创新机遇和空间,依托技术理性跨越推动制度理性,(6)许垚、陈川、李魁:《数字化改革必须把握好六大关系》,《浙江日报》2021年4月12日。实现海关内部与外部环境以及相关各类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及时对各项法规制度文件进行“立改废释”,进一步明晰海关在反恐维稳、疫情防控、危化品监管、特殊监管区域以及监管场地等安全管理方面的事权和责任,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海关法律规范体系。

(2)深度参与规则设计。加强边境地区国门安全治理的战略性、整体性设计,推动将国门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将国门安全能力建设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务院关于反走私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深入参与国门安全和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制定工作,提升法律法规的时代性、针对性及其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度。

(3)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填补基层执法中的模糊地带,既做到依法履职,又防止超范围承责,加强对海关一线执法人员合法权益的依法保护。参照公安机关建立的相关执法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海关依法履职容错免责机制,满足新形势下开展包容审慎监管、容缺监管等需要。

2.强化国门安全协同共治

(1)树立场域安全理念。加强国门安全治理的战略性、整体性设计,在更大的空间场域范围重新认识国门安全在国家安全、地缘、利益、战略拓展中的联结作用。建立将国门安全的源头、终端、过程、第三方、关涉部门及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布置的“场域安全”体系。

(2)明晰海关维护国门安全主力军地位。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落地实施,海关已成为维护国门安全的主力军,为更好发挥海关在维护国门安全、筑牢国家安全第一防线方面的重要职责作用,要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明确海关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为争取相关配套保障资源奠定基础。

(3)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在现行各级安全防控工作组织领导机制下专设“维护国门安全工作组”,将海关列为成员单位,建立契合国门安全防控实际的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各地区对国门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执法协作,在疫情监测、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处置协调等环节不断凝聚合力。

(4)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共治。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社区、村镇等社会力量协调联动,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走私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强信息搜集和流通交互,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国门安全联防联控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综合治理体系。

3.推进国际海关执法合作

(1)理顺合作规则。尊重国际规则和通行准则,推动形成与周边国家的一揽子国门安全对话和合作框架,涵盖信息共享、情报交换、联合监管、跨境执法、动植物检疫等多个领域。深度参与针对风险管理和供应链安全标准制定的国际合作,提高科学技术、数据系统等在跨境安全防控中的作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搭建合作平台。在边境海关国际合作中突出多元治理、多元参与,采取更加多样灵活的合作形式,将海关、口岸相关部门、相关组织机构、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和个人纳入其中,凝聚维护国门安全的整体合力。积极构建完善和参与实施“高级别政治对话、海关外事合作战略对话、磋商或互访、边境会晤”多层面、多领域、多主体的对话和协商机制,发挥边境海关的参与、协调、推动作用。

(3)加强合作实践。边境海关不仅要注重加强智能化设施配备及新技术应用的“硬”建设,还需不断完善与周边国家海关在安全领域、信息数据、边境通关、注册准入等方面的执法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并围绕案件协查、控制下交付、联合行动等,积极举行跨境联合演练,不断拓展联演联训领域,提高演练综合性,为“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积累实战经验,切实增强各方“行动互信”,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作业程序,顺畅合作机制。

(四)在防控内容上倡导“以点带面”理念,切实强化维护国门安全的实践力

1.大力推广“三智”理念

(1)重视顶层系统设计。在“三智”建设项目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需从制度、组织、管理和流程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和准备,充分评估当前目标项目的优先级,并采取灵活、渐进的方法有序推进实施,确保项目切实产生业务价值。在政策制定、便利化措施实施、优化业务流程、口岸部门间协同合作等方面,应充分考虑企业对发展的考量与预期,坚持保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重点改革的连续性、优惠政策的延续性,确保企业预期稳定,从而提高企业开展外贸活动及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

(2)激励基层探索实践。用好海关系统内外专业院校、研究机构等平台资源,围绕“三智”组织开展专家授课、交流研讨等多形式能力建设培训,建立联合攻关等人才队伍双向交流机制,不断提升业务骨干改革攻坚能力。着力增进边关一线关员对“三智”内涵的深入理解,鼓励在实际工作中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建言,坚持以实践推动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强化绩效评估,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加强科技综合管理能力,重点做好职称评审、奖励申报、表彰、专家库管理等队伍建设工作,提升科技人员成就感。

(3)有序推出“三智”成果。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以“三智”合作为抓手,以监管能力水平提升为重点,深化监管理念、模式、手段的改革创新。在智能审像、人工智能商品归类、国门安全风险预判、无感通关等基础上,实现智能分析和自动处理,打造国际领先的安全治理能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监管体制机制,扩大优势地位,不断提升合作成果的供给能力。

(4)做实可复制可推广。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智”合作成功范例,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在新签或修订合作文件时,积极推介并有效纳入“三智”合作,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接受、有认同的方式有力有序推进“三智”合作落地。(7)倪岳峰:《以“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引领海关贸易安全和通关便利化合作》,《中国国门时报》2021年3月16日。其中,要突出“三智”在国门安全领域的运用和实践,以“三智”为引领进一步凝聚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识。

2.全力推进智能建设

(1)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大口岸综合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口岸数字化转型,建设海关智能作业平台,推动物流监管智能预警、安全风险智能研判、企业信用智能分析、产品信息智能溯源,实现边境业务集中、标准化管理。升级海关监控指挥中心功能,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孪生、可视化等技术,将远程口岸物理世界信息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克隆相应区域数字化模型场景,并凭借先进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海关综合态势监测、监管区域监测、出入境货运监测、通关通行监测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提高对远程口岸的监管效率和管控精准性,持续推动贸易通道安全高效畅通。

(2)推进行政管理智能化。聚焦边境口岸国门安全防控治理能力提升,将智能化管理贯穿到整个安全防控决策系统当中,高效配置人财物等资源,优化内部风险控制,确保决策、运行管理、绩效评估等科学规范。依托大数据深度加工分析进一步服务“智慧决策”,对贸易运行实行“断层扫描”,实现分析决策的精准与科学。

(3)推进海关监管智能化。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加强海关监管方式创新,持续完善H2018新一代海关通关管理系统等海关核心作业系统,提升系统集成和监管协同高效水平。探索运用区块链、企业ERP联网监管等手段,推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海关监管机制,健全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旅客通关、行李物品、边民互市等非贸监管信息系统,适应现代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3.试点旗舰项目开路

(1)增加合作密度。聚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三智”合作,找准合作利益契合点,拓展合作的场景和领域,在多领域多层面的交流中逐步形成合作共识,促进与各国海关间更深入地了解彼此行动流程和规则执行度,通过双边、多边合作项目打造“最佳范例”,推动安全领域海关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例如,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界风险治理模式,实现风险防控沿供应链向境外延伸,强化在打击固废非法贩运、转运走私领域的合作,推进打击毒品及易制毒化学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的联合执法行动。

(2)拓展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中国海关在智能审图技术应用、风险管理、智慧通关系统等方面的经验基础和优势地位,形成一批共识性强、可操作性强、影响力大的合作项目。例如,着眼于提升管输能源监管水平,围绕油气资源数据、质量检控等内容,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缅甸以及中亚国家的国际海关合作;着眼于强化中欧班列监管,积极拓展“关铁通”“单一窗口”、电子证书国际联网和双边检疫准入等方面的合作;着眼于强化网络智能互联,积极建设和推广“一带一路”海关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中欧陆海快线沿线国家通关协调咨询点等。

(3)发挥合作优势。总结梳理边境海关创新推出的非接触式口岸通关模式,复制推广“甩挂、界桥交接”等作业模式,助力国际物流链供应链运行效率提升。加快推进与重点国家间的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等国际电子证书交流合作。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强边境互联互通合作,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可将绿色通关、快速通道等理念运用到中欧班列效率提升方面,以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对话会为契机,着力开辟“绿色班列”,促进与中东欧之间优质农食产品贸易。要巩固边境海关较为成熟的会谈会晤机制,围绕动植物检疫跨境检测、提升边境口岸通关能力等重点、热点内容及时进行磋商,妥善处理各类外事协作事项。要不断巩固和挖掘边境口岸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海关合作经验基础,重点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着力打造具有标志意义和引领意义的国际合作品牌项目。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边境海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殊“交汇枢纽”,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推进“三智”建设为抓手,加快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持续提高监管服务效能,有力促进贸易安全与便利,全面提升国门安全防控治理能力,为深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切实做出海关最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国门海关边境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走出国门的“中国造”
千顷月季喜“出嫁”飘洋过海出国门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释疑解惑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何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