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的实施效果

2023-01-05尹华英

健康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肌瘤腹腔镜子宫

尹华英

(宁津县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3400)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多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虽能取得较好效果,但手术仍为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术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并发症等,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积极为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为必要,而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疾病开展的各项被动护理,有较强的随意性,较难取得理想效果。快速康复护理主要是在围术期采取一系列有效、安全、科学的护理措施,均经过循证医学证实,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且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能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1]。为此,本次研究选择90例于我院2019.10-2021.4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10月-2021年4月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展开研究,均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切除,纳入样本量共计90例。纳入标准:①接受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者;②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主动要求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者;③对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此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开展。排除标准:①合并子宫内膜癌变、子宫腺肌症等疾病者;②合并其他腹部手术史者;③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者。

对全部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5例。常态组中年龄最大55岁,最小28岁,均龄(43.57±5.12)岁;病程最长25个月,最短4个月,病程平均值(11.54±3.26)个月;疾病类型:单发肌瘤30例,多发肌瘤15例。观察组中年龄最大56岁,最小27岁,均龄(43.62±5.35)岁;病程最长22个月,最短5个月,病程平均值(11.64±3.57)个月;疾病类型:单发肌瘤28例,多发肌瘤17例。组间一般资料对比结果得出P>0.05,不具备统计学差异性,但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态组给予常规护理: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告知术中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做好肠道准备和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1)术前护理:对患者开展一对一健康教育,说明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手术流程、治疗措施、医师的专业性等,减轻患者的疑虑,针对患者心理情绪开展针对性疏导,积极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完成各项操作。叮嘱患者术前1d常规进食,晚餐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告知患者快速康复护理的基本内容,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积极配合,术前两小时叮嘱患者口服200 ml浓度为10 %的葡萄糖溶液。2)术中护理:调节室内温湿度适宜,输注液和冲洗液提前做好加温,对患者非术区采用保暖毯覆盖,将软垫垫于受压部位。术中对患者脉氧、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做好密切监测,严格对患者执行无菌操作。3)术后护理: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成功情况,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及时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对于严重无法耐受疼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早期术后疼痛情况。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鼓励患者清醒后即进行适当活动,保持缓慢深呼吸,适当进行肢体主动活动和翻身等,对于无特殊情况者,在术后24小时即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可进行扶床行走等,为患者说明尽早下床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肠胃蠕动情况,避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术后遵医嘱给予患者补充适当液体,术后6小时进食半流质食物,待患者肝门排气恢复后,遵循少量多餐原则,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疼痛程度及手术恢复指标。①对于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疼痛程度的评估主要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得分区间从0-10分依次表示从无痛到剧痛,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②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针对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和手术恢复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述,录入SPSS24.0中予以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性则:P<0.05。

2 结果

2.1 NRS评分的组间对比

观察组:术后6小时疼痛NRS评分为(4.43±1.16)分、12小时评分为(3.49±0.57)分、24小时评分为(2.68±0.53)分、48小时评分为(1.52±0.37)分。常态组:术后6小时疼痛NRS评分为(4.47±1.35)分、12小时评分为(4.02±0.49)分、24小时评分为(3.51±0.56)分、48小时评分为(1.54±0.43)分。经检验t=0.150、4.729、7.221、0.236,P=0.880、0.000、0.000、0.813,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的N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性。

2.2 手术恢复指标的组间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75.86±8.13)min、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0.78±3.12)h、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8.15±4.03)h、引流管拔除时间(1.42±0.53)d、首次排便时间(63.65±3.14)h、住院时间(4.43±1.28)d。常态组:手术时间(81.56±7.93)min、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3.16±3.53)h、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8.04±5.78)h、引流管拔除时间(1.69±0.42)d、首次排便时间(66.14±4.23)h、住院时间(6.28±2.45)d。经检验t=3.366、3.388、9.415、2.678、3.170、4.489,P=0.001、0.001、0.000、0.008、0.002、0.000,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常见的手术类型,在腹腔镜的辅助配合下能较好的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但由于手术治疗仍为侵入性操作,加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心理状态较差,易产生血压增高、心率加速等应激反应,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风险,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重要,需着力针对常规手术护理模式进行改进。

在快速康复护理过程中,能充分结合医护一体化理念,遵循循证医学证据,是在掌握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的各项护理服务,保障了护理的个性化和有效性,同时能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为患者早期开展连贯性、有序性的护理服务[3]。在实际应用到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围术期中,能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进行护理,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积极配合各项操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加强加温保暖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术后加强疼痛干预、早期活动和饮食指导等,能较好的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使患者积极参与各项护理,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的NRS评分均低于常态组,且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首次下床活动、引流管拔除、首次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态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与相关研究[4-5]结果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瘤腹腔镜子宫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假如没有了子宫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米非司酮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宝宝在子宫内为何不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