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蕴再探索
——基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思考
2023-01-05李保全
李保全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科研部,上海 201204;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更新“四个全面”表达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再次明确“四个全面”全新表述:“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1]24“四个全面”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谋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理论维度彰显中国共产党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创造的新境界,其在实践维度表征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同新时代中国治理实际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智慧,是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顶层战略设计,倘若不从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加以重新审视,其蕴藏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无法彰显,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中国实践将难以理解,甚至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人类自由解放的理想宗旨。
一、“四个全面”是当前我国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称为“战略布局”,不仅在于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全面安排,尤其在于这四个方面形成一种宏阔格局。后者表明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深谋远虑,同时赋予“四个全面”独特战略意义。“四个全面”称为“战略布局”,“战略”内含着中国共产党系统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赓续发展的前瞻智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主动和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维度考察,这个“战略布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具体实践和现实推进。
(一)“四个全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党成立之初便确立起来,党的二大提出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实现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接续发展,又是过去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创新,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历史方位判定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理论依据,对人类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68。这既是《决议》对中国道路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复兴,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实践胜利。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下就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属性,又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民族复兴的道路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个“不变”:道路方向上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从未改变;发展方位上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未改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116两个阶段。从质量互变规律来看,新的历史方位依然隶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量变”范畴,尚未达到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程度“质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沿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才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性突破。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发展,而是必须跨越社会主义从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的新“卡夫丁峡谷”。这就需要直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从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倒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衔接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使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跨越成为现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其是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并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逻辑产物。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衔接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怎样不丢。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并丰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以战略性布局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发生偏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解决的这个时代问题,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挑战,又是当前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必须攻克的障碍。因此,不从科学社会主义维度把握“四个全面”,不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民族复兴意义不能完全揭示出来,尤其是党成功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智慧不能被深刻把握,而且它的实施也容易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方向。
(二)“四个全面”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决议》主要叙事主题,以此主题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坚持和发展的过程即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方位上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并不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进程。党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主动不是抽象的,而是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布局渐次完善的历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布局愈加完善,从党的十二大首提“两大文明”,到党的十六大阐释“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阐发“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五位一体”。“五位一体”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实践的总体布局,既是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支撑,彰显了百年大党把握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撑起和不断拓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保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长久生命力。
《决议》指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73“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战略部署。“五位一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其如何科学有效推进是自身所不包含的。“四个全面”作为党谋划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安排,恰恰既涵括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推进方略。“四个全面”涵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突出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全面深化改革”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时空发展维度。“四个全面”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推进五大领域实现总体长远最优发展。从世界历史视域来看,在“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关系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基本举措和根本保障四个方面对“五位一体”的推进战略进行统筹谋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四个全面”引领“五位一体”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理想迈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蕴深刻,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抓手,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好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形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为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卓越智慧。这是党自觉运用世界历史视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进行谋划的战略凝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重构了理想与现实的合理张力,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发展时空。因此,若不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缺乏实现基础;若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以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不能真正阐明,尤其难以理解其中渗透着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由解放精神。
二、“四个全面”深刻渗透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自由解放精神
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标,即造成一种自由解放的人类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作为个体加入,不受任何个体和共同体的干涉。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达到不受干涉的状态即意味着自由解放的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消除中国人民面临的干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引领中国人民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消除物质贫困干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夯实自由解放的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现代化国家”表明人民对更高更好生活水平、保障、环境等方面的期盼,内含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包括涵养领域、惠及对象、建设布局,“社会主义”指体现共有、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现代化”是我国始终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长久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生产力层面的落后状态尤为突出,离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仍存较大差距。
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统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价值在于:首先,它旨在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能够享受更好教育条件、拥有更为稳定工作、获得更为满意劳动收入、实现居住环境更为优美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巩固小康社会成就的接续战略,是党谋划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目标。其次,它旨在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差距,从发展条件、机会、能力、结果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强有力举措。再次,它旨在减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制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减少国内国外自然与人为力量的限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够有效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体现了党致力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担当,还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自由解放夯实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
(二)“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的制约,激发人民群众活力,加快自由解放的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二。“深化改革”目的在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根本在于优化体制机制,重点在于理顺个体、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全面”包括改革的目标、领域、体制机制内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1]87,又是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活力的“利器”。当前,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各项体制机制加速完善优化,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现,但某些领域仍存一些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消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理顺各项体制机制基础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十分关键。
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在于:首先,以改革为手段消除体制机制弊病,优化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结构。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释放程度,反映着体制机制的优化程度,影响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其次,把人民群众的积极因素激发、调动、组织起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毛泽东指出,照搬苏联“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3]117,根源在于苏联体制机制弊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5]23。当前要依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依靠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创新,要依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凸显。《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1]66,人民至上并非抽象地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要革除一切落后残缺的体制机制,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挥创造优越的体制机制条件。这是人民群众活力得以释放的根本前提,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加速自由解放步伐的必然举措。
(三)“全面依法治国”消除强制干涉的可能,保护自主行动权利,护航自由解放的实践
“全面依法治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三。“全面”包括依法治国的目标体系、工作布局和过程阶段。依法治国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长期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保障。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良好法治氛围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一些领域以人治替代法治或者弱化法治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化进程,干扰了护航自由解放的法治秩序,需要从源头上根除。
建设法治强国,深化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在于:首先,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的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42,构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秩序,使任何实施强制干涉的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减少人们依仗权力、强力、暴力干涉他人的行为发生。其次,建立完整严密法治体系,保护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自主行动的权利,保护促进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生态美好的改革事业,为每个人的自由解放提供可靠保障。法律当然也是对人们自主行动的干涉,但因其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其本质是保护每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论法治中国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科学的法治体系,保护和促进人民的个人自主与国家的公共自主,共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使之更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四)“全面从严治党”消除信仰迷失的束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凝聚自由解放的共识
“全面从严治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四。“治党”指党自身的整饬和建设,“从严”指“治党”的态度,“全面”包括治党内容、主体和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成效,影响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成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离开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同样不能离开党这个关键政治力量。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成为我国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和执行力度扎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深化党的建设,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价值在于:首先,它突出政治强党,强烈政治意识是强党关键,通过政治建设凝聚起全党统一领导的坚强核心,营造齐心协力、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氛围,使党在最大限度上团结起来。其次,它坚持思想建党,重新唤醒和坚定党员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党员摆脱理想丧失、信仰迷失、价值丢失的被束缚状态,把全党打造成为共产主义旗帜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共同体。再次,它推进制度治党,重新规范和约束党员行为,将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使党员摆脱被权势和物欲支配的状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7]党员不实现自身解放就没有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也就没有足够能力领导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1]30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在于严格锻造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之真正担当起领导人民实现自由解放的崇高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是自由解放事业推进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个“全面”均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实践,均渗透着科学社会主义自由解放精神,必须加以认真领会,否则容易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自由解放为基本原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在根本上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秩序奠基。
三、“四个全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秩序奠定基础
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且总体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制度形态,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在根本上是没有干涉的自由联合体,其中个人和共同体皆不受干涉也不施干涉,因而是一种超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新型社会秩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持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够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秩序奠基。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造就独立自主的个人奠基
于改革中谋生机,于开放中谋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生成,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道路铸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从个人视角考察,不仅表现为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尤其表现为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增强。个人独立自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建设科学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所必需,因为每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这个共同体,“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4]202。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所改变的是每个人的身份、人格和生存样式,使之脱离计划经济时期伦理成员的性质,成为参与市场经济和国家建设的独立主体。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仍有待深化,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监管仍有待加强,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片面化、极端化倾向。一些人将市场变成争夺个人利益的战场,在市场竞争中为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在非竞争领域无限制地滥用市场机制。这曾导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社会秩序,也使从属于集体的人格蜕变为“人的依赖”或“物的依赖”人格,使自主的自由蜕变为自由的支配,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立的,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反对和不容的。
社会秩序优化与调整是社会条件变迁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新时期”迈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变化表征着社会发展条件的变迁,由此引发的新的社会秩序重构需求日渐突出。新的社会秩序既要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实践,又要保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秩序优点和摒弃社会秩序弊病。如此社会秩序只能由独立自主的现实的个人构成,并以现实的个人个性自由为根本指向。恩格斯认为“真正的人类社会”是共产主义,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8],即人向合乎人性的复归,这个合乎人性包含人自身和社会两个维度。“四个全面”并非直接造成但却为现实的个人独立自主奠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公平且优质的外在物质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宽松健康的体制机制环境,“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法无禁者自行的平等法律保护,“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向人的本性复归的党性修养。“四个全面”在贯彻落实中又将法律、制度、纪律等硬约束挺在前面,对违法乱纪、违规越矩的行为进行问责和惩戒。因此,对于现实的个人独立自主的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破”与“立”的融合,它将现实的个人独立自主建立在新型秩序理想之上,又建构新的秩序促使个人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从而促进自由与秩序实现新的统一。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型构真实共同体奠基
改革开放在改变个人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变革着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与个人获得独立自主一样,集体也成为独立的权责主体;集体由独立自主的个人组成,但个人不再从属于集体,集体也并非高于个人的存在。这种新的个人与集体关系,集体可以解除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也可以解除与集体的关系,这与计划经济时期个人服从集体截然不同,彰显出传统集体主义原则的时代局限。当前在政治领域,因个人获得独立自主,国家的活动受到领域限制和公共监督,尤其是个人要求并有权参与到国家活动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建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真实共同体,成为新时代我国新型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
古人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9]从社会集体到政治国家,各级各类共同体都在自我革新,日益成为独立自主个人的真实共同体。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原则和机制存在被滥用被泛化现象,以致政治社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个人利益争夺的场所。这就消解了共同体的至善理想,淡化了共同体成员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助长了共同体内部、共同体之间的“四风问题”。改革开放努力消除共同体对个人的干预,却产生了权力对个人与共同体的干预,这不合乎科学社会主义的自由解放理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消除权力对人与共同体干预上供给合理方案。这就决定了在实践中深化和拓展对重构健康合理社会秩序的认知是必要的。
新的社会秩序在根本上是重构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因而既要扬弃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弊病,又要保存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优点。在这种新型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中,个人构成共同体,又造就共同体;共同体由个人构成,又成为个人的保障;共同体不干涉个人,个人也不干涉共同体。两者同构同源不断深化共产主义自由秩序,使之成为“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4]202,又使“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4]199。“四个全面”并非直接造成但却为真正共同体的型构创造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个人参与共同体生活的公平优质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个人参与共同体生活更加宽松健康的体制机制环境,“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个人参与共同体生活的平等法律保护,“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个人有序参与共同体生活的外在组织依靠。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凝心聚力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真实共同体的形塑意义重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自由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秩序奠基,在根本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秩序的奠基,同时包含着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秩序继承、批判和建构三重视角。因而,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以《决议》精神为基础,深刻总结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更要全面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由解放意蕴,尤其要创造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原则。
四、“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原则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下谋划未来,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的全面安排,又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有效推进的当下举措,更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原则。
(一)坚持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生产力发展往往引发社会发展变革。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接续推进,要在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下,发展生产力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展的本真意蕴不只是生产力维度,也包含生产关系维度。任何维度出现问题,都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10]这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第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第一,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这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进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生产力发展紧迫性更加突出。第二,不断创新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从体制机制上革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又要从生产组织和生产关系上创建与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条件,尤其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不断为生产方式变革提供上层建筑保护。“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上层建筑变革,使之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调整,并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和环境。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来都是人民群众实践创造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能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成真假马克思主义者判别的重要标志。《决议》指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1]39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本指向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第二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必须一切相信人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自愿自觉,相信人民群众具有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意愿和能力,党不能替代人民群众去贯彻落实,而应该领导和帮助人民群众贯彻落实。第二,必须一切依靠人民。要依靠一切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的积极力量动员、组织、团结起来,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落小、落细。第三,必须一切为了人民。《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6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要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到合理维护。第四,必须一切根植人民。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渠道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来,以提高“四个全面”贯彻落实的决策水平和执行效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从根本上决定着它的实施成效和成败。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决议》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65中国共产党“能”的秘诀之一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百年大党特有的根本政治原则和独有的领导制度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与具体实施,需要民主集中制不断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实践维度集中凸显为民主集中制组织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过去能够成功和未来继续成功的法宝。《决议》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1]28,这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第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对“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应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模式。中央要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在全国范围内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含义,就是要“集中”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这既是“两个确立”的实践内涵彰显,又是“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彰显。第二,对“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应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模式。对于党和政府决策实践而言,究其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过程,特别是把集中建立在充分民主基础之上的过程。毛泽东说:“总要有集中。集中的过程要有民主。”[5]443决策过程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着“四个全面”贯彻落实的科学性和自觉性。
(四)坚持党委集体领导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崇高事业,其推进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1]65,“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1]27。坚持党的领导,在实践上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优势凸显、领导方式的科学有效、思想行动的团结一致,不能脱离党委的集体领导。党委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的实现方式。第一,党委集体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才能保障其成为党委工作根本任务,党委才能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统筹全局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才能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第二,党委集体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才能统一各级党委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才能将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化为党委统一部署的各项建设事业。第三,党委集体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治理能力与水平,才能真正把握住集体领导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外部治理条件上更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支撑。
《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总结的纲领性文件,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主题,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邃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蕴。新时代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践指向,接续走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决议》精神展望党的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征程,将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持续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毅前行,真正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解放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