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当代国风电影中美术设计与象征艺术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以《大鱼海棠》为例

2023-01-05叶姝廷马梦萍王佳馨教继雯吴茜茜厦门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鱼海棠国漫山海经

叶姝廷 马梦萍 王佳馨 教继雯 吴茜茜 厦门大学

一、《大鱼海棠》中的传统色彩

动画作为中国新兴的媒体手段之一,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为动画增加了艺术性,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更好地引起国内观众的文化共鸣,有助于创作出传递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

(一)电影整体主题色——大红

大红即正红色,传统的中国红。在中国古代的婚庆习俗中,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新人们都讲究身穿红衣红衫,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大红色由于其色彩鲜艳饱和,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常用来与周围环境对比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如《红楼梦》第一百零六回:“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白茫茫的雪地里,一袭大红色的斗篷显得分外突出,此时的大红袍不再象征富贵,反而将凄凉的情感深深传递给了读者。

《大鱼海棠》中将大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红作为电影主色调,从主角椿、湫、鲲,再到配角如凤凰、鼠婆,再到影片建筑物与背景,大红色无处不在,中国气息呼之欲出。

(二)大红的对比色——空青与油绿

空青,孔雀石的一种。《本草图经》玉石上品卷第一中记载:“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嵩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空青也作为绘画颜料的一种,在中国画中经常使用。

而空青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则多指青色的天空或青绿色。如宋代黄庭坚的《满庭芳·明眼空青》:“明眼空青,忘忧萱草,翠玉闲淡梳妆。”

同样作为中国传统绿色的还有油绿。古代有不少油绿作为纺织品颜色的记载,如《红楼梦》中:“……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棉纱袜子,靸著蝴蝶落花鞋。”可见油绿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服饰颜色的一种。

红配绿,作为中华民族经典的配色方案,从庄重优雅的唐装,到红墙绿瓦的宫殿,显示着华夏儿女独特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大鱼海棠》在将大红色作为主题色的同时,以空青、油绿等作为对比色,既在颜色的强烈冲撞中抓住了人的眼球,同时增添了古风古韵,极大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二、《大鱼海棠》中的传统服饰

(一)《大鱼海棠》的整体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元素在动画中有着突出角色时代特征、突显角色民族特征、体现角色社会分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意义。而《大鱼海棠》整体服饰有着突显“新中式”与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风格。

从严格意义上讲,《大鱼海棠》中的服饰并不全是中国传统服饰,其服饰的中式风格与当今市场广泛售卖的新中式风格服装有异曲同工之妙,既非完全传统,又非现代西化,创造传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结合点,这样大胆的尝试,对“新中式”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学习借鉴意义。

电影中又有着中国传统的斗笠、蓑衣、仙人造型常见的丝带,客家的民俗上衣,汉藏喇嘛的喇嘛袍,民国时期的学生服等不同时期的传统服饰同时出现在同一部动品中的现象,这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背景,使得不同经历的观众都能有熟悉感。

(二)《大鱼海棠》的角色服饰

(1)椿

主人公椿的服饰设定很明显就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服饰,朱色旗袍短上衣,玄色飘裙,齐耳短发加上斜刘海,这是民国学生形象的典型代表“童花头”,单边耳佩戴银花扣的松子状翠玉耳坠。民国时期,正是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时代,民国时期进步女学生的代表性服装和发型体现了女主人公椿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寻常旗袍采用右衽,而主人公椿的旗袍上衣采用左衽,这个细节对比可以看成是制作组对于历史的一种本源化解读,受影片架空与文化应用的效果来讲,在中华文明初期皇帝制衣是以右衽为主,一直追溯到后期的管仲时期,受到封赐的影响,右衽就变成了正统汉化精神的代表,而左衽就变成了与正统相对的异化代表。《大鱼海棠》中“椿”的设定是上层世界的神明,代表着与人类社会所不同的异世界文化,因此,采取“左衽”的服饰处理即是自我行为认可的表示,同时也是恪守文化的态度。

(2)丿

椿的爷爷丿的服装就极具以上特征,简约的灰色道袍,仙风道骨的白眉白发长者形象。道袍在明代非常流行,可以说是读书人的标配,因为读书人懂得许多道理,于是时人就将此类样式的衣服取名为道袍。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袍的外形轮廓发生了些许更改,直至明末,道袍的宽袖发展到了惊人的地步,衣短尚才过膝,拱手时袖底已然触碰到鞋面。这道袍有两个独到之处,其一是不随波逐流,无论时人衣着如何,修道之人照旧着宽袖道袍。其二是遵循正统,道教之人所着道袍都是黄帝时期制衣,不穿另外形制的衣服,这也是中国古代正统传承的证明。

三、《大鱼海棠》中的传统构图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追求绘画的“情景交融”,而为实现宏大、唯美的场景意境表达,《大鱼海棠》运用了许多中国画中常见的构图形式:

(一)鸟瞰式构图

鸟瞰式,又称全景式构图,顾名思义,是把创作者眼前所见、脑中所知与心中所感以一种宏观意识综合排列,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中的画面形式。

在影片中,开篇处鱼群由人类世界的海底涌进海底世界的天空,光影由暗向明转变,同时视点随鱼群游动向近处推移,海底世界的天空、云层、夕阳远山与河流进入眼帘,向观众展示了本作世界观海底世界的全景,将故事的舞台鲜明、全面地呈现。

(二)“之”字构图

“之”字构图中整幅画的重点在画面的中间,即如“之”字一样,画幅从下方偏右开始,接着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反之亦可。

嫘祖浣衣织纱的场景中,河流与茂盛草岸交织往复,形成“之”字构图,与画面上方的远山斜阳相映衬,将海底世界的美好平和与繁荣尽数体现。

(三)边角构图

在南宋山水画中比较常见。主要特点是主要物象沿着画纸的四边,或聚集画面的一角,强调景物的局部特点,其他部分大多留白,表现水天辽阔,空远宁静之感。

椿找回渔家少年的灵魂并开始守护他的灵魂化身鲲,展望他长大时,镜头由室内转向室外,以俯视视点仰望天空,土楼填充画面四角,体现椿被邻居呵斥的场面感与天空的高远,对应了椿对于鲲长大的希望,既体现出剧情信息又有雀跃期望之感。

(四)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能给人以上升、希望、刚强、单纯、庄重等感觉。在绘画中常见的是以多条互相平行的垂直线组成的构图骨架样式,它可以同时把一排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

剧情高潮来临之际,海天相连,人间世界的海水倒灌进海底世界,水柱如瀑布从天空倾落,形成多处竖直线形,直观地描绘海底世界面临的巨大灾难,在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增强压迫感与沉重感。

除此之外,还要对称、“甲”字、“须”字等构图。

四、象征艺术的整理分析

将传统文化和中国风元素融入动漫制作中去,成为当今国漫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大鱼海棠》便是体现这一发展趋势的里程碑式制作。

(一)充满民间传说气息的人物设计

较为显著的一点是,《大鱼海棠》中有很多角色名字或是角色本身是取自中国传统的神话以及古代文学作品之中的。

女主角“椿”这个名字便是取材自庄子的《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另一位主要角色鲲,这个名字同样来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男主角“湫”这个字在字典中一般有两个意思,一个解释是水潭,另一个解释是凉。而湫在《大鱼海棠》中既没有水潭的寓意也没有凉的含义,这应该是一种为了与“椿”字相匹配而采用的另一种含义,暗示其将作为一位与椿相衬的角色。“湫”字的偏旁是“三点水”而“椿”字的偏旁则是“木”,按照中国传统五行“水生木”的说法,这也恰恰印证了电影中湫为椿所做的这一切。

此外一些配角也是出自中国古代传说。例如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赤松子是掌管雨水的雨神,最早出现在《淮南子·齐俗》之中等,无不体现着人物设计中所蕴含的民间传说气息。

(二)电影中的价值观设计

除了人物设计之外,国漫的故事叙述中常会或深或浅地夹杂有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这未必是大主题,也可能是细节之处而彰显的国民价值取向。

在《大鱼海棠》中,我们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道法自然”这样价值观的存在感。在如升楼灵婆桌子的后面挂着一个牌匾:“天行有常”。“天行有常”出自《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要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会因其他原因所改变的。这个牌匾其实就是在暗示椿将做的这一切是违反天规。还有灵婆所讲的“天而行有天谴”,这也是在强调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

同样在《大鱼海棠》中,各个角色各有其职,在这个世界观设定中各有定位,例如椿掌管海棠花的生长,灵婆掌管生死轮回。这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其实也潜意识反映着中国社会自古来强调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小家依存于大家,个体存续于整体中,个人需要顺应社会的需求。

不论是丰富的国风元素还是饱含民俗传说的幻想空间,或者要传递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价值观,都需要一个好故事作为基盘,这也正是我们国漫作品有待进步的地方。

五、国漫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提出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观众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也乐于支持国漫传播中国元素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与电影自然融合并能引起观众兴趣,依旧是国漫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此问题,结合问卷数据,我们对国漫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得出以下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从内容方面来看

根据问卷分析,大众希望融入未来国漫的文化内容中,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山海经》等志怪经典、国粹、非遗这些方面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其中《山海经》等志怪经典所特有的神秘性亦对中国观众有着强大且特有的文化吸引力。这份吸引力,让此方面内容在许多传媒平台上都有着很高的关注度。例如:在抖音平台上,古风插画师舍溪,将《山海经》中的神兽们与不同的主人公绘制在同一次元中,并将其做成插画壁纸等供粉丝收藏,通过画笔和媒体传达着古今交汇相伴的别样浪漫;博主嘉了个玲更是亲自融入《山海经》与自然,创作了一系列各类神兽的装扮,用自身演绎着《山海经》特有的神秘与危险。

而在许多国漫的细微之处中都有着与《山海经》文化相关联的设定,例如《大鱼海棠》中就有着《山海经》所提及的四方之神的人物设定。

但这些体现多为引用《山海经》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后在国漫中以一些不足以吸引人眼球的小角色或小场景的方式出现。而以《山海经》作为大题材进行动漫制作的范例尚未出现或引起广大关注,国漫制作方面对《山海经》的涉及内容仍较稀少,可探索发展的空间更是十分广阔。可见《山海经》可以作为未来国漫发展的一个新的“灵感”方向,可给予更多的重视。

(二)从宣传方面来看

据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国漫中的中国风元素或者细节绝大部分调查者都认为有些过于复杂深奥。其中,对此现象表示可激发探索欲的调查者虽略占多数,但仍有许多观众会因此在观影时容易忽略很多细节。

例如《大鱼海棠》中,鲲与椿取自《逍遥游》的文化细节,据调查显示80.5%的观众都知道,但发现“祝融”“句芒”等配角取自《山海经》中的四方之神以及融合了上古神话《女娲补天》等文化细节的观众便有所减少了,甚至对于片中大门上,来源于圆明园的铜兽首的文化细节发现的观众不足10%。

这样细致入微的文化表现在片中还有许多,它们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激发国漫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探索欲,让人们乐于深挖电影细节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客观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过度的细微也会让人们忽视电影中的文化现象。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媒体平台合作的方式扩大文化传播力度。据问卷数据显示,针对文化细节绝大部分观众会通过贴吧、抖音、微博等平台的分析讲解进行了解。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代,有着不少博主“专职”解析电影,国漫制作团队可抓住机遇,通过各大平台对影片的文化细节进行讲解展示,既利于影片被观众更好理解,同时可以达到文化传播效益最大化,让国漫制作融入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可更好地为人所知。

猜你喜欢

大鱼海棠国漫山海经
致敬国漫
致敬国漫
腾讯视频发布2020动漫片单,64部IP助燃国漫崛起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及美学风格
《大鱼海棠》在日本获赞(观察)
《大鱼海棠》的误解和正解
《大鱼海棠》,神作掉进“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