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电影视听语言与情感表达差异分析

2023-01-05于宇中国传媒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8期
关键词:情感语言艺术

于宇 中国传媒大学

电影文学发展过程中和地区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尤其是实际拍摄过程中,从拍摄手法、音乐色彩等层面中都能看出这种区别。这种对比分析并非为了找到更优秀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体系,而是在分析不同地区、国家电影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让中国文化得到输出。

一、中外电影对比分析概述

一部优秀的电影在情感表达和视听语言上可以更好地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甚至可以让观众产生思考,进而改变行为。从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电影起源于法国,兴盛于好莱坞,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国家距离,国家在输出电影的同时也是在输出国家文化、国家理念,因此电影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行为。从国内电影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国家电影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受众较少,被认可度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在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导致很多中国电影在进入国际市场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电影不优秀,也不意味着文化观念存在高下之争。通过对中外电影的对比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多样性和发展特色,从而在实际拍摄电影中,不断提高拍摄效果和拍摄质量。

二、中外电影发展的整体差异性分析

从风格对电影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形式主义,从类型上进行划分,可分为纪录片、剧情片、先锋片。上述两种划分方式经常会出现重叠,从现阶段中国影片来看大部分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范畴,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相比较西方形式主义电影中对个人美学追求不同的是,中国电影更强调隐藏含蓄的艺术手法,注重内容,认为内容大于形式和技巧。在基于古典主义风格的电影拍摄过程中,一般会直接进入冲突中心。随着国产电影发展进步,对场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开场片段上,观众能够从声音、画面、色彩、人物等多个方面了解到叙事范围,在拍摄过程中强调细节和情感,但这种拍摄手法还需要进行创新,能够跟随时代需求,与时俱进,中国电影不仅要具有中国特色,展现出中国文化精髓,也要能够学习西方电影文化中的精髓和优势,拍摄出大气磅礴的场面,既要讲好小人物的故事,同时也应展现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从西方电影文化中能够看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西方电影更加追求多元化的拍摄手法,打破固化的时空关系,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这种以“拆毁、重建”的方式让电影的表现效果更加突出。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手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暗时刻》(2017)和《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为例,两个影片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见中外电影的文化态度差异。两部影片在人物重塑和传统话语的改写上效果突出,但实际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尤其是民族意识的建构上,给观影人员带来了不同的体会。从这两部电影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出中外电影存在的视听语言差异和情感表达差异。

三、从不同角度明确中外电影差异性特点和原因

电影艺术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电影产业更加成熟,尤其是美国电影更是成为世界各国的追赶目标。而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电影技术和拍摄手法,还要考虑到自身的文化体系、精神内核。尤其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电影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中外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差异性

视听语言是情感表达的基础,通过视听语言可以让情感表达效果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色彩、灯光都是影片的视听语言[1]。从色彩角度出发,不同色彩所要传递的象征意义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冷暖色调两个方面,前者象征着平静、安宁、疏远、凝重,暖色则象征刺激、侵略、暴力等,从视觉效果上看,冷色调更加含蓄,一些暖色调更加张扬,如:红色、橙色等。以《八佰》这部电影为例,大部分时间都采用的是冷色调,和战争时的暗黄色硝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如此,本片所有的战争场面都加入了青色,更加突出战争的血红色,色彩鲜明,让观众仿佛重回现场,情感共鸣强烈。声音的处理也非常关键,在烘托氛围、突出节奏撒花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的效果,从听觉上完成了故事整体体验,清晰地感受到了不同战争阶段下当时人民的心态变化。对于一部影片而言,拍摄手法是展现视听语言的关键,常见的拍摄手法包括:中景、远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和推拉摇移等方式,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情绪变化。以《八佰》为例,在影片中很少使用特写,采用运动的拍摄手法,深刻展现战争场面,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战争变化。以《霸王别姬》为例,在视听语言的塑造上充分融入了传统戏曲艺术,借助戏曲艺术进一步营造出电影整体的艺术美感。在这部电影中,色调趋于暖色调,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的残酷。电影中程蝶衣手指的鲜血、嘴中的血红以及段小楼被砖头打出的血迹,这些艳红色让电影所要展现出的绝望和痛苦更加深刻,是电影最为独特的视听语言,也昭示了电影最终的结局。而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更多地采用了冷色调,虽然同样悲伤决绝,但更想要传递一种区别于悲痛的宁静、安静的感觉。而影片中运用西方古典钢琴艺术,让观众更多地体会到了背后的温情。在镜头设计上,《无间道》电影中的运用各具特点,也能够从《无间行者》中看出中外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差异。《无间道》中导演运用推拉变焦、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来呈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将香港这座城市的风貌展现出来。包括利用低机位、俯仰拍的方式表现天台这一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二人对话的过程中,导演从近景切到大远景,进一步凸显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无奈和挣扎,被社会裹挟的无力感,并且隐晦地表明,最终无法挣脱、抵抗命运。从《无间道》摄像镜头的表达来看,导演更侧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手法细腻,从不同的视听语言中表现卧底的彷徨、无奈、煎熬、渺小。相比较而言,《无间行者》这一西方翻拍更加侧重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强调故事、剧情的完整性。从视听语言的差异性上能够进一步看出中外文化的区别,中国电影中更多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特征,运用含蓄、诗意表达,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尤其是《八佰》《霸王别姬》等优秀的国产电影,不仅展现出了那一特殊年代背景下,每一个小人物自身的悲惨和无奈,也从中透露出整个国家、民族的悲怆,但这种巨大且浓烈的情感并没有在电影中直白地展现,而是将其引入到妆容、唱腔、唱词、音乐中,因而观众在体会到表面的惨烈后,还能够在回味中感受到更多未曾言明的情绪[2]。

(二)中外电影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性

从哲学、社会等多个角度层面来看,中外社会本身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继而在电影的情感表达和视听语言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对中外电影艺术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相比较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在西方文化中更加侧重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也正是因为世界本源、表现手法、语言审美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在实际的视听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简言之,中西方这种文化认同、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决定了情感表达的差异性。从宗教角度进行分析可知,西方电影中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一种救赎的理念,而中国电影中更多地受到佛教、儒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强调是一种解脱、避祸思想,主要的叙事模式围绕着“因果报应”展开。从制作角度进行分析可知,西方电影主要受众更喜欢紧凑的情节、大气的场面,但中方电影主要受众更多倾向于细腻的情感、精致的细节。即使一些影片本身题材相似,这种制作手法、制作方式、电影内容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中外电影情感表达上的区别性,最终呈现的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霸王别姬》和《海上钢琴师》题材类型比较相似,讲述的都是一个对艺术十分追崇、偏执的主人公故事,而且都是以悲剧为结尾,但这两部电影在情感表达上并不相同。《霸王别姬》故事叙事中情感更加含蓄,展现出了时代更迭对个人的影响,剧中的人物妆容、唱词唱腔含有着更多深层的含义,背后的情绪更加浓烈[3]。而《海上钢琴师》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接,所有的情绪、情感变化都用恰到好处的语气传递给观众,在声音和画面处理上更强调个体意识表达,追求的是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造成这种差异的不仅是制作手法也有文化、思维方面的影响,中外文化根基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在跨文化活动发展日益频繁的今天,想要充分发挥出文化传播的作用意义,要对情感表达内容、方式上展开深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电影的质量和效果。以《无间道》为例,在台词表达上更注重言外之意,并不会通过台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在每一句台词背后隐含更深刻的意思,简短凝练的台词背后富有深意。尤其是电影中的经典场面刘陈二人的天台会面,在对话中并没有讲述具体的事件,但寥寥几句却将内心的纠结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节奏感十足,松弛有度、你来我往的对话中将二人的关系、人物的徘徊和无奈充分地展现出来。而在《无间行者》中,更多采用的是明台词,台词直接明确,在两人对话中将所有的事情经过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交代,观众也能从中看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无间行者》作为翻拍,情感基调更加高昂,喜怒哀乐皆形于色,但《无间道》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写实,人物含蓄收敛,从中展现出悲愤抑郁色彩,注重群体化的表达,情感表达委婉含蓄。从这一中外电影中可以看出,《无间道》更多地受到佛学理论影响,着重讲述卧底的可悲之处,富有深意,给观影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而《无间行者》在翻拍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本土受众,故事直白现实化、落地化,在保留原版黑帮题材的基础上,加入了宗教元素,对救赎等社会议题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将西方电影在叙事方面的特色充分突出。

(三)中外电影在文化内核上的差异性

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文化成果也成了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中国最为珍贵的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电影体系,涌现了大量的影视艺术家,在推动中国电影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4]。从前文对视听语言、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更加推崇含蓄的意境美,西方电影则更注重个体意识的展现,即便是同一题材、同一故事,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造成中外电影差异性的根本在于世界本源上的区别,从中国传统思维观念出发,始终强调的是“存在决定思维”,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电影艺术文化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以展现人文主义情怀为主,对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但在西方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更关注存在论,强调的是现实影响。因此在外国电影中更侧重思维逻辑,重点表达现实事物和现实情感。这种表达上的差异最终也影响了视听语言和情感表达。而在研究西方艺术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在西方美学文化中更多地侧重“模仿”,因而在电影创作中也以现实世界为蓝本。从西方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写实更加关注,而借助自然情景表达感情。但从中国的绘画艺术中更强调意境美感,营造“留白”这一艺术特点,在电影制作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东西方语言模式的差异性上也能够看出一定的差异,电影本身依托语言表达情绪和情感,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更强调逻辑性,必须客观、真实地表达内容,做到理性化特点。但在中国语言体系中更强调含蓄,尤其是在古代,重意轻言是语言审美观念的核心,侧重“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无间道》和《无间行者》在天台对话这一电影核心场景的表达来看,“给我一个机会。”“怎么给你机会。”“以前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好啊,跟法官说,看法官让不让你做好人”“那就是要我死。”“对不起,我是警察。”“谁知道。”这一段对话中是建立在“黄sir之死”“韩琛之死”“录音”“删除档案”等事件基础上展开的,寥寥几句将所有事件带来的结果铺开,让观众感受到背后的无奈,而且最后的沉默也让情绪推上了高潮。对比之下,在《无间行者》中,双方对话将所有的意图直白地展现给观众,在对话中“你把我的档案删了?”“对,开枪吧,谋杀警察,我们看看会怎样!”更是将所有的行为都告知给观众,事件准确化、具象化,感情冲突也更为激烈明显,在大段的台词中不仅包括了情感变化,也让观众了解剧情的发展[5]。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东西方电影表达输出的内容存在极大差别,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并不一样,这种世界本源、艺术文化、语言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性,造就了电影呈现效果的区别。在跨文化视野下,想要实现文化输出,还要对中外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包括情感表达、视听语言上的理解和转换,用好莱坞方式成功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情感语言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的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