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星疫情防控之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2023-01-05刘良军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零星党员干部法治

王 俊,刘良军

(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湖北 荆门 448000)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2021年7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地方零星暴发、多点蔓延,再次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给原本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带来隐患,从而也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涉疫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防严控、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最终取得零星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重回正轨,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有理由相信,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并不总是顺风顺水,相反有风有雨是常态,有时遇到惊涛骇浪也不无可能。因此,以零星疫情防控再次取得胜利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借鉴、以期间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为引鉴,进一步加强、升级基层治理成为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可持续推进基层群众安居乐业、基层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上,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彰显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零星疫情防控是基层治理稳操胜券的一次“月考”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零星疫情多点暴发、多地蔓延,对涉疫地区而言,是继2020年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之后的又一场战事。毋庸置疑,如果说2020年的疫情防控是直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那么零星疫情防控就是一次“月考”,考评的是涉疫地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能否驾轻就熟、稳操胜券。实践表明,涉疫地区勇敢面对疫情,既在党中央、上级党委的指挥调度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又结合实地实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月考”成绩。

(一)零星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日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测试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由量变积累向点滴质变推进,最终实现整体性质变的过程。是否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不是关门作揖、自说自话,这需要在实战中进行测试和检验。正因为如此,零星疫情暴发是对基层日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来一次全面体检、多部位扫描、全方位透视。实践表明,涉疫地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来所进行的努力没有白费,疫情虽然暴发快、来势猛、架势凶、传染力度大、感染人群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攻坚战,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取得显著成效,随即转入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生产生活又恢复往日蓬勃生机、旺盛活力[1]。

(二)零星疫情防控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一次考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虽然零星疫情只是短暂暴发,但人们看到各涉疫地区党员干部第一时间闻令而动、听命而行,迅速发挥疫情防控先遣队、突击队、主力军作用。譬如,街道(乡镇)、社区(村)一线党员干部迅速组建专门应急管理机构,明确疫情防控具体任务,着力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又如,党员身份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向死而生,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毅然决然地昼夜奔波、忙碌在患者的筛查、收治、诊疗等前沿阵地上;再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迅速下沉,或就地就近参加所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或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小组,适时为封闭社区(村)居民群众代购防疫物品、生活物资,帮助维持秩序;等等。总而言之,2020年抗疫斗争中“我是党员,让我来”“我是干部,我先上”之党员干部义不容辞、舍我其谁的拼搏奋斗奉献精神,同样在零星疫情防控中得到生动体现、鲜明呈现[2]。

(三)零星疫情防控是对基层群众临危抗压心理与应对情绪的一次检验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合力。疫情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给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带来冲击,设若民心不稳、人心思乱,只能是火上加油、雪上加霜,让疫情迅速蔓延、快速扩散,一发不可收拾。诚然,在零星疫情突然发生初期,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心惶惶,但在各级党委与政府的有力宣传、有序公告、有效沟通下,涉疫地区群众最终在认清疫情暴发原因的基础上,安之若素、按部就班地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换言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基层群众有了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情绪稳定,有利于各自尽到应尽的责任,万众一心,从而在行动上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四)零星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治理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一次测验

法治是治国安邦之重器,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关键时候、紧急时刻、危难关头,越离不开法治的引导、规范、纠正与保障,越需要用法治来维护既定的社会运转秩序、生产生活秩序,如此才能让群众看到希望,有所指望。事实也是如此,零星疫情暴发,部分地区出现居民无序流动、少数商户坐地起价和哄抬物价、核酸检测混乱无序等各种乱象。对此,涉疫地区党委、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较好地满足了疫情防控的要求,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使依法防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极大增强了依靠法治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五)零星疫情防控是对基层社会舆论、传播生态的一次测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凶猛来袭,各地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利用宣传手段与传播力量,形成了全天候无死角的疫情防控的舆论氛围,现实有些过分的“雷人”标语,虽然起到了应有的规劝作用,但也使一些居民产生了恐慌心理。因此随着零星疫情暴发,各地更加重视舆论生态,宣传更加人本、理性、平和与务实,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电台,还是新媒体如手机APP、网络社区等,都是摆事实、讲道理,善用数据、事例说话,让群众既认识到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也对党委、政府如何排兵布阵有了认同感,进而自觉遵守各项防控规定,维护疫情防控日渐向好的大局。

二、“月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缺陷不可小觑

(一)少数、个别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从因为疫情防控不力而受到相应处分、处置、处理的党员干部的具体缘由来看,在疫情防控最重要、最关键、最吃紧的当口,确有少数、个别党员干部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如有的党员干部麻痹大意、心存侥幸,觉得在2020年那么大的疫情都能平安渡过,区区零星疫情暴发算得了什么;有的党员干部上面不喊不动,防疫工作蜻蜓点水、轻描淡写;有的党员干部痴迷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甘当“二传手”,简单止步于发发文、打打电话,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指挥疫情防控,对防控进展情况一问三不知。

(二)民生保障、尤其弱势群体的迫切诉求难以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疫情防控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为头等大事,这本没有问题,但也要看到,在织紧织密织细防控网的同时,也应保障基本民生,让封闭、隔离的民众“一日三餐”不受影响。尤其对于部分群众而言,或是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特殊时期稍微涨价的生活物资,或是因为临时有严重疾病,迫切需要外出到医院就诊等等,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搞“一刀切”,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如此,对于集中救治、集中隔离观察的特殊人群,也要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力所能及地为之提供生活服务,确保他们心无旁骛,主动配合治疗与观察。

(三)党群、干群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充分沟通、融合互动

“得民心者得天下”。越是疫情防控这样的特殊时刻,越需要注重民心拥护、民意支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譬如在开展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封闭居住区、管控交通、划分风险等级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方面,应该注重党群、干群之间及时沟通、有效交流、融合互动,广泛地达成共识。个别地方借口时间紧、任务重,往往命令主义至上,漠视听取民声导致实践中群众虽然也配合了疫情防控,但难免有怨声怨言怨气,并为未来基层治理埋下隐患。

(四)规律意识单薄、科学思维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换言之,凡事皆有规律,把握住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2020年我们能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科学办事,依规律行事,然而疫情零星暴发,个别地方的党政领导出于私利考量,以主观意志压制了规律意识与科学思维,导致疫情防控中乱象频出。如无所谓分区分级分时防控,一律一视同仁、严防死守,让区域内其他群众苦不堪言。

三、从零星疫情防控胜利中汲取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

疫情终将远去,生产生活必将重新开启。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需要总结好、传承好,其中的深刻教训也应铭记于心,避免重蹈覆辙。具体说来,既然零星疫情防控是基层治理的一次“月考”,疫情过后应该再次回溯、全盘回顾,从中汲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充分展示、完美展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竭力保民生、守民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体现在基层治理上,就是基层治理为了群众,基层治理依靠群众,基层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尤其我们党百年奋斗、牺牲与创造的恢宏历史昭告,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3]。由此民生与民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基层治理只能让民生愈发得到保障与改善,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更加愉悦美满,而不能不进反退、有损失感。诚然,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且大多与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基层治理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治理思维,非但不能与民争利,而且越是治理得法,越要把民生状况如何置于重要评判标准,看群众是笑还是哭。同时也要看到,保障民生与基层治理并不矛盾,群众越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则治理越有民心民意基础,越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强化安全意识,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念贯彻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亿万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安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既是人权的基本要义、核心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深刻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以安全为基础,才能以安全促发展,靠发展更好地保障安全[4]。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要求基层治理实践中也必须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强化安全意识,既把各项安全工作做在前面,也使安全意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与各方面,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尤其对于基层党委、政府而言,务必在作决策、定政策、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过程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视安全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夯实安全根基,可持续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

(三)以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倒逼党员干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村看村、户比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基层治理中设若党员干部甘当“看客”,必定死气沉沉、万马齐喑。回望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初心使命为初心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只能是义不容辞、舍我其谁,而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进一步言,党的领导是风雨来临时中国人民最为可靠的主心骨,各级党员干部则是风雨来临时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以零星疫情防控为引鉴,必须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激励约束机制,既确保关键时候、危难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党员干部,得到应有的奖励与激励,也坚决对那些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抑或个人利益至上、爱惜羽毛,不敢担当、胡乱作为的党员干部祭起严厉惩处的利剑,使之要么知耻后勇、再次“出彩”,要么冥顽不化、被迫“出局”。

(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对于我们党而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乘风破浪、劈波斩浪,攻坚克难、夺取胜利,是党百年来由弱小而至强大的重要秘诀、制胜法宝。因此在基层治理中,同样必须依靠群众,充分信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也是如此,像零星疫情防控斗争中,不少居民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互助组,互相帮助、互相接济、互相照料,让居民小区(村庄)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又如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义务治安巡逻队,既负责卡口24小时值守,又密切关注区域社会治安,再次印证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朴素道理与深刻哲理。贯彻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原则,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能力必将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五)强化法治思维,协同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三者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由此也决定了基层治理中必须贯彻法治原则,善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更加说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刻也不能没有法治作保障,越发需要发挥法治固根基、定纷争、保稳定、利长远的独特作用和优势[5]。同样以零星疫情防控斗争为例,正是坚持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一些商贩在法律的强大威慑下,不敢、不能、不想哄抬物价。同时无论是民间纠纷,还是党群、干群矛盾,缘于凡事于法有据,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也大都在第一时间得以平息,妥善处置。强化法治思维,协同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才能实现基层治理中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筹兼顾、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六)坚持科学思维,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即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强调既定原则下还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诚然,基层治理包罗万象,既有物的方面需要配置,也有人的方面需要应对,一旦过于刚性规定、硬性要求,只能是削足适履、刻舟求剑[6]。比如在零星疫情防控中,固然封闭小区(村庄)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方式,但若有群众突发疾病需要救治,是严格执行防控政策,坚决不放行,还是以人为本,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便是有否科学思维,能否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分水岭,也折射出防控为了谁、防控依靠谁、防控成果由谁享有的防控理念。一言以蔽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基层治理不偏不倚,始终在正确科学的轨道上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地方零星暴发,的确是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又一次检测与检验。我们看到,各涉疫地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弘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重回正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零星疫情防控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需要传承;暴露出来的短板与问题也不可小觑,应该纠正。由此在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从中汲取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必将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让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彰显。

猜你喜欢

零星党员干部法治
流年似水
淮安清江浦区突出零星工程 严打强治抓长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EXCEL在零星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