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执政理念的底色研究
2023-01-05王沛
王 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 450001)
自力更生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一贯秉承的基本理念,也是执政兴国的重要秘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化,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明显增加。基于新的历史坐标,在继承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执政理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最终要靠自己”[1]136,要弘扬自力更生精神,夯实自力更生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执政理念,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滋养、源远的文化源流和深厚的实践沃土孕育下,形成了浓重的底色和特质。
一、理论底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独立自主的思想
独立自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执政理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滋养。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独立自主的科学论述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概念,并在其后的著作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阐发。18世纪,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在法国出现了一批以“理性批判”自诩的空谈派,他们宣扬“理性之光”,推崇“理性万能论”。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独立自主”,指出空谈派所顶礼膜拜的“理性的独立自主,对立于人民的独立自主”[2],目的是将群众排斥出局,独揽政权。而鲍威尔等人所自诩的“精神决定物质,英雄主导群众”,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史观。在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不是英雄的附属品、派生物,而是独立自主地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为后来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驳了蒲鲁东“竞争能赋予劳动者独立性”的荒谬之说,在资本的垄断竞争中,劳动者看似手握社会分工链条中某一劳动的主动权,“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和独立性”[3]255,但这只是竞争的幻象,而尚未触及“劳动者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资本家手里”这一实质。
1848年2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呼,无产阶级建党是革命成功的必要前提,并独立自主地开展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3]421。同时,要在坚定无产阶级立场、明确革命目标的基础上,与其他革命阶级开展合作,建立联合统一战线。1850年,马克思在回顾欧洲革命时指出,一方面,在意大利、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争取“独立自主性”的革命中,无产阶级发挥了“成也萧何”的关键作用,强调了无产阶级“独立性”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国家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想真正地改善处境,那就“不能成为某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党”[4]449,放弃对资产阶级的幻想,揭穿其虚伪的面纱。在第一国际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巴枯宁主义“完全放弃一切政治”的反动言论,“向工人兜售放弃政治,等于羊入虎口……放弃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5],因为革命运动和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争取独立、打破枷锁的唯一手段,除此别无他法。
1871年,针对第一国际内部存在的秘密团体,马克思在伦敦代表大会上公开加以反对和批判,认为这些秘密团体以“带有强制性的秘密法规”,“束缚了工人的独立自主”[4]703,削弱了工人的革命斗志。同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分析,由于受到资产阶级虚伪民主的诱骗,公社独立自主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未能充分利用革命的武装,巩固和扩大革命战果,结果招致敌人的猛烈反扑。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抨击了拉萨尔鼓吹“工人阶级应在国家帮扶下开办合作社”的错误言论,指出这是蛊惑工人阶级放弃自身独立性和阶级自主性,不是去推翻而是在德意志皇帝的恩赐下,乞求社会主义曙光的降临。这就否认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必要性和科学真理性,其本质是一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路线。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正道,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工人阶级的独立自主。1893年,在第二国际大会上,恩格斯指出,与无政府主义割席后,国际工人运动开启了全新的进程,这使“各国无产阶级得以独立自主地组织革命”[6]。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独立自主的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指导性。第一,独立自主是工人阶级安身立命的基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意识的觉醒,工人阶级在对抗资产阶级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单个工人到某一工厂的工人,再到某一地区、部门甚至国家民族的联合。在这聚沙成塔、涓流汇河的过程中,若想求生存、谋发展,工人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第二,独立自主是工人阶级革命联合的基本准则。面对欧洲旧势力的“神圣围剿”,工人阶级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壮大力量。在联合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既不充当其他阶级的附庸,也不被其他阶级扰乱革命意志,时刻坚定阶级的革命目标。第三,独立自主是共产国际运动的锚点。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奔走,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行动,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身,但又强调“应该是在一国范围内的斗争”[3]412,无产阶级要首先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民主专政,再寻求与其他国家的革命联合。
(二)列宁关于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
20世纪初,面对沙皇政府的诱骗压制以及处理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等问题,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国家杜马的策略》中指出,工人阶级政党“应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党”[7],这是革命的必要前提。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可能“‘一下子’同时发生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3]66。1916年,通过评析国内外时局,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国家获胜,而应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胜,其他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旧是资产阶级或以前的形态”[8]。这一论断,并不相悖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新了“同时革命论”,有力地批驳了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为布尔什维克独立自主地领导十月革命做好了思想引领和斗争准备。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面临着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分子的武装反扑和恢复生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了过渡问题,但只是简要地指出,在资本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中,存在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而并未描绘其中的详尽细节,也未提供过渡时期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只能靠各国人民自行实践摸索。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采取了企业国有、余粮收集、取消货币核算、实物配给、普遍义务劳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稳定了国内时局,很快发现此路难以为继,必须坚持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1921年,面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列宁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实行粮食税、允许外资进驻、恢复货币流通、促进商贸发展、按劳分配等内容。这一政策,重新恢复了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过渡方案,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独立自主有序推进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文化底色:自强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勤劳开拓、奋勇抗争,谱写了激荡昂扬的民族华章,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历久恒新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致力于个人修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执政理念提供了文化源头和精神活水。中国共产党也在开启民族新征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自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将其凝练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自强不息,始见于《周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9],强调君子应仿效天道,刚劲强健、坚毅图强。“笃行信道,自强不息”[10],孔子认为忠实地信仰、践行天道,力求上进、永不懈怠,这属于君子的品格和特质。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1]。自我勉励、明真求知、图强上进者,才是真正的自强不息。虽然闻道有早晚,行道难易并存,然而朱熹认为“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12]。求道与知行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艰难坎坷,只有坚持“自强不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可以看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包含着古人在求真问道、修身养性的个人问题上,呈现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姿态和努力。近代以来,随着列强鲸吞蚕食,民族危机日渐加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救亡图存上,成为驱策中华儿女英勇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前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寻求强兵富国,再有戊戌变法梁启超之“少年强,则国强”、严复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奔走呐喊,后有孙中山高擎三民主义之旗,结束帝制、创立民国的艰辛。虽然这些先辈为维护中华之独立尊严的努力失败了,但其展现出的不甘屈辱、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照亮了后继者的前行道路。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自强奋斗的民族精神,领导中国人民,翻开了崭新的民族诗篇。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在传承中升华,在升华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精神气质和民族风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效法天道,刚健有为。“天道”,即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其根本性质是客观性,既不因尧存而变更,也不为桀亡而转移。人们所要做的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应天时,适应社会发展大势,奋力追求“修齐治平”抱负,而不能将意志强加于天,逆天而为;否则,将会招致严重的灾祸。其二,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明知前方恶虎拦道、关山难越,也不畏艰难,而是踔厉奋发、迎难而上,始终秉承着“愚公移山”般的毅力、“精卫填海”般的恒心,高挂云帆、远济沧海。同时,在经历挫折、身处低谷时,尚“不坠青云之志”,永不言败、永不气馁,在东西南北风中,任凭千磨万击,愈挫愈勇,依旧抖擞精神、傲然挺拔。其三,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3]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顺时应势,革除不适合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弊病旧疾,在务实创新中,布政施策,建机立制,奋发进取,开拓局面,谋求进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其四,孜孜求真,忧国体民。在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漫漫长路上,无数仁人志士虽生命有涯,但求知无涯,孜孜而不倦,上下以求索,直待老之将至。无论是居于高堂庙宇,还是处于陋巷草舍,无数先贤仁者心忧其国、心念其民,在立心立命中,继绝学,开太平。
三、实践底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并昂首迈向强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力更生实践的初步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自成立伊始,便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党的纲领,领导工人阶级,独立自主地探索反帝反封建的救亡振兴之路。一大前后,陈独秀认为共产国际是一种援助性力量,关键“要靠中国人自己独立自主地组织党”[14]。1923年,在两党合作问题上,党的三大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保证党的政治的独立性。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同时掌握领导权,建立党和人民的武装力量,提高独立自主性。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分析了革命政权在夹缝中生存壮大的现实依据和必要因素,结合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播撒了革命火种。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分析,“城市中心论”脱离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实情,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切实可行的,是具有光明前途的,从而坚定了红军的革命信念,促进了革命的燎原发展。5月,毛泽东在《调查工作》中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结合我国实情”[15],不能脱离实际谈“本本”,为中国共产党自主了解国情、独立领导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参考。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既标志着党的革命独立自主性走向成熟,也意味着中国革命迈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汇聚全党智慧,深化了独立自主思想。在政治上,面对国民党的“防限溶反”,毛泽东指出,要保证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既联合,又独立”,“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的一切生动力量”[16]抗击日寇。在军事上,1937年,毛泽东指出,作为党的整体战略,敌后游击战能够充分展现独立自主、分散作战的优势,保证党在军事上的独立性,有效凝聚军民一体的力量。在经济上,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围堵与经济封锁以及连年灾荒,陕甘宁边区条件日益艰苦,军队衣食濒临断供。1939年2月,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开展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以巩固根据地。这于危难关头,挽救了革命,也为长期抗击日军,打下了物质基础。在文化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纲领,提振了全国军民的精神气质,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坚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独立自主性。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实践的良好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之局面,毛泽东指出,将我国这一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只能选择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据此,党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路线,创造了工业化和改造同行并举、引导与过渡相互配合、和平方式等诸多新鲜经验,实现了马列主义过渡思想的新突破,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限于历史时局,并未具体阐述,列宁虽然有所认识,但未能付诸实践,斯大林既不承认,更长期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混为一谈,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研判不同时期各个阶级的矛盾。1946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认为,“要对反动者实以专政,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17],要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对症下药。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矛盾。同年,针对苏联体制的弊端,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马列主义原理与我国国情的“第二次结合”。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的性质、种类、解决方法,标志着党独立自主探索我国社会矛盾的良好开端,指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发展规律的研究方向。
(三)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实践的开拓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展开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图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致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8]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随着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铺展,邓小平深入探索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三步走”战略。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敢闯敢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命题,破解了一系列理论症结和实践难题,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外交上,邓小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方针,将国家主权视为首要考量,绘制了“一国两制”宏伟蓝图,对港澳回归与海峡两岸“三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国家、政党之间的关系上,邓小平强调,“要尊重各国人民和政党自主发展的权利。别的政党不能充当老子党发号施令”[19],“独立自主才是真正地体现马克思主义”[18]191。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江泽民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同经济全球化有机结合”的总方针,“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中,善于维护国家独立、安全和利益”[20]304,“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20]225。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胡锦涛指出,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打通科技创新体制壁垒,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四)新时代自力更生实践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扬帆起航,国际局势百年之未有,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变量愈益凸显。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一个民族、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1],“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1]136,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自力更生的精气神永远不能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不渝走自力更生道路,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力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艰难险阻。
其一,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自力更生核心领导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复杂而尖锐的,要发挥党在自力更生新征程中的核心领导,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铁还须自身硬,党带领团结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按照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其中,“全面”在于覆盖党的各个领域、方面、部门,重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在于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在于各级党组织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管好“责任田”。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打通自力更生七经八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振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伟大革命中,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决心,涉险滩、啃硬骨头,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锻造强健的自力更生肌体。
其三,开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夯实自力更生根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引领下,开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真抓实干减贫惠民,取得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历史伟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打牢自力更生的农业根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创新引领五大发展理念,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22]。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自力更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23]。在此理念指导下,我国自主研建“山东号”航空母舰、“天眼”望远镜,全面铺设“5G”网络体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自力更生长久发展添能赋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建生态保护的制度架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得益彰,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上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国人的事情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等。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百年伟大奋斗的宝贵经验,突出强调了要坚持独立自主,始终艰苦奋斗。这对于促进党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自力更生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自力更生的深厚优势和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独立自主思想,自强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和实践硕果,共同绘制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执政理念的底色。自力更生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重要的理论成果,在党长期执政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新时代弘扬自力更生精神、走高水平的自力更生道路,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