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方氏头针医学流派学术特色及临床应用*
2023-01-05吴玉龙安军明李彦娇
吴玉龙,安军明,李彦娇,张 鼎,王 璞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406;2 西安市中医医院
方云鹏教授(1909—1990 年),历任西安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头皮针研究组顾问、中国全息生物学研究会顾问、西安微型针灸研究所所长、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等,从事医疗工作半个多世纪,为祖国医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方氏头针是上世纪70 年代由方云鹏教授创立,以中国传统经络理论学说为基础,以现代胚胎发育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医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逐步发展而来的针灸理论体系。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方氏头针几代传承人深入挖掘方氏头针的理论内涵,传承并发展其独特的学术特色,以方氏头针为核心技术,成立了陕西省方氏头针重点研究室,形成了长安方氏头针医学学术流派,将方氏头针从小范围使用传播至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其解除病痛的积极作用。
1 起源与传承
1.1 起源古代最早使用刺激头皮部的方法治疗疾病的文字记载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黄帝内经》中出现很多使用头部经穴治疗局部疾患的记录,此后发展愈加成熟,在各代中医大家医籍中有关使用头部经穴治疗疾病的记载较为丰富,但很少使用头部经穴治疗全身各部疾患,仅局限于治疗以头部神志病为中心的疾病。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提出新的头部针刺取穴理论,较突出的有50年代末的陕西方云鹏,60年代初的上海汤颂延,70年代初的山西焦顺发等。
1958 年陕西方云鹏教授在使用头部承灵穴为一位患者治疗感冒时,患者的腰痛竟意外缓解,方教授据此进行思考,逐渐发现通过针刺头部经穴可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他当时认为头部存在未被传统经络学说和现代神经学说发现的治疗区,遂潜心致力于头部穴位的研究,结合后来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方教授于上世纪70 年代正式提出了“方氏头皮针理论体系。”[1]方云鹏教授指出头部存在一定的人体缩影部位,并大胆假设头皮层存在针对全身的高级调控系统,可以调节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并确定大脑皮质功能区在头皮部的投射区可以作为针刺治疗点。针刺头部经穴所产生的“得气”感反应可以沿经络传至躯干、四肢,从而达到“气至而有效”“和引气直达病所”治疗疾病的目的[2]。故最终方氏头针理论体系以“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为主干,而颅脑各个皮质功能区的刺激点为特定穴位。头穴的命名主要根据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制定,同时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方氏头针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及象思维的深入发展,它提出了总经络中枢与末梢经络中枢的思想理论,该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1.2 传承脉络长安方氏头针医学流派自方云鹏教授创立后,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传承体系。包括流派创始人和各代主要传承人在内共5 代传承人,主要传承人数百人。方氏头针伊始以家传形式继承,后以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医学院和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为中心广泛传播,以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及师带徒、兴趣爱好者为主要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方氏头针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2 特色
2.1 “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和11 个皮质功能穴区理论方氏头针理论的形成,源于1958 年方云鹏教授在基层工作时的思考,从针刺承灵穴意外治好了患者的腰痛,到1970 年针刺头部人字缝尖右侧压痛点治疗尾骶骨右侧疼痛(1970 年方云鹏教授在陕西省蓝田县工作时,因滑倒致右侧骶骨疼痛,并在颅骨人字缝尖右侧有压痛,遂请一位针灸医生刺其头皮压痛部位,头部压痛即刻消失,并且尾骶骨疼痛明显好转;同年,一位农民求诊,因其大腿内侧被耕地之犁刺伤,裂口伤至肌层,由于剧痛引起休克,方云鹏教授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头皮人字缝尖外部位置进行针刺,患者疼痛立即缓解,包扎后休息片刻即可以自行离开医院[3])。方老因“意外”思考到难以用传统经络学说解释的现象,激起了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他,通过思考这些特殊刺激点,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大脑皮层定位学说,产生了“试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影来治疗相应功能障碍性疾病”[4]的设想,而这些设想逐渐在临床中被证实,进而发现并总结出了方氏头针“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中枢刺激穴和11 个皮质功能穴区的理论[5]。
长安方氏头针流派理论中的“伏象”是指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上的人体全身缩影,相当于总运动中枢,“伏脏”是仰卧于额部前发际两侧的人体自身缩形,相当于总感觉中枢,“倒象”和“倒脏”分别是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其中伏象为1穴,伏脏、倒象、倒脏双侧各一穴;11个皮质功能穴分别是思维、说话、嗅味、听觉、信号、书写、记忆、运平、视觉、平衡、呼循(思维为1 穴,余为双侧穴)[2]。方云鹏教授认为: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并不单独发挥功能,它们相互联系,彼此协调,并且与头部关系密切,当身体某一脏器出现疾病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组织功能,而且这种影响势必通过信息传递到头部中枢,头皮层不仅存在一个已知的与全身脏腑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未发现的高级调控系统调节全身的脏腑功能[6]。
2.2 飞针直刺法飞针直刺法是方氏头针操作的特殊手法,此法重视操作者针刺功底,要求针刺直达骨膜,大多使用规格为0.40 mm×13 mm 的针具,具体操作为押手按住头部皮肤,刺手拇指和食指握住针柄,顺着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腕背屈使针尖距穴位约10~20 cm,然后手腕突然用力,垂直快速刺入头穴,马上松手,使针尖深达骨膜,此时可听到针尖冲击骨膜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后用重压、振颤、快速捻转的方式行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起针[7]。头部骨膜组织有传导感觉的作用,使用飞针直刺法刺激头皮,可使头部骨膜快速充血,出现一定的冲击力,达到刺激该治疗区、循环头部血液的作用,从而改善局部病理状况。
2.3 方云鹏微针体系方云鹏微针体系主要以方云鹏教授之子方本正于上世纪90 年代出版的《手象针与足像针》《体环针》和《方式微型针灸》所包含理论为主,虽然方氏头针体系主要以头皮针为主,但微针理论仍为方云鹏教授主要学术思想,尤其是在西安微型针灸研究所成立后的研究成果,它代表了方云鹏教授完整的学术特色体系。手足象针、体环针是方云鹏教授在创立头皮针理论后的延伸发展,未脱离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指导,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全息理论思想,对手、足所对应的人体全息进行了总结,最终形成了独特微针理论。目前对方云鹏微针体系的研究较少,应注意发掘这一医学特色文化[8-9]。
2.4 创新理论体系长安方氏头针流派几代传承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结合实际提炼流派诊疗技术,建立新的专业诊疗思路,创立了以宁神、聚神、和神为主的“三步调神法”,主要用来治疗神志病症(血管性痴呆、失眠),临床运用三步调神法治疗神志病症采用中西医结合、针药结合、结合电针、延长留针时间的思路,并且打破了以往针灸按传统经络腧穴取穴的局限,创新了相应取穴法、仿体针循经取穴法、特定部位取穴法,使中西医优势互补,形成统一的系统治疗方案,对神志病症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方氏头针治疗神志病症的应用规律。
3 临床应用特色
3.1 “三步调神法”治疗神志病症三步调神法包括“宁神、聚神、和神”,是方氏头针流派传承人在原有治疗思路的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特病特治的治疗思路,践行《黄帝内经》中关于“治病必本于神”的思想,主要针对神志病症(血管性痴呆、失眠)的治疗,已经制定了规范化治疗方案。宁神是指治疗神志病患者之前先稳定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对医生治疗的抵触;聚神是指医生在针刺之前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注意力集中,在针刺时予患者可以承受的重刺激,使医患同时聚神于治疗;和神是指针刺后疏导患者,让患者体会针刺之后经气在全身的循环[10]。该法取穴精准,临床实用性强,疗效确切。黄琳娜等[11]和田文静等[12]通过动物实验方法观察方氏头皮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头皮针治疗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IL-6 和TNF-α 水平降低,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表明方氏头针可调控大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对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良好效果。董联合等[13]观察方氏头针治疗失眠,发现方氏头针对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情绪有改善作用。本流派对方氏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失眠所开展的研究较多,且结果肯定,最终经过规范化总结,形成了“三步调神法”治疗神志病症的治疗思路。
3.2 方氏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病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之一,方氏头针流派运用头体针结合的特色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脑部是一个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网络,神经细胞间以突触相互联系,头皮针疗法就是建立在神经轴突网络原理和脑功能与血流配位的基础上,用特定针灸手法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特定穴位改善大脑血流量,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供应,一方面修补和激活受损的神经细胞,另一方面使脑神经细胞再生,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4-15]。2015 年“方氏头针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临床应用技术”被陕西省中管局列为第一批省级中医适宜技术全省推广。2016 年3 月《方氏头针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临床应用技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中医适宜技术。此举将方氏头针技术推广至全国各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3 方氏头针治疗颈椎病方氏头针流派第三代继承人周达君在以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为依托的研究下,对各类型颈椎病进行了深入探讨。陈璐等[16]通过观察方氏头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方氏头针疗法与传统电针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二者疗效相当,但从平均治疗时间、PRI感觉分、PR情绪分、PRI总分、VAS、PPI等方面比较发现方氏头针组镇痛效果优于传统电针。邓特伟等[17]观察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发现治疗2 周后方氏头针可以改善患者眩晕状况。邓特伟等[18]通过对比方氏头针与传统针刺改善颈型颈椎病颈痛症状的研究,发现方氏头针有明显无痛、简便廉洁、精准、安全的优势。
4 结语
长安方氏头针医学流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国家中医药文化政策的支持和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断继承发展,挖掘学术特色,进行创新性研究,已申报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承担地区教学任务,长期坚持援外、下乡、社会公益等对外交流,使方氏头针在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流派在西安市中医医院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传承人黄琳娜、安军明、任媛媛等长期坚持以招收研究生、师带徒、实习生等形式教授学生方氏头针理论及实践操作,努力发展传播方氏头针,培养优秀接班人。
近期,流派工作室致力于优化方氏头针示意图,由于现有方氏头针穴位分布图、取穴示意图均为70 年代绘制。随着流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机会,更先进、更直观的示意图有利于流派的宣传和推广。因此,流派工作室准备将以往的示意图更加直观化,制作出直观简便的方氏头针示意图及动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