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2021年水稻倒伏成因及治理对策

2023-01-05李德娟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茎秆根系水稻

李德娟

(射阳县临海镇农业农村局,江苏射阳 224300)

0 引言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水稻垦区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耕作制度的改革,栽培技术的创新,水稻生产正朝着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单季水稻栽培面积达60万hm2,常年平均单产达8 850 kg/hm2。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民对配套的水稻栽培技术运用不够自如,导致2021年水稻倒伏面积20万hm2以上,倒伏后救治的难度增加,产量损失重。一般田块产量损失接近20%~30%,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接近60%,收获成本加大50%以上,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对此,急需要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使其熟练掌握各种灾害应急应对措施,实现水稻增产增收目标。

1 水稻倒伏的成因

1.1 水稻倒伏的危害

水稻倒伏是水稻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倒伏迟早损失程度不尽相同,倒伏较早的损失大,反之则小。水稻倒伏后,近地一侧的节位、节间和茎秆加粗、伸长、弯曲向上生长或在节间产生新生分蘖,而消耗大量养分。茎叶的相互叠盖,抑制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形成,造成扬花授粉受抑、灌浆受阻,籽粒不充实,秕粒增多;千粒重、品质下降。若遇连阴雨,田间积水湿度加大,极易穗发芽霉烂。稻谷米粒发黑、发黄、品质降低,失去食用价值。水稻机械难以收割,费工、费时,收割成本将会增加2~3倍。

1.2 特殊的气候条件

实践表明,水稻的生长适宜高温、多湿、短日照的环境。幼苗生长最低温度是10~12℃,28~32℃最适宜。分蘖期需达到日平均气温20℃以上;穗分化30℃左右比较合适。抽穗期最合适的温度为25~35℃。10℃以下,对颖花分化、授粉等会受到影响。

当地2021年水稻生长过程中天气实况。自6月21日栽插结束至8月7日,总计48天,阴到多云天气33天,阴雨日12天。栽插至分蘖末期(8月5日),历时45天,以阴雨日为主,晴天2天;≧20℃以上总积温456℃。8月12~31日的20天,30~34℃的范围有4天;25~29℃的范围有16天。9月1日~10月底,计61天,其中:晴天2天,阴雨日14天,阴间多云天气45天;最高气温≧20℃的为51天,25℃以上36天,夜间低于11℃15天(出现在10月16日)。总体是,低温、阴雨、光照弱,后期受(9月底、10月上旬)两次台风外围影响,雨日多、雨量大、风力强。成为2021年水稻生产灾害性天气条件。

1.3 肥料运筹失衡

1.3.1 氮素营养偏移。氮素使用重心前移、后期偏重。苗期阴雨温度偏低,苗情基础差,群体结构难以建成。施氮肥使用量大,栽插缓苗后,分蘗中期短时植株生长过旺,加快封行、过早拔节,茎生长柔弱,叶面积加大;后期阴雨过多,穗肥使用量偏高,穗肥的过早或过重施用,导致基部第一、第二节间加长,茎秆变细,茎鞘贮藏量减少,支持撑力较差,引起头重脚轻;灌浆后期,水稻体内大部分光合作用产物和茎秆、叶鞘中储藏的同化物向籽粒中移转,茎秆中营养不足,造成支持力降低,强度变小,不能支撑稻穗的压力,因而造成水稻倒伏。

1.3.2 氮磷钾比例失调。基肥使用复合肥磷钾含量较低,在追肥中绝大多数以氮素营养为主。一般的田块使用量折纯氮30 kg/667m2以上,中后期磷钾肥补充更少,水稻植株失去了抗逆性能。

1.3.3 化肥单一使用,微肥严重缺失。忽视有机肥的使用,造成土壤团粒结构差,保畜性能下降,土壤对化学肥料吸附缓冲能力下降。在有机肥的使用上,农民满足于前茬的秸秆还田;微量元素(SiO2)搭配基(追)肥施用被忽略,一般满足于叶面补施,用量极少。使茎秆输导组织对养分转运不畅,抗倒能力下降,稻谷品质下降。

1.4 群体恶化

1.4.1 移栽(播种)密度偏高。直播的面积大,播量高,适期播量高达12.5~15 kg/667m2。机械化插秧、穴栽插苗数多。基本苗偏高、密度过大,严重影响水稻的通风透光,造成根系生长不良,加之少免耕,耕层浅,根系差。

1.4.2 控苗质量差。搁田期间的阴雨日较多,田间排水不彻底,搁田程度不够;农民往往怕总苗数不足、影响穗数而放弃搁田,造成根系下扎不深、活力差、无效分蘖多、养分消耗大,不能形成壮秆,直接影响控苗质量。

1.5 投入不足,保障措施不力

1.5.1 田间水系标准低。田间泄水措施不配套。水稻田块凹凸不平,落差大,排灌不畅,排水难度大;长期淹水,不晒田,土壤通透性能弱。

1.5.2 化学调控不足。绝大多数田块忽视化学调节剂使用,有的不能掌握水稻发育进度,而错过了合适的使用时机,营养生长过旺;有的使用化学调节剂量过低,没能发挥调节利用,促控不能有机结合。

1.5.3 秸秆利用率低。前茬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秸秆离田面积不大。作物秸秆量大,在淹水腐烂过程中产生过多有毒有害物质,毒害根系。同时,忽视排水淋盐,植株抗逆性减弱。

1.5.4 病害虫防治不及时。农民尤其对水稻纹枯病发生条件、特点、适期、病症、症状、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加之,病害后期发生病部在茎基部,且水平扩展时具有一定隐蔽性,不易被及时发现。往往垂直扩展“冒穿”形成危害时才知晓。这种防治不及时,引起稻茎基部局部维管束断裂,致使稻秆早衰,形成病害性倒伏。

2 综合治理措施

2.1 因地制宜,选用抗倒伏品种

选择茎秆粗壮、节间短、叶较窄又直立、植株较矮(株高≤110 cm)等的抗倒伏性能好品种。穗型弯矩增大和重心提高,抗倒伏性降低;反之,则抗倒伏性升高。如南粳“9108”南粳“5718”、武育粳113、淮稻26号、徐稻3号等。

2.2 适宜密度

合理移栽(播种)密度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提前,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株型、长势强弱、施肥种类和施肥量等灵活确定。水稻群体过大肥水难以控制,易诱发倒伏。适当降低密度有利于提高抗倒能力。一般而言,650 kg/667m²的产量水平,需有25万~28万穗/667m²。因此,机插秧的要达1.8万~2万穴/667m²、8万~9万基本苗/667m²;直播田机械化条播的播种量为8~9 kg/667m²,以减少水稻群体内生长竞争,避免前期生长过于繁茂,难以调节。

2.3 合理施肥

2.3.1 合理施肥原则。施肥对构成茎秆材料的量与质有很大影响,适当降低氮肥用量可使茎秆强度增加,从而加强水稻的抗倒性。防止水稻倒伏的合理施肥应该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配合;N、P、K合理配施,N:P:K之比为1:0.5:1.3较为适宜。减少无机氮肥的施用量,防止水稻植株生长过旺造成徒长;增施微肥,增加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推广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同时尽量减少追肥的次数。

2.3.2 合理施肥运筹。重视有机肥使用,土壤有机质不仅是提高植株的抗逆性,还能提高稻谷的品质。大力推广有机肥的基施,不可单用或过度依赖化肥。速效氮肥追施要合理、适量施用,不可过多或偏施;中后期更应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为防倒伏,施肥应以基肥为主,适量施用分蘖肥和穗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较为适宜。有条件的地方,基肥使用可在翻耙前选用腐熟猪牛粪1 200~1 500 kg/667m²、12%过磷酸钙25~30 kg/667m²、硫酸钾12~15 kg/667m²、尿素13~15 kg/667m²、氧化硅15~20 kg/667m²撒施,翻耕整田,进行插秧或直播。没有猪牛粪的,也可选用商品有机肥替代,用量为250 kg/667m²。分蘖肥控施尿素7~8 kg/667m²、氯化钾6 kg/667m²;幼穗分化肥控施尿素5 kg/667m²、氯化钾7 kg/667m²。

2.3.3 增施硅肥。硅肥对提高水稻抗倒性有积极作用,我国的稻田多数缺乏硅肥。水稻是吸硅量最多的作物之一,硅元素参与细胞壁的组成,硅元素与水稻体内的果胶酸、多糖醛酸等有较高亲和力,形成稳定的溶解度低的硅酸混合物沉积在木质化细胞壁上,可使表皮硅质化,增加细胞壁的厚度,形成坚固的保护层,增强组织的机械强度和稳固性,能够改变作物品质的特性,增强抗倒伏能力,此举可提高产量10%~20%。

使用方法。以选用常规固体颗粒状硅肥为例,在平整田地后做基肥撒施,用量为30~40 kg/667m²,然后插秧即可;在水稻分蘗期施用25~30 kg/667m²,最好在施后7天内保持浅水。还可在幼穗分化时期追施15~20 kg/667m²,有利于增加成粒数和粒重,减轻后期早衰和促进早熟。若使用水溶性缓释颗粒硅肥(纯度≧99%、SiO2≧27%)作基肥的,可与复合肥等一并追施,使用量为1 kg/667m²。也可以对水稻叶面喷洒,使用量为0.5 kg/667m²,兑水30 kg常规喷雾或与农药混喷,每隔5~7天用一次,连用2次。

2.4 合理的水浆管理

2.4.1 薄水勤灌。水稻移栽后,应遵循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在田间保持1~2 cm的水层,夜间露田,次日浅水,达到以水调肥、以水控生长、以水调气、以气促根分蘗的目的。水稻前期,应实行浅、湿间歇;在抽穗扬花期应保持3~5 cm水层,后期(过浆至成熟期)保持浅水,“前水不见后水”。

2.4.2 适度搁田。适期搁田,提高根系活力,是一项防止水稻倒伏的重要措施。适度搁田,可以达到控制无效分蘖、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的目的。本着“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总体原则,当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90%时(或分蘗末期),排水搁田。搁田标准为:叶色明显退淡、叶挺直;土面白、田见微缝,一般在7天以上。

2.5 科学调控

2.5.1 化学调控。主动化学调控是提高植株综合抗性地抑制倒伏重要手段,也是一项科学灵活的抗灾措施。在集成栽培、高肥水投入的条件下,坚持促控结合。科学地调控,可塑造良好株型结构、优化适宜高产的群体。

2.5.2 适时、适量使用化学调节剂。化调节剂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多效唑、烯效唑。多效唑具有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植物分蘖、促进花芽分化,增加植物抗逆性能。使用剂量高低,随苗情、天气、肥料投入情况等而定,苗情偏好、肥料足、温度高、天气晴,可适当高些,反之,用量适当低些。一般而言,可在拔节前用15%多效唑15~20 g/667m²,兑水50~60 kg常规喷雾。烯效唑具有矮化植株、增产的功效。方法是移栽密度偏高的田块,在水稻拔节初期,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25 g/667m²,兑水50~75 kg常规喷雾。拔节前也可使用水稻小胖墩40~60 g/667m²,兑水40 kg喷洒,均有较好的预防倒伏的效果。

2.5.3 叶面补充。喷施叶肥可增强茎秆粗度,提高抗倒能力。中后期主动喷洒惠满丰(高美施),用量为210~240 ml/667m²,兑水300~500倍对叶面喷施1~2次。灌浆期可据情况,叶面喷洒0.3%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用量50 kg/667m²。

2.6 控制病虫

2.6.1 病虫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加快媒体传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病虫传播流行。要普及病虫、病状(形态)、发生条件、发生规律、危害性,达到“识虫”“识病”。坚持治早、治小,适时、适期防治的原则,科学防治。

2.6.2 重视特殊病虫防治。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重发生危害,也是引起水稻倒伏的重要因子。纹枯病水稻一生均可发生,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气候相对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气温18~34℃都可发病,以22~28℃最为适宜。因此,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栽插密度过大,稻田偏施、迟施氮肥,连续灌深水、连年重茬种植,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纹枯病选用药剂:通常生物类药剂为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化学类为苯甲·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

稻飞虱成、若虫刺吸危害都对水稻茎秆充实有一定的影响,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看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黄塘”等;雌虫产卵为害、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引发倒伏。防治稻飞虱药剂烯啶虫胺:具有内吸和渗透作用,残效期长达15天,对作物无伤害。使用方法:10%烯啶虫胺,2 000倍液,常规喷雾,防效达95%以上;水稻生长后期,植株高大,要采用排水分行泼浇的方法防病,可提高药效。治虫施药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保持时间为5~7天,以提高防治效果。

2.7 优化生态环境

2.7.1 大力推进农作秸秆综合利用。要健全秸秆收贮机制,降低人为措施对水稻倒伏影响。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离田及综合利用,改善水稻栽插后根系生长条件,减轻前茬秸秆腐烂产生的有毒气体对根系的伤害。

2.7.2 精耕整地。土壤的耕作层与结构直接影响倒伏,耕作层低于15 cm的稻田,根系发育不良又难以深扎,过浅和过少的根系不足以支撑植株,易发生倒伏。沙土或沙壤稻田,土壤黏性和抗拉力差,即使水稻根系生长较好,也易发生倒伏。因此,要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增强水稻根系抗倒能力。

2.7.3 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农业项目,建立健全沟、渠、路、树、闸、站相配套,以节水灌溉为主导、土地高低落差小于5 cm的标准农田。达到田外能灌能排、排灌自如;田内进、排水迅速。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倒伏直接影响其品质、产量、经济效益。只要充分认识导致水稻倒伏的原因,掌握水稻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特性,普及科学防倒技术,因势利导,采取灵活多变的培管措施,扬长避短、综合治理,一定能控制水稻倒伏的现象发生。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茎秆根系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果树根系修剪的作用
山桐子雌树根系结构分析*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光照对油松根系形态的影响研究
基于离散元的柔性作物茎秆振动响应仿真
一季水稻
沙地柏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