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牧村社会治理创新
2023-01-05毛爱华
毛爱华
(中共甘南州委党校,甘肃甘南 747000)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农牧村社会的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在治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找到更加适应农牧村社会发展的治理方案,加快农牧村社会治理的脚步,以促进使农牧村快速发展。
1 农牧村社会治理基本意义
当前,农牧村社会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农牧村的作用一直很重要,大量生产的农作物满足了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要组织起大量的生产,势必要求农牧村必须是整洁、有序、文明、团结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农牧村社会治理力度。乡村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农牧村环境的治理,比如生活中的废水、污水处理,垃圾、厕所、道路环境等等的整治,保证居民能够在好的环境中居住;其次是对农牧村人文风气的治理,很多地区农牧村民比较淳朴,并且在处理事情上也井井有条,但是还有不少农村风气需要整治,有些地区由于长时间没有去管理,导致很多乡村存在很多不良风气;第三是对农牧村基础设施的治理,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多道路的长久失修影响到群众出行,也影响到农村风貌;第四是对农牧村公共服务的治理,比如图书馆、医务室等设施都没有,农牧村服务比不上城市服务,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失,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造成农牧村发展困难,所以应该积极改善农牧村服务,减少城乡差距;最后就是对农牧村干部培训工作的治理,农牧村治理的好坏与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农牧村干部可以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
“社会治理”一词近年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乡村治理属于社会治理,是一种特定领域的社会治理,城市社会治理比起乡村社会治理更容易一些,治理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1]。乡村治理离不开治理农牧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牧村也离不开提高经济收入,只有帮助农牧村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更有效地对农牧村社会进行治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农民增长收入,比如直播带货,文化传播,建设生态旅游村等等,农民收入提高了,同时也就能够更好地参与治理。
2 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2.1 人才流失造成治理主体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牧村到城市发展,导致农牧村的人口老龄化严重,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造成农牧村“空心化”,出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这些人正是村子发展需要的主要人群,这样的主流人群消失也不利于对农牧村的治理。因为甘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天然草原是甘南州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生产、生活资源。目前全州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传统畜牧业和过度放牧是生产效率低下、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缓解草畜矛盾,减轻草场压力,采取了一定范围内的禁牧。农牧民减少放牧草原,家庭经济收入减少,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进城务工的速度。
2.2 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
由于农牧村的主要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导致留守农牧村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再加上路途偏远,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年也没能回家几次,对家人的关心比较少,尤其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老人体弱多病,支撑不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还有就是很多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工作,常年都是由爷爷奶奶照看或者独自生活,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但是由于缺少了父母亲的陪伴也感受不到家人的关心,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有些甚至因为年龄小不能理解父母而憎恨父母,还有的小小年纪就已经辍学等等。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出现夫妻因为常年分居,使得很多夫妻关系破裂。在很多地区,丈夫留下妻子独自在家生活,没有了丈夫的保护,女性的安全受到危害,有时还会出现承担不了家庭重担的情况。
2.3 基层干部领导力不强,群众法治意识淡薄造成治理不力
治理好的农牧村一般党组织的能力都很强,并且群众和党团结一心,有很强的凝聚力。而那些治理不理想的农牧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没有很强的凝聚力,有的还出现党员老龄化的现象,发展年轻的党员成为一大难题。
很多农牧村都保留着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对礼仪的遵守也已经形成当地特有的习俗,现代农牧村的事务一般都有专业的机构进行处理,村子处于开放状态,所以要有统一的规则来约束人员[2]。虽然现代社会发展快速,但依然有一些村民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农牧民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会考虑使用法律手段去走司法程序,这也是乡村治理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实施后,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结合上文可以看到农牧村社会治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治理方案上进行创新。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振兴已经给出了明确要求,对治理指出了方向,治理有效的表现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党的领导体制,保障现代农牧村社会和谐,充满活力。
3.1 加强党组织在农牧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想要建设文明和谐的农牧村社会就要加强农牧村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农牧村发展中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农牧村经济能力的提升,把强村富民放在首位,而且现在村里的事务也变得繁杂,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农牧村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牧村的领导干部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不断精进自身尝试新的工作方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
邻里之间无纠纷、和谐共处、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这是一个治理好的农牧村的标准。为了推动农牧村社会的治理,给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村党组织是治理农村社会的主要核心,村党支部书记就是治理的领头人,起着关键的作用。党组织要搭建议事平台,让村民有问题有意见能够有地方去反馈,要积极吸取民众的建议,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另外,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素质教育也应该加强,保持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把党员培养成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将党组织队伍建设得更加强大,对于不合格的党员更要对其加强教育,将整体水平提高。
3.2 加强对留守人员的自治思想教育
目前,农牧村年轻人进城务工的现象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所以治理的主要目标还是村里现有的人群,加强对留守人员的自治思想教育,让村民进行自我管理。
自治就是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农牧村的事务管理,这也是村民实现民主的一种直接表达形式。农牧民自治就是农牧民自己当家作主,感受民主的力量,利用民主思维解决问题。如果不实行农牧民自治,实行强制命令的手段,在一些问题上会涉及农牧民自身的利益,村民会口出怨言,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会严重影响对其他村民的治理,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当有了自治制度之后,农牧民有权利选择本村的领导人员,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的领导干部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方便以后治理工作的开展,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村民自治: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从很早之前就有了大学生参与农村工作的先例,之后这项工作被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起来,国家开始支持大学生到农牧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从中挑选优秀的学生来培养,外来人员的流入给农牧村带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调动了当地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农村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文化的作用[4]。文化就是知识,农牧民有了知识,提高了认知,思想也会变得开放,有了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民主自治。
3.3 推进“三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传统的农村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农牧村发展的需求,农牧村的治理模式应该从管理模式转到互动模式,让每一位农牧民主动参与到农村民主自治活动中去。
想要使农牧村社会发展治理有所创新,自治、德治和法治缺一不可。村民自治是治理的核心,也是德治、法治的基础,自治就是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治和法治也是不可缺少的,德治就是对村民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规范村民的思想,以道德品质来约束村民的言行,让村民的整体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要提倡道德约束村民,为激励村民道德情怀,可以设立一些“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顺父母”等奖项,这也是农牧村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法治就是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遵守法规法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开展活动。当地干部应该不断普及法治知识,加大对村民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深挖乡村习俗,在实践中增进治理创新,让农牧村有好的文明风气,淳朴的民俗风情。
4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牧村社会的治理也要不断创新,除了解决现有问题之外,更要进一步深挖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方法,积极摸索新的发展道路,这需要每一位村民和村领导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个文明、上进的农牧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