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保麦158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3-01-05李先玉苏茹茹江苏保丰集团公司江苏徐州221000
李先玉 李 浩 苏茹茹 贺 辉(江苏保丰集团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0)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较广、 总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江苏省是我国11 个小麦主产省之一,市场化程度高, 生产的小麦不仅能满足本地口粮消费和企业加工, 同时还是南方等省份面粉和食品加工厂的采购基地。 提高小麦单产需要良种和良法相结合,首先选育高产、稳产、抗耐性强的新品种,其次配套科学种植措施,包括精整地精播种、肥料精准运筹、病虫草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来达到高产的目的。
保麦158 是江苏保丰集团公司于2004 年育成并于2019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适宜在江苏北部、 安徽北部、 河南东部、 山东南部种植。
1 育种目标
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同时, 提高品质和抗逆性备受育种者关注。 培育出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高产、稳产、广适品种是本次育种的主要目标。
2 选育过程
该品种通过系谱法选育,2004 年用保丰048 和徐麦7086 杂交,2005 年F1代人工精细点播,2006 年F2代90 万/hm2基本苗机条播, 按组合择优选穗,F3代人工点播穗行择优行选穗,F4代在F3代的基础上提高标准,择优选行选穗,F5代人工点播择优选行选优良单株,F6代在F5代的基础上再继续选择优良单株,F7代进入本单位的小区鉴定圃鉴定,鉴定圃设2 次重复,根据第1 年的鉴定结果,择优进入下一年的品比鉴定,品比试验设3 次重复。经过连续3 年的鉴定,该品种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均表现突出。
3 产量表现
2016-2017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676.0 kg/hm2, 较对照淮麦20 增产6.99%,居14 个品种的第2 位,差异极显著。2017-2018 年度续试平均产量8 162.7 kg/hm2, 较对照淮麦20 增产5.38%,居14 个品种的第1 位,差异极显著。 2018-2019 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888.4 kg/hm2,较对照淮麦20 增产7.29%,居参试品种第1 位,增产点次率100%。 同年度同时参加铜山安全测试展示,平均产量10 050.0 kg/hm2, 位居参加试验的20 个品种之首,2018-2019 年连续2 年在铜山区的丰县、张集镇、房村镇、柳泉乡等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多点示范种植,经多点测产,2 年平均产量9 300.0 kg/hm2。 该品种以其矮秆、抗倒、丰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特点受到农户的欢迎[1]。
4 特征特性
4.1 农艺性状
保麦158 属半冬性中熟品种, 全生育期219 d,比对照淮麦20 早1 d。 幼苗半匍匐且长势较快,叶宽长、叶色深绿,越冬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较快,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剑叶适中,茎秆弹性较好,蜡质重,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强,灌浆速率快,株高76 cm 左右,抗倒性较强,穗纺锤形,穗型中等偏大穗,小穗排列中等,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椭圆形、半角质、饱满度较好[2],一般成穗数598.5 万穗/hm2左右,穗粒数35 粒左右,千粒重44 g 左右,外观商品性很好。
4.2 品质
经原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测定分析 (2017/2018 年), 蛋白质 (干基)14.89%、15.18%,湿面筋26.6%、29.9%,吸水率53.3%、56.8%,稳定时间12.6 min、5.3 min,最大拉伸阻力666 E.U.、281 E.U.,拉伸面积102 cm2、66 cm2,硬度指数52.8、47.8。
4.3 抗性
抗寒性: 2016-2018 年3 年试验结果,11 点表现较好。
抗倒性:2016-2018 年3 年试验结果,2017 年在濉宁县有点片倒伏。
抗病性:2016-2018 年2 年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感赤霉病(单花滴注鉴定感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3.74、2. 86;自然发病鉴定感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3.4、40.4),高感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中抗条锈病,抗黄花叶病毒病。
5 高产栽培技术
从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及本单位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效果来看,不同的播期、播量条件下,保麦158分蘖强,成穗数多。 具体技术包括首先播后出好苗、出全苗,其次是精准施肥、绿色防控,加强后期抗病、抗逆管理,为高产打好基础。
5.1 播前准备
5.1.1 种子准备 播前要精细选种,淘汰碎瘪粒,保证籽粒大小均匀。 晾晒:播前晒种2~3 d,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种子药剂包衣或拌种。种子药剂处理不但是控制病虫害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小麦壮苗的重要措施。 可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的种衣剂包衣,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戊唑醇(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 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0%拌种。
5.1.2 整地 前茬玉米或大豆收获后, 采用机耕整地,秸秆还田的田块,将秸秆粉碎5 cm 左右并均匀铺撒于地表,旋耕深度在15 cm 左右,水稻茬秸秆还田,深旋耕灭茬。
5.2 精细播种
5.2.1 播期 玉米茬、 大豆茬等旱茬适宜播种期为10 月10~20 日, 每公顷适宜播量为127.5 kg, 水稻茬适宜播种期为10 月15 日至11 月上旬。 若播种期推迟,土壤持水量较高,秸秆大量还田,土壤通透性较差,播种量应适当增加,保证基本苗为220 万~240 万/hm2,保全苗、培壮苗为高产打好基础。
5.2.2 播种方式 机条播,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播
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25 cm,播深2~3 cm。
5.3 施肥
5.3.1 肥料用量 遵循“施足基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 的原则。 氮肥运筹: 基肥和苗肥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3],播前施足底肥,每公顷需施纯N 240~260 kg、P2O5150~180 kg、K2O 150~180 kg。 越冬期茎蘖群体每公顷小于1 200 万苗的麦田,返青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越冬茎蘖群体大于1 500 万苗的麦田,拔节后期追施尿素225~300 kg/hm2。
5.3.2 施肥时期 根据苗情, 在3~5 叶期尽早追施平衡肥,拔节肥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 cm、叶龄余数在2.5 左右时施用[3],孕穗肥在剑叶露尖时施用。
5.4 田间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一般建议在小麦3 叶期至越冬期视天气及气温适时喷施化学除草剂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对婆婆纳、野燕麦、节节麦防治效果较佳。 若冬前未进行杂草防治,防治阔叶草可以在起身期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40~50 mL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 g 兑水50 kg 喷雾。拔节后不宜采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否则会造成小麦药害, 可以人工拔除。 纹枯病在返青至拔节期, 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 mL 兑水75 kg 喷雾,白粉病每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80 g 兑水60 kg 喷雾, 赤霉病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 在小麦扬花初期兑水60 kg 喷雾,扬花至灌浆期每亩用10%吡虫啉10~15 g 兑水50 kg喷雾。
5.5 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全株转黄,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是人工收获的适宜时期;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易脱粒且不易破碎,是机械收割适宜时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