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产业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方向为例
2023-01-05胡朝浩袁昌来朱归胜
熊 健 张 坚 胡朝浩 袁昌来 何 珍 朱归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产教融合地方背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直以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一直以服务地方为己任。该校地处广西,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周围经济强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差距不断扩大[2]。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打造“九张创新名片”及“7+4”产业链等“工业强桂”措施[3,4]。这些产业发展政策及战略布局无一不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三五”期间,自治区政府结合广西工业特色,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指明了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其中强调要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为突破口加快破解我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屏障,重点打造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终形成品种齐全、体系完备、布局合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5]。2021年《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广西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新车产销量超100 万辆/年,占汽车新车产销总量30%左右[6]。这些预示着高素质、创新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才将需求巨大。
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据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低碳经济战略及广西新能源产业链特色申报了广西第一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专业方向以能量存储与能量转换为主。其中能量存储方向与广西地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度匹配。根据相关资料,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不足二十万人,2022年人才需求将达近百万人左右[7]。因此,构建合理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方案,让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这为实现《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目标起到人才支撑及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新能源方向专业认知及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认知问题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属于材料大类专业,同时又区别于传统材料类专业,学生对该专业还存在诸多认知上的不足。而传统的专业认知教学形式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该专业的内涵,从而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体现在:
(a)专业导论课。传统的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以学科的发展史、学科主要涉及领域、专业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的能力要求等。调研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知识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深入,无法体会到专业学习的具体目的与就业愿景。
(b)专业认知实习。该课程是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主要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前,参加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专业认知仅仅涵盖学生参观相关公司的环节,大部分学生经过专业认知实习后反而对专业的认知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实习前学生掌握了材料大类的基础知识,但还没有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系统了解,对企业生产与所学专业的内在关联不明晰;第二、参观企业与专业关联性可能存在不足;第三、参观实习环节时间紧促,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效果有限。
2.2 产教融合的模式还有待探索
新能源专业方向还处于建设初期,各项建设工作都有待完善,尤其是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校企师资的联动机制、校企研发平台以及校企对接合作模式对于该专业都属于新领域。此外,产教融合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这直接导致了“高校热,企业冷”的不利局面[8]。
3 相关改进措施及探索
3.1 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1.1 专业导论课程改革
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源主要来自区内,笔者及团队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能源方向政策及产业链特色,学校开办该方向的初衷及办学优势,强调专业与国家、自治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联。同时,介绍广西区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公司情况,介绍相关岗位设置及公司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另外一个方面,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国际、国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企业宣传片。以此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应用型特征、企业能力需求等方面的认知;加深对行业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关联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破除学生们对材料类专业的固有负面认识。
3.1.2 专业认知实习改革
第一、增设企业讲堂环节。邀请高水平企业专家针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介绍。第二、增加企业生产知识介绍。在进行实际企业参观的前夕,邀请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针对即将参观的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及企业管理构架等知识进行介绍。三、建立以产业园为基础的大型参观实习基地,拓展参观企业数量及内容。比如我院在荔浦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了实习基地,该产业园涵盖了美亚迪、鹏威、智熠感光等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具体涉及LED、光电材料、锂电池等领域。通过上述改进帮助学生树立了专业就业愿景及专业自豪感。园区见习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多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链公司参观实习,从而具有更为全面的企业认知。通过以上措施实施后,学生的满意度普遍提高,从而使得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成为我院材料大类中的热门专业。
3.1.3 创新创业实践及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改革
针对学院的科研方面的优势,在学生步入大二后,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加入新能源方向科研团队,申请国家及学校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相关训练。同时在专业综合实验中开设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实验项目,比如LED 的光学特性测量与创新实验,锂电池电极材料的改性等。这样让学生具有相关创新创业的能力及研发素养,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2 产教融合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诉求无缝对接
要从根本上解决产教融合的“两张皮”导致的“高校热,企业冷”的局面,必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针对该问题,笔者及团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3.2.1 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师资的优势互补
邀请企业高水平人才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比如我们邀请了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广西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工程师参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调整修订。在毕业设计、专业认知实习环节,我们邀请了企业导师20余人作为专业兼职导师。同时,鼓励了多名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增加教师的企业经历。通过企业与高校师资的联动,形成从专业宏观层面建设到教学一线建设的优势互补,推动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3.2.2 结合校企资源建设综合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及科研平台优势。在该层面人才培养包含两个方面:本科生的培养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笔者团队在本科生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调研了企业的行业难题难点。针对研发成本高昂及研发人才匮乏的企业研发障碍,搭建企业与高校的联合研发平台。我专业先后两名教师与企业达成了兼职意向,主要参与企业的新品研发等工作。同时,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发现,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培养形成不同层次校企合作,对于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人才、研发平台为企业服务,企业为高校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及师资,相互合作、相互支撑,利于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发展局面。
3.2.3 紧抓生产实习,增强学生企业适应力
在2 届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中,系部紧抓生产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习过程中系部和公司沟通,让学生参与更多部门的实习训练,其中实习的部门基本包含了生产部门、研发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物流部门、采购部门等,这些让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部门并了解了这些部门的职责。同时学生还要求了解公司的消防管理及环境污染评价等内容。增强了学生对于企业的管理构架、成本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这为他们加入企业、快速适应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3.2.4 产教融合育人的评价及反馈机制
校企联合实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人才的培养是该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评价产教融合育人效果的评价机制及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育人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企业需求的人才能力与我们教育链输出的人才能力匹配度上。因此,我们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做好回访工作,获得企业对教育效果的直观评价。在企业评价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听取毕业生自己的反馈及对学校培养的改进意见。根据这些建议,我们针对性的调整了我们相关的实验课程及专业课程设置。比如调整了专业创新训练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增加了较多的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课题。后续我们将不断根据,持续改进。
4 结语
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实现产教融合是高校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作用的主要途径。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诉求的对接,通过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评价及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无缝对接这一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对于西部地区如何实现产教深层次融合,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局面是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提供的相关举措与思路对于地方院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