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2023-01-05王嘉怡
□文/ 王嘉怡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扬州)
[提要] 在毕业生人数骤增、“95 后”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社会变迁、供给侧失衡等多方因素影响下,“慢就业”现象越发严重。通过问卷及访谈,剖析独立学院学生“慢就业”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全面就业。
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关系到我国供给侧两端的平衡生态。然而,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95 后”毕业生“慢就业”心态越来越流行,导致我国就业形式的供给侧严重失衡。作为教育发展的特殊产物——独立学院,因依附性较强、缺乏社会认可度、就业选择面较窄等因素,使得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为举步维艰,“慢就业”“间隔年”等就业心态更为常见。这种普遍性不仅是时代的影响,也体现出新一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诉求。虽然这有利于毕业生慎重选择人生道路,但越来越多的“慢就业”者出现,不仅不会为个人求职带来更多机遇,反而会影响自己、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健康发展。
一、“慢就业”心态调查情况
所谓“慢就业”,是指毕业生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游学、在家陪父母以及继续等待机会自主创业等方式,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为更深入探析独立学院毕业生“慢就业”现状的成因和就业诉求,本文对TD 学院2022 届毕业生“慢就业”现状相关维度进行调研,并找出对策,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服务。TD 学院2022 届毕业生总人数2,931 人,其中考研人数1,561 人,就业人数1,370 人。调研对象为意向就业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164 份,其中58%的学生表明自己不是“慢就业”者,但是截至2022年1月,签约率仅为6.86%,通过访谈辅导员了解学生情况,发现部分学生手上有offer 但是并不着急签约,部分学生甚至还正处于找工作或不着急找工作状态。
二、“慢就业”心态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慢就业”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四个维度是造成TD 学院学生“慢就业”心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职业多元化发展,学校知识体系与人才需求脱节。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际就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选择性的增加以及大学生跟风就业心理的普遍存在,使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要求,从而对学校提供的大部分就业机会不屑一顾。这样的就业氛围和就业需求直接导致“慢就业”现象骤增。调查显示,毕业后选择创业、直播带货等灵活就业形式的学生由往年的不到2%增加至17.6%。直播电商的井喷式发展,让学生看到行业红利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可以进入这个行业,获得一时的财富。另外,调查显示TD 学院拟脱产考公的比例为14.4%,但该学院历年来考上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数不足1%。
同时,大学的课程体系往往是历年沿袭下来的,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供给侧需求的变化进行革新,造成学生无法通过四年的学习获得专业最前沿的知识。通过访谈发现,毕业生觉得大学四年期间学习的往往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比如TD 学院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较多,计算机软件类企业需要的技能大部分是JAVA,但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并未学习过JAVA,造成学生与“心爱的”企业失之交臂。并且,学生欠缺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过程中理论大于实操,虽然TD 学院设有实践周,但大部分实践周仍是由理论组成,实际操作时间较短甚至没有,因此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简历上往往无法体现。通过简历关的学生大部分虽能够通过笔试关,但最后一关面试中往往被企业“牵着鼻子走”,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将自己的短板暴露在面试官的压力面试之下,无法展现自己所学所会,因此错过了很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清,就业准备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大多数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在大一、大二就完成了,并且作为通识课程往往不受学生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也是其自身角色转变的过程,即从学生转换成职场人。通过调查发现,TD 学院62.4%的毕业生表示,对职业生涯有过规划但不清晰;仍有7.2%的毕业生对未来发展迷茫。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觉醒慢”,深究来看是因为没有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定然比大社会更为规范、稳定和安逸。并且四年学习和生活的“舒适圈”让学生安于现状,并不急于转换身份,因此毕业季来临的时候,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定位,从而出现以技能学习、考研、考察社会为借口,长期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生活,变成了“赖校族”。
同时,也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涯规划意识,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方向没有充分了解。调查中发现,59.2%的毕业生表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这是因为毕业生忽视了职业生涯的“长期性”和与自我能力的“匹配性”的基本要求,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来迎接岗位需求。74.4%的毕业生目前急需要的帮助是获取招聘职位信息,62.4%的毕业生需要掌握职业相关技能。这凸显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两大问题,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即不知道如何搜寻对自己有价值的招聘信息,做到更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增加自己的求职成功率和求职自信心,亦不知道自己缺乏的就业能力在哪儿。正因为不断的求职失利,造成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惰性明显。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就业期望过高。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可知,大学生“慢就业”的内因还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毕业生自我意识还在不断发展期间,很容易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考虑的最多的因素前三位是薪金报酬(87.2%)、行业发展(64.8%)以及工作地点(60.8%)。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还属于精英化教育出来的人才的期待,这也就导致了应届生求职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然而,高等教育早就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这种身份的改变并没有得到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在求职中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求职地位、自身核心竞争力,过于忽视自身不足,导致自身期望值不断提高,盲目追寻一些热门就业方向。此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在增加,希望孩子的工作能够更加体面,更加稳定。然而稳定的工作对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要求更高,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也会更大。当学生无法按照父母的期望获得一份工作的时候,“慢就业”“懒就业”现状就会加剧。
(四)大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强,依赖心理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家庭已经脱贫,找工作已经不是学生、家长的迫切需求。46.4%的家长表示对学生这种“慢就业”的选择无所谓,27.2%的家长表示非常赞同学生“慢就业”的状态,不赞同学生“慢就业”的仅有26.4%。主要是因为家庭不再需要应届生为经济做出贡献,更多的希望是大学生的工作能够体面和稳定等。
加之,现今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长大的,等到要踏入社会的时候没有办法转变被安排的心态,等待父母、亲朋将工作送到面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积极主动性不够。根据调查发现,44.1%的学生就业依赖于父母、亲朋的关系,他们认为,可以成功获得的并且优质的工作只能依赖裙带关系,而不是自身过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这种想法让他们形成“守株待兔”的思想,从而就业积极主动性不强。
三、“慢就业”应对策略
面对应届生“慢就业”现状,作为就业管理者,更应该认清形势,寻找应对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一)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优化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将书本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所以,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方案更应该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基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现阶段,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式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方案仍停留在理论、合同之上,社会侧的人才需求随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学校还困于一方井底,以往年培养方案为基准,并未进行大变革,造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滞后,实践性环节缺失。
在应届生招聘中,企业看重的不仅是综合能力,同样也看所学课程、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学院中。然而,未经过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只能让学生故步自封,与社会脱节。同时,基本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责任担当、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严重缺失。这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现状也加快了“慢就业”的步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早厘清大学生求职方向。通过TD 学院“慢就业”的调查发现,部分“慢就业”并非源于理性,而是在于毕业季来临之际,他们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工作。害怕找到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更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去考证,但是也不知道证考出来有没有用,总觉得有总比没有好”。TD 学院的学生并不是没有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上学期就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然而这种教育仅仅8 周就仓促结束,学生并不能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因此上课也只是为了最终的结课大作业,抱着60 分万岁的思想,并不能了解其重要性。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文化严重缺失,加之课程没有连续性,以至于毕业生并不记得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任何想要成功的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分阶段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为了产生这种效果。然而这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高校应当尽早构建职业发展辅导支持体系,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或者职业生涯体验日活动,让大学生能够更早、更清晰厘清自己的生涯角色转变以及每个阶段自己需要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义务,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从而在毕业季产生一定的投射影响。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正确认识自身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应该是:符合实际、先就业后择业,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择业过程中应该先引导学生第一份工作肯定不会是最终的选择,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磨砺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要一开始就定位过高。深入了解职场的实际需求,调整心态,用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一步一步谋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对大学生而言,获得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是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虽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但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责任观、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进入企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进入工作状态。另一种方式则是专业技能培训,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找到兴趣点或者专业方向之后,可以自学与该专业相关的技能,大学期间需要考取一定的证书,但是宁缺毋滥,所学技能一定是能提高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并且通过培训证书能够让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工作。
(四)更新家庭择业观引导方式,培养可持续发展择业观。据研究显示,学校教育仅为学生教育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毕业生在面对多份offer 选择时,在面对工作无法坚持时,往往第一时间会咨询父母意见。父母出于心疼等因素,往往不舍得孩子受到委屈,因此会通过自己的各方关系让学生轻松得到一份工作。这种依赖心理让学生难以成才,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难以迅速成长。
父母应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只能依靠自己,所有的结果也必须要自己承担。在择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应当听取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的优势,不要仅仅关注职位薪资、公司的规模等,更多地应该关注职业的晋升通道和发展方向,选择一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
总地来说,独立学院毕业生具有其就业路上的独特性,就业指导服务中一定要做好“一生一策”工作,不可以点盖面。通过积极引导、多次沟通,让学生可以缓解就业焦虑,减轻“慢就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