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3-01-04唐国品纪丁愈陈思瑶

四川水利 2022年6期
关键词:污染思政专业

唐国品,纪丁愈,陈思瑶,谢 江

(1.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311231;2.四川省环境评估中心,成都,610015)

0 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3]等系列文件,提出高校课堂教学必须抓好思政建设,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研究已成为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近年来,“部分工矿企业关闭搬迁而遗留的工业场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直接用于开发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或商业等,对人体的健康及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加强潜在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防范污染场地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对于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十分迫切和必要”[4]。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报告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包括“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5]。2018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6]。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增设了«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土壤修复是继大气治理、水体治理后又一大民生工程,进而了解我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状,熟悉场地污染过程、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掌握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能进行污染场地健康风险、生态风险评价。

1 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紧紧围绕如何培养“素质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质量技能人才”,满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抓住中国精神和生态情怀两个着力点,紧扣污染场地调查评价这一核心能力,依托产教联盟平台,引入真实案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实事求是、航天精神、劳动精神等元素“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融入课程体系设计、理实教学、教学资源、云教材、教学评价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程根据八大工作任务,从职业教育特点维度,融合教学主题、专业特征和自身经历浸入思政元素;从思政教学特点维度,由四个层次(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生态情怀和中国精神)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对象、空间和时间维度,由教师、企业、学生、校内和校外联动的方式来保障教学效果,构建“三融合、四层次、五联动”三个维度为契合点的课程思政模式。

1.1 职业教育特点的“三融合”方法路径

1.1.1 教学主题

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将“爱国、敬业、诚信”贯穿整个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为核心任务,依托课程思政建设为纽带,在课程设计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和优化。

1.1.2 专业特征

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和谐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等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工程素质。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就是民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或时事入手,共同探究思政元素,引发同学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自然观的思索。如“生态文明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等方面,通过集体讨论,各抒己见,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

1.1.3 自身经历

结合学院教师山区扶贫、社会服务等典型事例进行分享,引导大学生做坚定的“环保者”,为实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列举为环保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钱易教授,朱利中教授等,为环境保护事业奋斗终身的科学家们;还有那些奋斗在一线的环保英雄们,用生命保护可可西里的索南达杰,滇池卫士张正祥,民间环保大使田桂英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成为地球的守护者,环保小卫士,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2 思政教学特点的“四层次”方法路径

课程围绕“中国精神”“生态情怀”两个着力点开展,由四个层次: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生态情怀和中国精神,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根据八大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每个工作任务确立一个课程思政主题,每个课程思政主题找准课程思政契合点,完成本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表1 «污染场地调查修复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3 对象、空间和时间的“五联动”方法路径

对象是指教师、企业、学生;空间是指校内、校外相结合;时间是指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递进。以教师-企业-学生为对象,依托“环境专业技能认证联盟”平台,校内、校外方式支撑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引进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交流等途径,拓宽校内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在开展校内实训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学生通过生产实训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获得明显提升及行业认可,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五联动”结构导向如图1所示。

图1 “五联动”结构导向

2 教学实施

组建课程教师团队,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建立思政资源库,根据知识点选用合适思政案例。坚持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以«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第三章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中“现场踏勘”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权威数据、工程案例等的分享,使学生们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认知水平也明显得到提高。

2.1 课前

在上课前,通过云班课上传学习资料«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厂区现场踏勘报告»,布置学习任务“我们去现场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现场踏勘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初步了解污染场地特征,确定范围;是否有异常迹象,踏勘的重点内容是哪些;周边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的利用类型,有无敏感目标;踏勘方法。

考虑到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欠缺,为了充分利用线上幕课、微课资源,按寝室分成学习小组,寝室长负责预习的落实。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带着问题或任务去学习,目的明确,效果更好;有的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整理学习内容,分小组做好课堂展示的准备。

2.2 课中

在课堂上,根据自主学习的反馈,小组分享汇报,教师做好教学内容的调整。其中“范围的确定和踏勘的重点内容”,同学们存在争议,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课程开始通过提问“同学们喜欢出野外吗?”,再播放了一段系上教师出野外时途中的艰险视频,列举2021年11月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在科考中不幸遇难的新闻报道。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拼搏进取,才铸就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哪些品质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同学们意识到在工作中应当具有不畏艰难险阻,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情怀和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角色转换、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课后

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相应章节的课后练习,若有疑问及时反馈交流。通过知识点的学习,让同学们结合案例«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厂区现场踏勘报告»,学以致用,重新梳理现场踏勘内容。并给出«某村饮用水源保护区»«某厂煤制气煤焦油污染场地»案例资料,让同学们自己分析现场踏勘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点评,共同探讨。

给学生推送相关的文献,让他们撰写读书报告,开拓眼界,提高写作水平,并分享优秀作品。

2.4 课程考核

构建知识、技能、素养、思政并重的“两主体+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学校企业共建共管,共同制定考核机制,为企业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形式多样化,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见图2。

图2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3 教学成效

3.1 学生的思政意识逐渐增强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对“中国精神”“生态情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时事问题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环保事业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表示担忧,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体现了他们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通过分享环保专家、环保英雄们的事迹,许多学生深受感动,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也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们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对专业的认识更加深入,认可度和认知水平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综合结果为优秀,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3.2 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明显提升

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的稳步提升,最能说明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大三学生是校内外混合式教学,同专业学生分批次上课,其不同学年学生成绩的对比如下:2020-2021-2学年,学生综合成绩在90-100、80-89、70-79、60-69、60以下的比例 分 别为2.43%、15.17%、41.57%、38.35%、2.48%;2021-2022-1学年,学生综合成绩在90-100、80-89、70-79、60-69、60以下的比例分别为4.91%、35.54%、43.31%、16.24%、0%[7-8]。随着思政元素的融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程综合考核成绩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知识中的思政内涵,是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3.3 其他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的成长度、荣誉感、责任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教师团队思政教学理论水平明显提高。近三年,在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得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获得全国行业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4位教师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从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案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其他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了样板,积累了素材,并在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进行了推广学习。根据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在动手操作、敬业守信、适应工作环境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教育成效。

4 结语

从«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课程教学实践出发,梳理、挖掘思政元素,收集思政案例,建立思政资源库。将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相融合,通过构建“三融合、四层次、五联动”三个维度为契合点的课程思政模式以及知识、技能、素养、思政并重的“两主体+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又一方向和热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持续不断地完善资源库,寻找更多契合点,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素质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质量技能人才”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污染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