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课程思政教学接受度的调查研究
2023-01-04杨欣
杨 欣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推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文科建设主张“打破传统文科思维, 以继承与创新、协同与共享、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及深度融合[1]。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对当前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依托于专业课和通识课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应结合学科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3]。“课程思政”已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者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是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是落实新文科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经之路。
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受众覆盖面广、教学时间长、影响力大,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新文科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学科融合创新的结果,而“立德树人”是两者联系的纽带。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作为人文学科,都包含了人生哲学、文化和价值观等内容,相似的学科内容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研究甚多,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方面的宏观指导,如陈道武[4]探讨了“立德树人”价值取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高德毅[5]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赵继伟[6]探究了课程思政的含义、理念和存在的问题;又有方法层面的微观介入,如魏懿[7]结合具体的大学英语课堂实例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肖建平[8]以读写教程为例,对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式和思政资源库的搭建方法进行了探讨,杨丽莉[9]对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隐性思政的渗透提出了具体建议。
伴随如火如荼的理论研究,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方面也不断地改革创新。在学校实践层面,黄佰宏[10]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思政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姜智彬[11]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从人文素养、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等维度探讨了外语人才的培养战略;郑爱香[12]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从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和团队建设三个维度,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外语教师提升能力的路径。在教学实践层面,部分研究针对某一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探讨[13-14];有学者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探讨了专门用途英语融入育人素材和跨学科知识的策略[15-16];有学者集中探讨了增强教师思政意识和提升思政素养的实践路径[12,17];还有学者探索了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18-20]。
综上,目前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颇丰,既有理论方面的宏观指导,又有方法层面的微观介入;既有多重维度的综合研究,又有集中分析的深入探讨,这为本研究的系统梳理和纵深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理论研究大多从学校战略层面出发,重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原则,虽然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却难以从教学层面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少数关于实践策略的研究多呈现碎片化趋势,相关研究建议不够系统,难以发展为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对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的融合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课程思政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接受度如何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对接《新文科建设宣言》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要求,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依托,以张敬源、王娜[2]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为框架,从易于实践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补充细化,并调查该模式在学习者中的接受度。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先补充细化张敬源、王娜[2]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并在实验班内实施教学,然后以问卷法为研究手段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接受度,旨在探究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以期为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
本研究借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2],顺应新文科“继承与创新”的时代要求,融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从易于实践的角度并结合所在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对其内容进行补充细化,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顶层设计、素材挖掘,细化过程,创新评价。顶层设计阶段在传承传统教学目标和遵循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引领,重塑大学英语课程大纲和各单元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主要设定为根据各单元内容传授单词、短语、语法、句型表达等英语基础知识;能力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情感目标主要依托课程内容设定为铭记历史、敬仰英雄,积极乐观、乐于奉献,尊老爱幼、孝老爱亲,保护自然、敬畏生命;价值目标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教师要不断探索并设计系统性、整体化、融合性的宏观教育目标,以实现兼顾“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情感培养、价值引领”等多维育人目标的互动协同。
素材挖掘阶段以“融合创新”为导向重构课程知识体系,以课程教材为载体,发现挖掘育人素材,拓展延伸思政元素,整合引申跨学科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提炼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和价值范式,寻找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引领,做到“润物无声,隐性思政”。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21]为例,教师可对教学的具体内容重新梳理,将教程主要的思政教学元素总结为四种:社会公德层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科学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职业道德层面,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锤炼职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家庭美德层面,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个人品德层面,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等。通过融合课程知识和思政素材,创新教学内容,推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应用、人文素养、德育素养”等多维能力的深度培养和融合发展。
细化过程阶段以“三个课堂”为路径,以多维育人目标为靶向,以多元育人素材为载体,细化教学过程,注重第一课堂的隐性思政渗透、第二课堂的校园思政育人活动和第三课堂的校外社会调研等系列思政活动,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思路如下: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载体,将隐性思政元素适时地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第一课堂的思政教学活动,如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前演讲、小组汇报、主题辩论等,在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英语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实现价值观引领。其次,教师要注重开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加强文化育人作用,如组织思政主题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时政热点为主题的辩论赛,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阅读大赛和翻译比赛等,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及校园文化,发挥国家、社会和校园文化的三重育人功能。最后,教师还要延伸大学英语第三课堂的空间,提升第三课堂的思政育人作用,如布置跟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并用英文撰写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以区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并用英文撰写感想,拍摄以推介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英文视频等,使学生在巩固基础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创新,最终实现三个课堂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以“三个课堂”为路径的联动育人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多维能力的全过程化培养。
创新评价阶段以课程思政为标准,检验顶层设计是否能满足多维育人目标,素材挖掘是否能推动学生多维能力的发展,细化过程是否能落实多维能力的全过程培养[2]。这就要求创新评价要注重形式,要突破以往为考核而考核的单一的评价维度,在评价过程中要增加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态度、认知和价值观等考核内容,在创新评价教学环节中要持续渗透思政育人元素。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测试任务,如设置抗疫类英文报道的新闻听力测试、用英语讲授中国故事的口语测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阅读理解任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写作测试、以毛泽东(或中国其他英雄人物)传记为素材的翻译测试等评价任务,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掌握相关主题的英语词汇和写作知识,促进学生提升自己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欲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辨证地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验证学习者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的接受程度。笔者所在学校3个非英语专业班级共171名大二学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实验前后历经16个学习周。实验结束后笔者通过问卷,首先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和态度,然后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和该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满意度,即学生是否能够认可和接受上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最后分析该模式的教学效果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
根据丁旭[22]的问卷设计理念,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三大部分、六个维度,共计20个问题,见表1,主要涵盖三部分内容: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和态度;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接受度情况;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态度和看法。问卷中每个问题根据认可程度高低设置五个选项,记分借鉴李克特五级计分制(Likert Scale),认可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赋1~5分。
表1 问卷调查的问题设置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课程思政理念、内涵和主要教学环节,在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理念并经历各教学环节之后,展开问卷调查。问题1~3主要调查学生是否了解并接受课程思政理念;问题4~6考察学生是否认可、适应并接受教师在“立德树人”引领下设计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问题7~9考察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以“融合创新”为导向培养“语言技能、语言应用、人文素养、德育素养”等多维能力的接受度;问题10~12调查学生对以“三个课堂”为路径开展的课内语言学习、校园思政育人和校外社会实践等系列教学活动的满意度;问题13~15考察学生能否接受新型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对促进其综合能力存在反拨作用;问题16~20主要考察学生对新型模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和接受度。
三、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的接受度
(一)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总体接受度
在171份有效问卷中,大部分学习者(98.13%)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表示非常认可或比较认可,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的总体认可程度处于较高水平(M=4.62),接受度、有用性和适用性的值分别为4.37、4.85和4.63。
学生对有用性的认可最高(M=4.85),说明学生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非常认可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强化价值引领、渗透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对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的思政教学活动的接受度较高,能够接受教师进行的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适用性(M=4.63)在分项的认可度中处于较高水平,这是因为教师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开展合理、丰富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在丰富英语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的信心。接受度值(M=4.37)稍低于有用性和适用性,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应该在思政课堂中进行,故对思政教育能否有效融入整个大学英语课程、该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现多维目标持观望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学目标和遵循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自然流畅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在传授基础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推动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的有效循环。
(二)对闭环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接受度
表2列举了笔者所在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环节的接受度情况。各个范畴得分按照三等级制分类,其中,平均分1.0~2.4定义为接受度较低;平均得分2.5~3.4定义为接受度中等;平均值3.5~5.0定义为接受度较高。四个教学环节的总体接受度均值为3.9647,且每个环节的平均分在3.5454~4.6153之间,即平均值在3.5~5.0区间内,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各环节教学活动的接受度较高。
表2 学生对闭环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接受度
表2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顶层设计”的接受度均值为4.6153,且学生对该项接受度的分值也比较集中(σ=1.6363),该项在四个调查项目中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及其蕴含的丰富育人内涵,有意识地将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设计中。以课文Nature:ToWorshiporConquer为例。课前,教师会将英文视频ProtectingtheEarth上传至网络平台;根据主题布置辩题“Are you in favor of sentimental environmentalism or intelligible environmentalism?”学生在课前任务的驱动下广泛学习并积累相关主题的词汇、短语和表达,组队寻找辩题的分论点和驳论点,自学议论文的结构和布局;同时,学生在准备辩论时会受课前视频的价值观引领,对保护自然这个主题有更深的思考。课中,基于预习材料,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思政话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并补充习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出课文主题;然后,针对课前辩题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双方论点,引出课文,再进行课文讲授,包括学生讨论课文体裁、结构、段落大意以及提出反驳论点的技巧,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难点词汇和语法点,师生共同总结提出反驳论点的句型表达,总结反驳论点的提出方式、反驳技巧和作用;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结构和论题的总结。课后,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在网络平台发布阅读测验,比如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英文版为素材,训练学生的寻读和略读技巧。反馈改进阶段,在反馈阅读任务和总结重点词汇的同时,教师可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及课前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实现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技能、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贯通、一体发展,达到“育才”和“育人”的有效统一、协同发展。学生在系统、自然的教学环节中不仅提升了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还得到了正向情感的滋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浸润,在学习进步和涵养提升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动力,故接受度较高。
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导向下“素材挖掘”的接受度较高(M=3.9767),接受度分值相对比较集中(σ=1.2147),说明学生对教学素材和思政资源认可度较高。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主导,紧跟社会新闻和时事热点充分挖掘思政素材,注重思政素材的时效性。如课文BeatYourFear的课前任务教师可用英文材料《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抗疫的“隐形战士”》为导入素材,使学生切身感受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在困难面前只有不害怕、不退缩、勇敢面对,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再如,课文CliffYoung,anUnlikelyHero的导入视频可选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选手的夺冠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时事的同时,也感受中国健儿不断突破自我、为国拼搏的激动瞬间,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每个单元的思政点,根据思政元素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结合每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目标梳理为四个层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时文分享与评论、课文剧本改编、视频拍摄、读后续写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局面,实现教师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由研究结果可知,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增强学习兴趣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生对“细化过程”的接受度较高(M=3.7213),其原因是教师以“三个课堂”为路径,以多维育人目标为靶向,充分发挥了三个课堂的不同作用。在主渠道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细化了语言学习任务和思政教学内容,补充了官方媒体平台上的思政资源。如在社会公德层面补充的材料有央视抗疫公益宣传片《战疫》、抗疫主题的配音任务“We Are All Fighters”、奥黛丽·赫本的公益视频、2022年冬奥会夺冠视频等,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在职业道德层面补充的思政素材有英语文章CraftsmanoftheNation、TED演讲WhatMakesUsFeelGoodaboutOurWork、双语视频HowtoFindFulfillingWork等,能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终身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克服困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家庭美德层面补充的素材有双语视频孟郊的《游子吟》、朱自清的《背影》,双语视频FilialPietystillValuedinContemporaryChina、TED演讲《和痴呆症母亲的摄影之旅》、剧集GrowingPains、小说片段TwoKinds、电影《喜福会》等,能激发学生思考孝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孝慈友爱、尊老敬老、至贤至孝的美好品德。个人品德层面补充的思政素材有双语文章《生逢其时、肩负重任——习近平寄语青年》、GoodMistakes、双语视频《耶鲁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TED演讲《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毅力》、AGlimpseofLifeontheRoad、HowAirbnbDesignsforTrust等,能引导学生塑造诚信友善、坚忍不拔的独立人格,培养不畏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品格,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另外,教师还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校园英语活动,如组织“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英语朗读比赛、“We Are All Fighters”配音比赛、以奥林匹克精神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Economic Development or Environment Protecting”辩论赛、跨文化交际案例大赛等,强化文化育人和校园思政育人的作用。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如要求机械专业的学生前往苏滁产业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用英文撰写调研报告和职业规划;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布置琅琊山的游记撰写任务,并要求学生拍摄Vlog用英语推介地域特色文化;开展藕塘革命纪念馆的游学活动,让学生用英文撰写游记等,促使学生在校外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提升第三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通过三个课堂系列教学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构建了课堂、校内和校外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环境,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落实。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既感受到了挑战,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政教育。
学生对“创新评价”的接受度较高(M=3.5454),其原因是教师以课程思政为标准,对以往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调整。在评价内容方面,摒弃了过去以成绩为导向的单一的评价内容,尝试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纳入考核内容,如在平时课前演讲的评价标准中,加入价值内容的考查以考核学生演讲内容所映射的价值观是否正面、积极。评价内容实现了多元化,在评价维度方面,突破了以往对语言能力单一的评价维度,增加了对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态度等维度的考核,在考核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认知、创新、思辨能力等目标达成度的基础上,还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品行、诚信等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思政素质、道德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在评价主体方面,借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及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检验“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为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通过创新评价体系,借助多元评价内容、多重评价维度和多元评价主体,能够全过程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能帮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促进其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道德素养和思政素质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有效实现了创新评价对顶层设计、素材挖掘和细化过程的反拨作用。
(三)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接受度
本部分为调查问卷第三部分的研究结果,旨在考察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的主观认知和态度,见表3。由表3可知,受试学生中97.6%完全认可或基本认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只有1.2%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用处不大或毫无用处(不太认可或不认可)。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方面,89.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很有帮助或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有4.7%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或毫无用处。在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方面,92.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自己的推理、判断、决策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很大或较大,5.3%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或毫无用处。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方面,94.7%的学生完全认可或基本认可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挖掘自我教育的潜能,只有3.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或毫无用处。综上所述,受试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效果接受度较高,普遍持赞同态度。
表3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不同能力提升的接受度 %
四、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为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依托,补充并完善了集“顶层设计、素材挖掘、细化过程和创新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思政闭环教学模式,并采用问卷法考察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模式各环节和教学效果的接受度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总体接受度较高(M=4.62),对四个环节的整体接受程度也较高(M=3.9647)。学生对上述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较高,尤其在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挖掘自我教育潜能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如何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提升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效果、如何以“融合创新” 为导向实现学生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助力“新文科、大思政”建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