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认知特征的色彩设计原则探究

2023-01-04曹涵颖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色彩儿童设计

曹涵颖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重庆 400065 )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中,合理的设计形式与色彩应用已成为人们日趋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设计领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关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一些先锋设计试图从哲学、科学、教育等多个层面思考如何服务儿童成长,他们站在神经认知科学的前沿,围绕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特点做可用性设计,或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儿童的相关设计中,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娱乐儿童。例如,今天的儿童手表基本上具备通话、定位、社交等功能,产品迭代更新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应用场景;亲子乐园在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也尽量以儿童的视角打造趣味世界,让儿童身临其境尽情探索。在空间、产品、服装和平面等视觉设计领域,设计师们都竭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丰富的童年世界。

虽然都是为了儿童而设计,但是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却面临同样的问题,设计师们更多地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训练去做努力,满足了儿童部分需求的同时忽视了儿童成长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儿童的认知发展。不同的设计领域都涉及色彩搭配,在众多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中,设计中的色彩是否符合儿童的色彩认知特点显得尤为最要。

一、儿童相关的色彩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儿童及其家长、教育界人士、设计界人士的调查访问发现:当前与儿童相关的设计市场较大,各类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处于表层;儿童色彩认知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设计师们虽也有意识地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但在色彩应用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师缺乏对儿童色彩认知规律的了解,在设计产品时根据主观理解以成人审美作为主要参考来使用色彩,或只考虑色彩的艺术性,未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忽略色彩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二)设计师忽视儿童视觉机能和认知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不考虑年龄、性别等认知影响因素而自由选择色彩,一些设计中的色彩对儿童成长表现出并不友好的情况,对儿童视力或色彩感知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设计师大量选用强刺激色彩和不科学的色彩组合以达到吸引儿童注意的目的,缺乏从儿童的视觉感知和色彩认知角度出发进行的设计,造成一些色彩设计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探讨儿童的色彩认知规律,阐述设计中应考虑的儿童色彩认知因素,以期与儿童相关的色彩设计更合理、更有效。

二、儿童认知相关的理论研究

国内外学界越来越注重视觉心理学与视觉设计的结合,其中色彩对人生理及心理的影响被设计界广泛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分析色彩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在将心理认知与视觉设计相结合的研究中,主要理论有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美国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库尔特·考夫卡的视知觉理论。

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最权威的理论,该理论主要讨论个体自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以及面对问题时的智能反应。他认为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会随着生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对事物的认知也会随之有别。该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认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1]。

鲁道夫·阿恩海姆和库尔特·考夫卡的视知觉理论指出人对所见之物的反应有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部分。前者是人眼受到物体刺激时接收的可见信息,后者则是将可见信息传导至大脑接收和辨识,并进一步产生计划、决策、行动的能动性能力。由于视知觉在人体器官中具有先知性和及时传递性,其原理被应用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国内学者胡潇译[2]基于视觉心理效应的学前儿童室内色彩设计研究了室内色彩设计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移情效用、积极心理效用和完形心理效用。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的研究人员斯托顿(Stoughton)和贝维尔(Bevil)把神经系统和色彩联系起来,贝维尔研究大脑如何处理色彩以及影响人对色彩的感觉,证明色彩与人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认为人类的认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理感知和心理认知。感知是人通过身体机能去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例如,我们之所以看到叶子是绿色的,是由于光照到叶子上反射进人的眼球,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将它处理为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给出具体的色彩反馈。而色彩认知则是在接收色彩信息后,人脑结合过往的视觉经验,对视觉感知到的色彩信息进行理解、处理和反应等心理活动,这是视觉元素由眼到脑转化为色彩认知的全过程。色彩认知的速度非常快,整个过程耗时少,但儿童色彩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儿童对色彩的认知除受不同阶段生理发育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成长环境、经历、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三、儿童的色彩认知特征

儿童主要通过视觉来认知世界,色彩作为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并不是人生来就能直接感知到的,这是由于人的视觉发育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儿童因其视觉发育程度不同,对色彩的接受程度不同。

(一)视觉机能逐渐发育

婴儿在出生前没有受到视觉刺激,刚出生的新生儿视线模糊,眼里只有黑白,对色彩的感知能力非常弱。从出生后第2个月开始,视力范围和可辨色彩数量逐渐扩大,对艳丽的色彩比较敏感,强刺激的色彩容易伤害婴幼儿的视觉神经。从第3个月开始,婴儿开始识别颜色,但难以区分色调,到第5个月基本能正确区分不同色彩。1岁的幼儿视力约为0.2-0.3,对色彩的敏感度仍然低于成年人。到2岁时,儿童的视力可达到0.6,这时对色彩的感知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适宜的色彩有利于这一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3岁的儿童对色彩的辨认有很大的进步,能分辨颜色,总体上偏爱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5~6岁的儿童视力可达1.0甚至更好,视力发育趋于成熟,能够分辨颜色的纯度和明度,并感受到色彩带来的情绪,虽然眼部发育逐渐完成,但对外界的刺激仍然敏感。12岁以后,儿童的视觉发育逐渐成熟,对色彩的感知趋于稳定,能对色彩有独立的个性化认知。

图1 婴幼儿视力发育示意图

从模糊到清晰,从黑白到彩色。可见儿童对色彩的感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色彩的感知能力随视觉发育的成熟而日渐成熟。

(二)根据联想建立色彩认知

伴随视觉机能的发育,儿童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儿童感知到客观的色彩现象后,会不断积累视觉经验,当再次感知到色彩时会根据个体的视觉经验来解释、处理视觉所提供的色彩信息,加之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知觉系统相互关联发展,通过判断、联想、记忆建立与色彩相关的心理效应,最后得出色彩认知结果。例如,太阳光是金黄色的,幼儿在接收信息时习惯把色彩与事物或环境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认为金黄色会是温暖、热烈的。通过对6~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不同色彩给儿童带来的情感效应,见表1。

不同色彩给儿童带来不同的情感效应,很大程度源于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当色彩信息通过眼睛传递到大脑,知觉接收信息后,结合过往经验中与色彩相关的情感反映,从而产生对应的心理效应。

表1 不同色彩给儿童带来的情感效应

(三)阶段性的色彩认知需求

色彩认知的形成受过往经验的影响,成长环境、性别以及年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色彩认知的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身心发育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色彩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色彩产生的情感效应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色彩产生的情感效应

婴幼儿相对成人来说比较缺乏安全感,对色彩的需求主要在于安抚和陪伴,加之视觉发育期不宜受到鲜艳色彩的刺激,因此明度偏高的暖色系更有益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3~6岁的儿童随着视觉系统的发育,逐渐能分辨出不同的色彩,并对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这一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对色彩的偏好逐渐从浅色向鲜艳色过渡,但对色彩没有明确的喜恶,适宜的纯色组合有益于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在吸引儿童注意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儿童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视觉疲劳,甚至影响视力。

7~12岁的儿童逻辑思维和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对色彩逐渐有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受客观事物和主观情绪的影响,长时间处于对比强烈的色彩环境容易使儿童产生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处于黑白色系或纯度和明度较低的环境会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影响身心健康。弱对比的色彩组合和少量明艳色彩搭配可以减轻视觉压力,并能有效提高儿童的专注度。

12岁以后的儿童身心逐渐成熟,会根据新的视觉经验选择色彩。这一阶段的儿童自主意识强,能够独立思考,对色彩的偏好多注重自己与色彩产生的情感共鸣,对个性化和协调统一的色彩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

除了儿童的色彩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折射。例如,喜欢明亮色彩的儿童几乎具有充满活力的外向型性格,他们想象力丰富,对成长充满期待,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其愉悦、热情;偏爱明度较高的浅色系儿童,性情随和,情感丰富,性格较为乐观,比较善于与人相处。虽然对色彩的好恶不能完全反映儿童的性格、情绪,但可以通过分析儿童对色彩的情绪效应,有效应用色彩的辅助功能,可以通过视觉设计观察儿童对色彩的偏好了解儿童的心理,也可以通过色彩设计对不同性格的儿童进行情绪疏导,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色彩设计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基于儿童色彩认知特点的色彩设计原则

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进行色彩设计,就是从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色彩对儿童的影响,分析儿童的身心发育与色彩的情感效应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儿童色彩认知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用心理学、色彩学、设计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解释色彩配合引发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反映,总结其状态、规律和方法并应用于设计,将“设计服务儿童”提升到新的层次。合理的色彩设计能刺激儿童的视力发育,调节和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有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视觉设计应在功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儿童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求,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让儿童身心和谐的目的。因此,色彩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针对儿童使用的色彩,首先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儿童色彩认知的生理机制,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可能导致婴幼儿的视觉疲劳,并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视神经损伤,同时,不合理的用色还有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结合不同阶段的儿童视觉感知和色彩认知做相关色彩设计时,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性原则不仅能确保儿童生理健康发育,更重要的是能让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

(二)适龄性原则

通过对不同阶段儿童色彩认知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成长阶段儿童的视觉系统发育程度和对色彩的感知能力都不尽相同,即不同阶段的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在服务儿童的设计中要认真考量适龄儿童的色彩认知特征,在有效发挥色彩功能的同时,也有助于设计更加符合相应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

(三)差异性原则

即使处于同一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个体差异,不同性格的儿童对色彩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性格软弱、胆小自卑的儿童,适当的暖色系可以起到鼓励和增强信心的作用;对于性格急躁的儿童,适当的冷色系可以帮助其冷静。另外,当儿童逐渐有了性别意识,男孩和女孩的色彩偏好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差异都需要在设计时认真考量,以使色彩的功能发挥到最佳。

(四)教育性原则

儿童在成长阶段对外界充满好奇,如何有效引导儿童获取正确的知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设计中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进行与儿童相关的空间、产品、服装及平面设计时,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需认真考虑儿童的色彩认知特征,寓教于乐,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色彩设计中的教育性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品行的形成。

(五)审美性原则

幼儿时期是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的认知条件会导致儿童拥有不同的鉴赏能力,因此,设计是否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的艺术表现力离不开色彩的搭配、对比、调和,在变化中不断寻找新的色彩体验,通过色彩设计增强针对儿童设计的魅力和感染力,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帮助儿童养成审美意识,同时带给他们欢快、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希望与活力的感受。

(六)趣味性原则

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儿童对色彩的偏好,对不同成长阶段和成长环境的儿童进行色彩认知分析,关注设计中色彩与儿童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提高设计的趣味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对于儿童性格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五、基于儿童认知的色彩设计策略

在视觉元素中色彩具有直观、易于识别等特点,因此,在设计中常常将色彩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色彩在与儿童相关的视觉设计中是一种具有情感的语言,以便儿童能够在色彩的辅助下产生复杂且有益的情感效应。色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色相、纯度和明度。奥斯特和沙勒等人采用“偏爱法”实证研究发现色彩的色调是幼儿辨别色彩最主要的因素,而不是明度。波恩斯坦等人发现在同一颜色的波段内,婴儿像成人一样更偏爱波段中心的颜色,即纯色,而不是波段两边临界的颜色[3]。可见儿童相关的配色、色相之间的组合既是视觉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又是向儿童传递情感的主要视觉语言之一。基于儿童认知的色彩设计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多元与统一

丰富的配色能吸引儿童的注意,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但明确的色调比繁杂的色彩组合更能给儿童安全的心理暗示。当配色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刺激儿童的神经,使儿童变得兴奋,因此与儿童相关的视觉设计,主要配色应尽量控制在4种以内,以利于儿童视觉的生长发育。例如,暖色系中的橙色可以诱发食欲,可以在儿童的餐具或就餐环境中以橙色为主色调,配以少量黄、白作为点缀以帮助儿童主动、自觉用餐。

(二)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对比是指色彩与色彩之间在色相、明度、纯度、面积等方面存在差异,差异越大对比越强烈,反之越缓和。强对比,如色相上的红配绿、黄配蓝,虽然醒目,但长时间处于这种强刺激的色彩环境中,儿童会感到有压力、恐惧。在具体的视觉设计中,对比关系强烈的色彩应运用于小面积,大面积的色彩组合需要削弱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这种为了色彩对比趋于缓和的调整叫色彩调和,色彩调和一般指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地组织在一起,使几种色彩并置时能营造和谐的视觉效果[4]。

(三)善用联觉

联觉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刺激同时引起了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它将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混合在一起。例如,当我们看到黄绿色,可能会联想到柠檬、青苹果进而感到酸味;看到马卡龙色系,可能会联想到糕点、糖果进而感到甜味;看到纯度和明度较低的色彩,可能会感到苦涩、灰暗;看到红色,可能会联想到辣椒、火锅进而感到辣味。这都是从色彩刺激进而引起的味觉联想,这种“视—味觉联想”可应用在食品相关的设计中,增强儿童的感官认识。此外,还有“视—听觉联想”“视—嗅觉联想”视—触觉联想”等,这些联觉一方面拓宽了设计师在色彩应用上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能促进儿童记忆、想象、联想的色彩也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让儿童更有活力。

六、结语

在色彩设计过程中需考量的因素众多,其中儿童的身心发育与色彩的关系是重要因素。然而针对儿童的视觉设计多以成人的审美为主要参考,忽略儿童的认知特征和需求。儿童的色彩认知很大程度上随着成长阶段中视觉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儿童视知觉发展规律,从儿童的色彩认知特点、儿童不同阶段的色彩感知特点以及儿童对色彩的需求出发,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思考如何在视觉设计中将色彩的功能发挥到最佳。在探讨基于儿童色彩认知特点的色彩使用原则时,并不是照搬其他色彩设计原则桎梏设计思维,而是提供可供参考的色彩表现策略,以安全性作为基础,审美性作为特质,教育性作为目的,趣味性作为本质,实现色彩设计的人文关怀。

本文整理的前期调研结果尽可能客观,但由于调研样本多集中于西南地区,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在之后的研究中,可拓宽调研的范围。本文提出的原则对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新的原则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根据应用反馈持续优化调整。基于儿童色彩认知的视觉设计是不断发展还是延续从前的模式,有赖于每一个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人思考与行动。

猜你喜欢

色彩儿童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神奇的色彩(上)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