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院、科两级信息化检查模式”的三级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

2023-01-04廖绍兰王厚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质量检查科室监管

廖绍兰,王厚明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重庆 402560

院科两级监管是医院管理的重难点,也缺乏可套用的标准模板。一方面,医院整体监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以做到事无巨细的全面监管;另一方面,一线科室承担着管理和医疗的重任,无力开展监管工作,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针对医院服务质量控制,诸多研究者提出了很多看法,如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医院信息流快速获取与处理,或在医院管理中引入更多先进理念、先进模式等。但由于各医院业务各异,导致难以直接套用其他医院的管理方法。2018年,为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效能,改善医疗服务水平,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开始着手构建基于“院、科两级信息化检查模式”的三级质量监管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背景依据

2020年底,国家卫健委颁布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第三部分现场检查第二章第二十二条,要求建立本院各科室医疗质量内部现场检查和公示制度,重庆市公布的《重庆市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科室自查的有174点,要求主管科室进行监管的有146点;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医院开展依法执业自查。

医疗质量检查是医院质量管理的经常性工作。医院内部的质量检查通常会使用检查表,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依据参考以及是否达标的记录。传统的医院质量检查方式,需要打印或复印大量的纸质检查表,检查后,又需要手工录入计算检查结果,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成本。众多的检查监管任务,会让管理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过程监管、环节质控中发现的真正需要分析与改善的工作都无法进行。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自2018年开始,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在医院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行为过程监管模式。以“院、科两级检查模式”为基础,构建了“自查-监管-验证”三级质量监管体系,有效解决了医疗质量管理的难点和痛点。同时,将监管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促进了各项医疗核心制度的有效执行,且整个质量监管模式全部依靠信息化系统实现,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 具体实施

2.1 构建并完善了三级质量监管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过程监控管理,本院建立并完善了三级(质管-职能-科室)质量监管体系,并明确了三级体系职责。质控办作为质量检查的验证及稽查部门,负责对全院质量查检的真实性(有无定点、定时、定人)进行监管;职能部门执行本职能范围的院级质量监管,同时对质量查检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科室执行本科室质量自查项目,同时针对院级质量监管反馈问题及科室自查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2.2 对照制度规范及流程要求,梳理并制定院、科两级质量检查标准

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依法执业自查要求、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理清院级各项质量查检内容及质量标准,由质控办统筹进行责任科室划分,避免出现交叉重复的质量检查内容,以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针对科室自查,制定每日/每周查检清单,起到提醒作用,保证每日重点工作(如危急值处理、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完成的及时性及正确性,真正体现了质量的环节控制、过程监管。

2.3 引进开发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借助信息化手段,引进智能化检查系统,设计涵盖医院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的三级质量监管模式,赋予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的功能权限;通过PC端和移动端结合,构建多种检查方式,将质量检查移动化,设置检查方式与检查标准,分配检查科室和被检查科室,按照月度、季度等,同时进行多维度报表的查询和佐证图片的上传,为现场检查提供佐证材料,并形成规范化的统计图表,最终形成质量报表分析,供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定期开会检讨。

2.4 分步实施,全员参与

在建成检查体系、理清检查标准后,各职能科室针对本专业范围的院科两级检查内容,制定检查计划,明确检查频次及检查方式,同时利用信息化的检查系统,将院级检查权限授权给相应的职能管理者,科级自查权限授权给科室的质量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并逐步授权,达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目的。

3 效果分析

3.1 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的质量检查系统可通过手机端使用,所有质量查检标准早已录入院科两级质量监管人员手机,质量查检者可随时到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监控,检查时除可进行文字记录外,还可通过手机照相记录现场图片,留下真实可靠的影像记录,结果提交后可立即反馈至受检科室,受检科室立即收到,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此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检查方式,省去了传统质量检查前打印纸质表格,现场检查时靠手工记录,完成检查后再次电脑登记录入,再将问题汇总后反馈至科室的重复繁琐的操作,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每月的检查数量由之前的每月几百份数,增加至现在的每月3 000余份,涉及面覆盖医疗、护理、院感、后勤等21个职能科室。本院目前已形成了常态化的“院、科两级检查模式”,月平均完成各项制度检查424项,月查检份数达4 294份,月平均反馈并整改问题896条,较之前传统的检查模式效率大为提高。见表1。见图1、图2。

图1 传统的纸质查检流程

图2 信息化的查检流程

表1 传统检查与信息化检查的对比

3.2 核心制度等各项制度执行合格率显著提升

通过持续的“检查-分析-反馈-整改”,各项医疗核心制度执行合格率显著上升。其中:危急值报告制度、会诊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合格率分别达98.9%、99.10%、98.4%。

3.3 各项质量指标呈现正向变化

包括住院患者总病死率、手术患者总病死率、重点疾病/重点手术质控指标、非计划再入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等各项质量指标持续呈现正向变化趋势。近3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40.92、40.66、37.59;全院平均住院日由2020年的8.06 d下降至7.73 d;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下降至0.3%;非计划再次手术比例由0.19%下降至0.14%。

3.4 受到了各科室主任的欢迎

在以往,临床医技科室所承担的医疗、科研、教学等任务较为繁重,在科室监督管理方面力有未逮,效果不佳,各科室主任也难以抽出时间潜心研究科室管理。此次由院级推动的管控制度为各科室基础管理指明了方向,各科室主任以此为契机重新梳理科室管理流程,明确了科室管理重点,发现以往科室管理的盲区,有效减少了科室日常事务对精力的牵制,提升了科室管理效果,进而受到了各科室主任的欢迎。

3.5 促进医务人员意识提升

科室制度是院级制度的补充,对医务人员日常活动做出了规范,改变了以往院级制度落实难、监督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依法、依章行医的意识,促使医务人员主动学习制度、掌握制度、践行制度,也增强了医务人员对科室的归属感、凝聚力,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4 讨论

4.1 信息技术促进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基于“院、科两级信息化检查模式”的三级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有效提升了医院质量内部检查的效率,标准化的查检细则,保证了质量检查者标准的一致性与同质化;也方便质量管理者随时进行现场行为查看,对于过程行为的质量管控更加高效便捷;实时反馈问题能让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改进,避免了事后监管的滞后性;且借助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表,有效缩短了各部门的数据加工统计时间,同时便于各部门分析质量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及原因,为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对全院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完成了从检查结果分析向环节质量实时监控的转变,从经验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的转变。在降低人力、时间、管理等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质控工作效率,实现了全院质控工作的动态化过程监管,促进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4.2 信息化检查与电子病历等相关信息平台自动质控优势互补

信息化检查着眼于过程行为的监管,此种监管方式亦为人为检查,难免有疏漏,需与基于电子病历等信息平台的自动质控互为补充,此两种模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规避各自的问题,在提高效率,减少差错的基础上保证优质的内涵质量。

同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三级监管的作用,还有待系统功能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质控办将积极开展调查与需求探索,优化院级、科级监管验证功能,实现可视化的管理界面功能,不断满足质控工作持续优化的需求,实现医疗质量的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管理。

综上所述,基于“院、科两级信息化检查模式”的三级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有力提升了医院管理的效能,促进了医院服务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持续提升,有必要继续推进该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医院运行效率。

猜你喜欢

质量检查科室监管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审计署赴江西省审计厅质量检查座谈会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中注协举办2016年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人员培训班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