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创新方法与实践
——以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实践为例

2023-01-04沈磊张玮仇晨思

世界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规划师文化名城嘉兴

沈磊,张玮*,仇晨思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民族自信的彰显和强国之策。“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延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当中如此强调。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城市发展应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共识,要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彰显文化价值,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社会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的城乡建设已转入从增量到存量提质和增量并重的重要时期。在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城市建成环境的复杂矛盾和社会生活的需求变化,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且日益严峻。为减少快速发展背后“从建设性破坏到保护性破坏”[1]的遗憾,必须破解以往保护过程中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资源认知的局限性,深刻解析和认识趋势,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路径推动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系统观

根据国内外研究总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关键时期不断扩展。国外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展较早,经历了从建筑单体的保护到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由遗址本体保护到经济、社会、文化层面整体保护转变的过程[2]。相比于国内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其在保护对象及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都更为成熟,形成重视文化及历史因素,维持完整性、真实性与延续性,高度认同城市文脉延续,同时兼顾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价值观。

欧洲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呈现出愈加关注环境全局性、保护多元性、历史文化环境可持续性价值的特点,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Venice Charter)到1976年《内罗毕宣言》(Nairobi Declaration),再到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Washington Charter),陆续提出历史城市的保护对象要扩展到城市或乡村环境,且必须纳入到城市发展的策略与规划中,促进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领域学者奥兹坎-佐罗(Ozcan Zoro)[3]、科尔布-大卫(Kolb David)[4]、阮仪三[5]、单霁翔[6]、王景慧[7]等针对文化遗产概念、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也纷纷开展研究,提出历史文化保护要注重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从“静态遗产”发展为“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2019年,吴良镛先生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整体考量、并通过空间落地实现延续和“有机更新”,他认为文化精髓与城市结构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保持原状,也需要彰显城市特色高质量发展[8]。

在总结研判的基础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3个趋势:(1)从古城保护转向城市整体。把古城保护与区域竞合、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价值彰显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置于同一框架,以合理的空间架构,更加全面地统筹保护与发展。(2)从抽象文脉转向空间载体。将无形和抽象的历史文化通过可识别、成规模、有系统的物理空间、城市建设要素进行承载,使历史文化资源更易识别和记忆。(3)从原真保护转向真实体现。通过空间营造,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化、分层次、灵活多元的方式,延续传统的城市功能和场所感,营造历史文化价值氛围。

历史文化名城是“活态遗产”的复杂生命价值体,保护工作应高度重视完整性和真实性,延续传统的场所感,以空间感知增加城市历史文脉的可读性,形成尊重过去、重视现实、融入未来的价值观。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实践需要更系统、全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2 城市总规划师模式的整体性

2.1 城市总规划师模式机制解读

城市总规划师制度是我国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创新搭建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1+1”的配合模式:行政管理即通过行政审查等方式对各类信息和方案行使行政决策权,落实公共政策的管理过程;技术管理即发挥社会第三方专业能力参与技术审查,依托技术建议权为行政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完善规划治理的管理过程。总规划师模式具有构架、把关、统筹、协同、宣教五大职能,服务贯穿前期定位、设计组织、规划实施、运作维护、实施把控的全系统规划建设管理过程,是规划高质量落地、规划有效治理创新的重要保障[9]。城市总规划师制度对转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嘉兴是红船启航地,也是中国最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期,围绕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艰巨任务和目标,率先开展城市总规划师制度的创新探索,历经488天实现了城市蝶变,尤其是城市价值的彰显,打造出具有“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的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2.2 城市总规划师模式理论基础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城市总规划师的制度创新涉及城市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空间要素和资源统筹,因此,构建形成了一套整体性理论框架,以规划为导向、以空间为抓手,促进城市巨系统中全要素全过程的全面协调,有效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这套理论框架也可以作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促进高质量的保护与发展。

整体性系统观念是总规划师制度的基础理论。借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交叉学科经验,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贝塔朗菲(Bertalanffy)、华罗庚、南艾琳、王红扬等学者先后对于“整体性”理论的发展和外延提出了重要观点,可以总结为整体性就是一种系统方法论,是由若干系统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促进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优化和协调,保证总系统能够达到最优状态的核心理论。因此,在城市视角下,结合规划学、设计学、环境学要素,开创性地构建了城市总规划师整体性“网状逻辑”框架(图1),统筹各系统要素空间关系、协调各系统利益主体竞合关系、整体把控城市发展品质,落实高质量空间治理[10]1)。建构的整体性理论框架分为内涵、外延、外部影响3个层次,具体包括目标、内容、方法、专业、管理的整体性五大系统理论,以规划的整体性为发展创造条件,运用专业与技术贯穿编制、管理、实施全过程,完成保护、更新、复建等工作内容2)。

2 本底规划内容构成关系框架

3 总规划师协调机制框架

4 整体性实施目标体系框架3.4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9-R-021)——《城市设计管理实施方法建构与实践应用》

2.3 总师模式的整体性运行特征

(1)本底规划的整体性

本底规划是城市总规划师模式从城市战略维度、城市特色维度、空间管控维度以及项目谋划维度深入研究、科学认知国土空间资源的基本抓手,是一个持续、开放、动态、整体的工作平台。本底规划的整体性特点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多级规划传导和全要素的技术整合(图2)。宏观层面,以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等为技术抓手,结合本底资源特征及关键问题分析,提出发展战略。中观层面,以“一控规三导则”的特色管理机制,全面支撑规划管理的统筹协调,同时突出与管理实施的对接。微观层面,以城市设计指引与法定“规划条件”的有效结合,统筹谋划实施项目,保障规划设计整体性实施。嘉兴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持续性开展本底规划工作,深刻把握水城特质,以全局站位进行战略格局的顶层谋划、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并提出了实施项目库,促进高质量发展。

(2)规划管理的整体性

规划管理是城市总规划师模式全面把控的核心服务内容(图3),是在本底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技术组织、专业咨询、技术评审、专家论证、技术审查等。规划管理具有整体性,体现为“两端着力、中间管控”的规划管理技术特征。“两端着力”即“战略端”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做好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全面谋划;“实施端”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进行技术管控,保障规划落地。“中间管控”即在长远谋划的基础上,运用技术标准审核、技术审查把关等方法,保障日常管理目标和建设效果的实现。城市总规划师的所有方法理念和战略谋划都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才能落地,在各个阶段引导和协调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方群体利益,综合统筹实现项目的最优效益。嘉兴城市总规划师通过规划管理,协助政府部门搭建开放的技术平台,组织开展建筑、交通、景观、地下空间、公共空间等各专项技术研讨协调会,针对各类型方案咨询和重点地区规划开展技术审核并提出重要建议[11]。

(3)建设实施的整体性

建设实施是城市总规划师模式把控项目高质量落地的关键保障(图4)。主要涉及片区的设计总控、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建筑设计方案的实施总控等,以全要素、全过程为目标,在重点实施项目中进行精细化管控,通过专业与技术进行筛选、整合、互通、集成与优化,促进专业技术与最优技术的集成。建设实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体现在要抓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实施过程。“横向到边”即总师总控过程中形成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生态等多专项、全覆盖的整合性管控,保障技术以“最优目标”有效选择或集成。“纵向到底”即实现“规—建—管—运—服”的全生命周期有效资源配置。嘉兴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建设实施总控,宏观协调总体风貌、选址落位重大项目、细节把控建筑设计方案和景观设计品质。在总控阶段构建工作平台,形成工程层面的协同,实现“一张蓝图”的高质量呈现[12]。

3 总规划师历史文化名城实践

3.1 以本底规划的整体性,锚定空间格局

5 九水连心空间格局

6 一心两城空间布局

7 圈层抬升空间形态5-7来源《嘉兴市九水连心景观概念规划总报告》

8 重走一大路项目

嘉兴作为我国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最重要的特征是“河道纵横、蛛网水系”的生态水网特色和“循水而生、城湖相依”的历史人文特色。结合此类特点,在总规划师模式下,通过战略研判、生态识别、多维评价3个层次的本底规划研究,系统研判嘉兴特色本底的资源价值。重点关注彰显优势资源特征,延续保护发展并重,保护城市形态特色等问题,整体性统筹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历史文脉和发展框架、文化资源和江南风貌等,锚定了九水连心、一心两城、圈层抬升的空间发展格局,突出体现建党百年以来嘉兴历史文化名城长期发展的生态性、文化性、人民性和时代性。

(1)九水连心:格局注魂,强化自然本底与人文遗产的融合

“九水连心”是在对嘉兴自然水网特征、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发展框架等研究的基础上,构架的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嘉兴的城市空间格局因循水网发展,通过水脉、文脉、绿脉三脉融合,串联生态、文化、景观等特色要素,形成连续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结合多元尺度的园林绿化,打造易于感知水乡历史的文脉场所,将生态与历史文化双格局通过九水连心进行锚固 (图5)。在总规划师制度的指导下,将嘉兴打造为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文明典范。

(2)一心两城:布局延脉,承续新老空间及环境整体的发展

“一心两城”是在对嘉兴历史文化格局、特色优势资源、城市发展框架、区域综合交通等研究的基础上,兼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以古城和南湖为保护核心,打造南北两个新城为发展引擎,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形成新老融合、时空同构的城市空间布局(图6)。古城作为城市文化内核严格保护历史场所,彰显文化价值。新老城区通过南北向的主要水脉紧密连接,北部秀水新城以EOD模式为主导,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打造江南水乡生态新城。南部高铁新城以TOD模式为主导,发挥九大交通并联优势打造区域交通的综合枢纽,以现代江南水乡风貌特色打造未来城市。一心两城的空间布局促进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共融。

(3)圈层抬升:以形塑体,保护发展脉络对城市形态的管控

“圈层抬升”是在对城市形态特色、天际线控制、城市发展趋势、古城文脉保护等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跟城市格局和形态发展进行整体把控,促进不同尺度和时空的空间肌理和高度和谐共融,形成圈层抬升的形态策略(图7)。在城市总规划师模式的指导下,对于整个城市在175km2范围内进行了空间形态的精细化把控,使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以南湖和古城为保护核心,阶梯向外发展的空间特征,以24m、36m、50m和80m的建筑高度控制圈层,并在外围局部形成百米成簇的建筑组群。

3.2 以规划管理的整体性,促进身份彰显

红色文化是嘉兴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文化名片。通过传承红色基因、融合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特色文旅资源优势,结合体验式设计理念,通过路径重现的方式,进行空间上的要素集聚,打造嘉兴“重走一大路”项目(图8)。在总规划师模式引领下,面对多主体对象统筹、多团队技术整合、多文化节点和多要素集聚、多类型风貌协调、多功能空间属性、多效能集聚发挥等难点,以规划管理的整体性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整体性把控规划目标、整合规划编制、开展技术审查、技术协调、技术性指导规划实施等规划管理方式,促进线性文化空间多效能发挥,将“重走一大路”项目打造成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核心、最精彩的篇章,打造阅读红色文化的金名片,促进身份彰显。

“重走一大路”项目东起环城路,西至建国路,以嘉兴火车站1921年的站房旧址为起点,连接宣公弄、狮子汇渡口、鸳湖旅社及汤家弄,延伸至兰溪会馆,通过重塑城市空间、修复建筑外观的方式,使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红色文化同地理空间融合。城市总规划师团队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借助品质嘉兴大会战指挥部工作组织系统,推动规划引领各专业专项整合贯穿始终,全程把控“重走一大路”重点工程建设,协调建筑与城市空间及公共活动关系,对建筑、景观、展陈、市政、交通各专项提出技术要求,把控整体品质。

3.3 以建设实施的整体性,达到真实呈现

嘉兴古城是古代江南地区不规则城市形制的杰出代表,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核,有1800年的建成史,具有古今交融、湖城相依的特点。在总规划师模式下,结合嘉兴人文基因和历史节点,进行年代分布、空间分布及密度分布3个维度的叠加分析,提出打造嘉兴古城文化轴(图9),以更加科学多元的技术集合活化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所,重点关注保护空间肌理、文化资源、营造历史场所等问题,通过适用技术筛选、专项技术整合、技术互通集成,实现建设实施整体性技术最优的效果,延续传统的城市功能和场所感,重点把控实施少年路步行街、子城公园、子城客厅、府南街、日月桥、天籁阁、铜官塔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实施,达到真实呈现。

9 古城中轴线项目,来源:《慢享古城中央文化轴详细城市设计总报告》

(1)原真性保护

以原真性理念保护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建筑风貌与色彩、文化遗迹等。月河街区是嘉兴传统市井文化典型的历史载体,具有保存完好的鱼骨状里弄布局和水乡古城遗存。在总师模式下,月河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坚持原真性、可识别性的原则,进行古建筑、古城墙门等遗迹原貌修缮,如保留江南民居排门、格窗和朴实风格的纸筋石灰墙等,保护和再现古城典型的人文历史和古建筑、旧街巷的空间地理特征。

(2)考古挖掘

以考古式挖掘最小干预文物保护修缮,创新文化读取及展示方法。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州府衙署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地方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总师模式下,通过最优技术集成开展考古式挖掘和展示(图10-12),如地球物理勘探及化学分析技术、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快速原型技术等,再现城墙、谯楼、甬道建筑等文化遗址原貌,打造公众考古展示区。

10-12 子城遗址公园实景

13.14 铜官塔及少年路牌坊设计图及实景设计图,来源:《嘉兴铜官塔重建方案设计报告》《嘉兴府南广场建筑方案设计总报告》

(3)真实呈现

以真实呈现营造历史场所氛围,依托科学和灵活的手法增加历史文脉可读性。少年路片区历史古迹密集,是嘉兴市井文脉的重要见证,有明伦堂、宏文馆等重要文化遗存,亦有东西两巷九弄的街巷网络。在总师模式下,以传承城市记忆为总体目标,深入研究历史文脉记载,以重要节点的原样复建营造历史场所氛围,达到真实呈现。铜官塔重建方案设计选取铜作为材料,规避砖石塔因材料产生的结构局限,使复原塔的出檐更加深远,塔形更加优美。子城牌坊也作为传统建筑复建的现代表达,风貌与步行街较为融合,成为重塑历史街区、焕活人文活力的重要地标(图13、14)。

4 展望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处于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对保护重视不足或措施不力,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将会受到极大破坏[13]。在中国城市建设高质量转型新背景下,应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笔者呼吁高度重视、加强措施促进保护与发展的整体性、延续性和真实呈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发挥价值。通过实践证明,以总师模式为引领,通过本底规划、规划管理和建设实施的整体性,可以有效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总师制度与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保护与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政策框架与各项计划之中,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和未来功能相融合,将文化价值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城市功能转型、品质提升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变革的有机结合。□

注释

1) 课题《城市设计整体性管理实施方法建构与实践应用》获得201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2) 课题《城市设计管理实施方法建构与实践应用》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9-R-021)。

猜你喜欢

规划师文化名城嘉兴
《初心》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广西荔浦市启动首批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工作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浙江嘉兴卷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