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2023-01-04高兴龙吕德湘李红芹
高兴龙,吕德湘,李红芹
(1.济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山东济南 250002 2.济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山东济南 250002 3.济南市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南 271100)
0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资源节约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治本之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莱芜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农业发展可持续之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 莱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循环经济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按照系统论和循环经济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组织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它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统筹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将农业系统构建成“自然资源—清洁生产和消费—再生资源”的经济循环链条,以环境友好方式实现污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农业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率的零增长。
1.1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蓬勃发展
1.1.1 户用沼气建设再掀高潮。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种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大量涌现,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广大养殖农户急需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对以畜禽粪便为发酵原料的新型沼气技术认识逐步提高。2017年,莱芜承担了省农村能源——户用沼气建设项目,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全村建成新型强回流户用沼气池200多个。
实践证明,在农村每发展一户沼气池,年节柴量达2 500 kg以上,节煤1.5 t左右,可以使2 000 m2左右的山林免遭砍伐;可以促进农户种养业的协调发展,变废为宝,每年提供8~10 t的优质无公害肥料,减少化肥、农药投入300~400元。一个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支增收1 000元以上。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
1.1.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研究省内领先。我们始终把加大农业科研攻关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作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内容。“四位一体”是以日光温室为基本框架,以沼气为纽带,以太阳能为动力,以秸秆粪便为原料,种养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将沼气池、猪舍、温室、蔬菜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新型生态农业工程,简称“四位一体”。实践证明“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内蔬菜比普通日光温室增产20%~30%;生猪日增重0.6~0.85 kg,提前出栏60~80天;比普通温室增收6 000~8 000元,实现了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废物资源化、品质绿色化、生产集约化、种养一体化的目标。
1.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新突破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大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据统计,2020年,莱芜农作物秸秆综合率达到61%。为进一步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从省农科院引进了农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先后在杨庄镇、牛泉镇、口镇、大王庄镇、方下镇和羊里等乡镇进行试点。该技术是将秸秆埋于作物根际土壤中,加入菌种,地膜覆盖,形成秸秆反应堆,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作物提供气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莱芜农高区连续2年在生姜、桃树、苹果、蔬菜等作物上进行了多点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不仅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品质大大改善,而且有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1.3 风能、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
近年来,莱芜太阳能利用发展迅速,特别是太阳能发电板、太阳能热水器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发展,普及率大大提高。风力发电、风力提水等风能利用技术也逐步得到利用,上山专业户、开发治理荒山的投资者对风能利用积极性较高,截至去年底,累计推广安装太阳能发电板1 120组、小型风力发电机92台、风力提水机36台套,利用效果良好,既节约了资源,又为山上群众解决了电、水等生活必需能源。
2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2.1 “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结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多方面的综合效益,既能使食品达到绿色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是庭院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结合最典型的一种发展模式。主要模式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
2.2 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二是立体养殖型,包括陆地立体圈养殖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等。
2.3 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的主要技术有:一是利用牛粪、秸秆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二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秸秆氨化技术,将粪便类或秸秆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三是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
2.4 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复合模式
该模式是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使种植、养殖、加工、商贸、流通相配套,实现以工补农、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业发展再推进贸工商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复合型结构。通过实现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使原有的农业经济链条延伸、增强。
3 当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循环农业发展较慢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农业废弃物数量急剧增长,利用率迅速下降,大量原本是宝贵资源的农业废弃物反过来成了农村的主要污染源。目前,莱芜约25%以上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约15%的秸秆长期堆放于沟渠、路边,严重污染大气和水环境。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的流失率高达20%~35%,有关专家认为平均已达30%~40%。农业废弃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
3.2 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莱芜有机肥占肥料养分投入总量的90%以上,2018年已降到26%。这给莱芜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有机肥是最有效的消化分解有机废弃物资源的手段,有机肥利用不足时的有机废弃物大量堆积,养分流失,污染环境。据调查资料表明,在农村污染源中,农业废弃物所占份额达到30%~35%。其次,长期不施或少施有机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对原本就质量不高的耕地形成严重威胁。再次,有机肥不足造成化肥利用效率大幅度下降,不仅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降低农业效益、产品竞争能力和农民经济收入,还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农民不理解不支持
主要表现在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淡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随之断裂。
3.4 政府管理不到位
一是缺乏投入,目前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二是科研工作严重滞后。三是管理措施不健全,许多应由政府进行的管理工作没有人或没有部门去做。
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出台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计划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4.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提倡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产品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有极大的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渡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
4.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就业率。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这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4.1.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环境是当今农产品出口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4.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我国农业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化学物和沉淀物对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了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了耕地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4.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生产环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4.2.3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一体化程度。农业循环经济将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或废弃物通过交换而相互衔接,延长了农业生态产业链,并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从而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全过程,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5.1 积极引导农业经济发展理念转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范围广、层次多,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分阶段推进。抓紧研究制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综合协调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工业、科技、金融等部门,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大力宣传推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形成自觉实践循环农业理念的氛围。
5.1 探索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5.3 加快传统农业向集约化农业发展步伐
一是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建设。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4 建立节水增效新路径,逐步实现向精准农业的发展转变
实施“藏粮于科技”、“藏粮于土”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5.5 发挥农村能源优势,挖掘农村增收潜力
莱芜自然条件优越,三面环山,风力资源丰富,全年平均风力2.8 m/s;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从事畜禽养殖业、干鲜果种植业、开发治理荒山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发展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有较高的积极性。特别是得利斯、六和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莱芜后,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大量涌现。到2020年底,莱芜各类养殖专业户达到3.2万户,规模化养殖场达到700多个。如果70%以上的养殖户、养殖场都能开发利用沼气能源,经济、社会效益将非常可观,并将极大地推动新型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