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2023-01-04林江河
林江河
(作者单位:安溪县市场服务中心)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国家财政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且该类单位对国家经济水平、国有资产有着较强的依赖性。经济管理是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经济活动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率,缓解国家财政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为现代社会的建设做贡献[1]。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环境更为复杂,事业单位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其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财政风险加剧。所以事业单位需借助经济管理活动,科学规划单位内的财政资金,以此确保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使其工作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内容包括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分配管理、筹资管理,事业单位只有确保各方面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的减少单位运营过程中各类经济活动的成本损耗,满足新时期下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需求,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构组建的,主要以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为主,归属国家直接管理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提供的产品具有公益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充分考虑产品投入生产所消耗的经济能否得到补偿。如若得不到补偿,事业单位运营资本将会减少,影响事业单位的后续发展。但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则可以根据当前市场经济体体制,对事业单位经济结构加以调整和优化,使事业单位成本目标收益得以提升,促进事业单位良好发展。可以说,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目标得以实现,并促进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经济新形势对事业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地实施经济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多元化,还能够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分析
(一)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率
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有效、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将单位内部资金科学调配在对应的经济活动中,为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来说,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运营的本质并非以盈利为核心,而是利用单位内部资源,保证资产运营效果,树立良好经营影响,从而增加事业单位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管理工作的推进,事业单位可合理运用内部资源,并通过内部资金的调配、使用,实现资产增值目标。此外,在社会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单位本身的经营行为,使其更好的为社会工作提供公共服务,有序的推进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突出事业单位的社会价值[2]。
(二)缓解单位财政压力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较大改变,经济管理方案的实施可有效平衡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并通过维护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式,缓解单位财政、国家财政压力。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需要凭借经济管理工作,负责单位日常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支出,并通过资金使用期间财政行为的规范,确保内部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同时利用财政资金本身的增值优势,获取更多财政收益,借此减轻事业单位财政负担。再者,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经营环境中的财政风险加剧,事业单位只有健全经济管理机制,加强财政风险防控,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满足当前时期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基本需求。但是为发挥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优势,事业单位还应重视日常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约束内部人员行为,以此遵循市场规律,有效的防范事业单位经营期间的财政风险[3]。
三、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机制不完善
经济管理是事业单位经营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为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利用率,维护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但结合现阶段事业单位经营现状可知,部分事业单位尚未依据相关经济政策、法律条例,建设经济管理机制,使得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缺乏管理依据,整体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且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理念只有,没有加强资产管理、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最终导致单位内的经济管理缺乏实时性,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此外,经济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只有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满足单位内资金管理基本要求。但由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各部门职工无法结合管理制度有序的安排各项工作,财政资金审核、预算、调用流程不规范。
(二)资产管理效果不佳
事业单位内部资产方面的经济管理,主要集中在投资管理上。投资管理是事业单位针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投资,包括人才、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办公设施、场地构建等固定资产。其中固定资产是企业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中却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实际管理流程不严谨,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内容中:一是,固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闲置的固定资产较多[4]。二是,资产流失问题突出,且内部职工对固定资产的监管责任无法落实,难以满足资产监管的基本要求。三是,资产消耗较大,但资产利用率不足,尚未发挥资产投资的具体价值。而资产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单位经济管理效率。对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资产管理,合理调配内部资金,创新单位投资、融资模式,预防资产损耗,减少资产流失引起的经济风险,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
四、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健全经济管理机制
为确保事业单位财政风险防控质量,维护其运营发展的稳定性,事业单位应及时健全经济管理机制。首先,事业单位应精简内部人事结构,适当消减部分岗位价值不明显的工作,并依据新形势下经济管理机制建设要求,推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设。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应设立经济管理监督部门,该部门可积极督促经济管理业务,约束经济管理期间的人员行为。同时结合现阶段国家宣传的经济政策,传递经济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创新经济管理基本模式[5]。其次,事业单位应推进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事业单位可按照内部经济活动、各项业务中的经济管理需求,明确经济管理制度约束的实际内容,随后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经济管理制度,合理管控内部经济活动、其他管理业务。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条例,普及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期间的法律依据,并给予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投资、资产管理、融资目标,设计可执行的管理制度。最后,事业单位应建立责任制度,将经济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管理职责,引导单位内部员工严格按照经济管理制度开展各项业务,重视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可将经济管理与职工绩效制度挂钩,通过详细、清晰的管理制度,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将经济管理制度渗透在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内[6]。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力度
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力度。首先,事业单位应结合经济管理制度,从固定资产使用、资金审核、资金存储、资产核算等环节中加强管理,督促员工在各管理环节中加强监控,针对性的防范资产流失风险,避免因管理问题而诱发资金风险。其次,应用动态化资产管理理念。新形势下,市场环境对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单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单位经济管理要求。所以事业单位应采用动态化资产管理理念,实时监控单位资产变动信息,记录固定资产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期间的财务数据。随后将其存储为电子版的信息数据,定期审查固定资产信息,记录、更改固定资产数据,确保资产管理内容的准确性。最后,事业单位还应重视资产清查,严格按照相关经济管理制度,清查单位内的重点物资、其他重要的固定资产,借此防范资产流失风险,确保事业单位内国有资产管理的可靠性[7]。
(三)开发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
新形势下,社会进步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在构建新型经济管理模式时,还应积极建设信息化经济管理平台,开发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从而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单位内经济管理效率,全流程的落实经济管理制度。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应基于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设计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财政预算管理、单位资产管理核心,动态化的监控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经济项目,并根据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定期通过预算编制信息、收入管理信息、合同管理信息、项目管理信息等内容,为单位管理人员制定经济管理方案提供依据。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可由应用模块、扩展应用模块组成,实际的经济管理内容包括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单位风险管理、单位绩效管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模型、采购管理等内容。事业单位可在该系统运行中,打造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模式,灵活运用电子信息系统、CA 插件,高效率的处理各类经济管理信息,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率。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为例。预算管理模块中,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系统可自动的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定期分解预算方案,调整单位预算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收入管理模块中,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具有计划汇总、款项规划、账户管理、到账明细等功能,可以根据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将不同指标下的收入规划记录下来,并结合税收登记、非税收登记的方式,分别存储收入信息,自动完成收入核算工作。支出管理方面,该系统可针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开支展开经济管理,科学设置开支标准,规范资金支出时的具体流程,分析财务支出报告,动态监管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事业单位信息化经济管理系统中的采购管理,主要是结合单位采购需求,加强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将经济管理渗透到采购规划、采购验收、执行等环节中,并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风险预警、信息查询等功能,合理的安排采购计划,执行单位采购方案。
(四)重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首先,事业单位应明确不同经济活动中的支出定额,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各部门具有较强的预算管理意识,能够根据单位预算管理要求,动态化的进行预算管理,定期的编制月度、季度、年度预算报告。同时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评估单位预算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核算预算信息,评估财政预算结果,真实的反馈单位经济管理信息数据,确保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率。其次,事业单位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预算方案的执行管理。事业单位在平衡内部收支的前提下,应重视成本管理,合理控制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费用支出,针对性的防范资金流失风险。最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应确保预算管理流程的透明化,用公开形式展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预算信息。借此通过透明化的预算管理,使各部门具有预算意识,可以了解不同部门预算支出,及时应对预算执行风险,保障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
(五)强化事业单位经济风险管理
社会经济发展中,事业单位所处于的环境更为复杂,其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子随之增加。因此,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期间,还应强化事业单位经济风险管理,正确看待事业单位运营期间的各类风险,及时查找风险产生因素,制定风险防控措施。首先,事业单位应加强职工的风险意识,使其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深入感知内外部风险,对经济风险具有敏感性。可以快速的查找风险点,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风险应对。其次,事业单位应积极培养职工的风险应对能力,从资金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环节中,对相关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识别风险、分类风险、评估及应对的技能,可以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配合相关人员有效处理风险问题。最后,事业单位应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应用BIM 技术,设计风险模型,汇总经济管理期间各项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指标,判断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根据风险诱发情况,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给予相关部门提示、预警。使其根据模型中的风险内容,及时执行风险应对方案,将事业单位经济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防控经济风险时,还应采用精细化经济管理模式,将风险预警融入经济管理的各流程内,发生经济风险后,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要求,规范的进行风险防控,有效的处理事业单位的经济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健全经济管理机制,创新内部经济管理模式。并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准确汇总单位内经济管理信息,解析经济管理相关的资产数据、资金数据,解决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问题,有效的应对事业单位经营期间的财政风险,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引用
[1]陈红蕾.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初探[J].财会学习,2018(10):18-27.
[2]李欣旺.新形势下对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8(8):16-58.
[3]郝鹏.新形势下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有效性[J].现代企业,2020(5):2-5.
[4]靳万军.新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03):215-219.
[5]史红红.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研究[J].2020(01):166-68.
[6]于晶.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0(08):138-139.
[7]马宇鑫.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分析与改进建议[J].2021(015):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