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2023-01-04

新传奇 2022年48期
关键词:心怡养性好书

关于读书,中国古人有很多说法,目标高远的有“读书明理”,注重实际功用的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如今,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换言之,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每个人读书,可能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必苛求一致。但读书的意义毋庸置疑,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那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人生得空读书易”古语云:“人生得空读书易。”其实读书并不是那么容易。现代人整天忙忙碌碌,大量的时间被生计和无效社交耗去,即便是茶余饭后的零散阅读,多数人也只是在手机上阅读一些即时性、碎片化的文章。就像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人们草草阅读,只知道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得知识的、又很快速遗忘的那些讯息,而不能去读那些能引起反思的东西。”毫无疑问,有些深刻的道理,必须通过艰苦的阅读去获得,且只能是书面阅读。

我们之所以强调阅读书籍,是因为阅读与思考,不仅是获得某种具体的知识,更是开拓眼界,淬炼思维和培养“含英咀华”的读书习惯。读书本是平常事,需要提倡的是“读好书”,强调读书的效果,高效且深入地读书。

宋代理学家朱熹要求读书“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如果从来没有这样读过书的人,必定不是合格的“读书人”。古人说:“书房如闺房,好书如好色。”意思是说读书要成为一种本能的欲求,要发自内心,而不能掺杂太多功利性的目的。这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

心怡书香,活得云淡风轻读书是一个人心灵的独自修行。在凡俗的烟火里,为心灵寻一处安静的栖息地。

读书更是与一群睿智的人分享人生阅历的过程。杨绛先生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读书,可以让你走人间万里,阅世上高人。于岁月渐长中,常以读书为伴,可以穿越时空,于历史长河中邂逅古人圣贤,用他们的思想,充实和厚泽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用他们的智慧滋养和砥砺自己的精神魂灵。心怡书香,活得云淡风轻;手持烟火,活得春暖花开。

读书的意义探究起来,应当有这几个方面。首先,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读书可以让人获得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信息,加之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多一些判断依据,少一些信息不对称,从而做出的决定不会失之偏颇。其次,阅读能帮助人关照自我。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什么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们通过读书,只是读到自己,只是在书中检查自己、发现自己。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需要完成,这个使命既对自己,更是对国家与民族。

“修身莫若养性,至乐莫如读书”古人说:“修身莫若养性,至乐莫如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心灵之旅,可以让人沉静下来,将读过的书融进灵魂,沉淀成智慧,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通过阅读,一个人可以关心世界并且修炼自我,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人生该走的方向。

同样是读书,有不同的姿态与目标:愿不愿读书与会不会读书是两码事。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勤勤恳恳,但收获不大,连一点书卷气都显示不出来。会读书的人,大多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从何入手,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

身处这个物质主义时代,我们每天行色匆匆。但无论怎么忙,总有打开一本书的时间与空间。一本好书,如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让我们静下心来读好书,蕴万象于须臾,在混沌中求真知,走向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心怡养性好书
打开多扇窗户,让你更懂自己
好书分享会
二手球鞋
推荐一本好书
以墨育德 以墨养性
进新加坡
好书共享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
翰墨养性,伴我前行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