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好融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2023-01-04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人士文化产业

李 莉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1]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文化需要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创新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随着社会结构分化出现的新群体,他们广泛分布在文化产业的各领域,有活力、有创意、有能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2](P39),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聚起来”、特色作用“发挥出来”、力量价值“体现出来”,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融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新兴的利益阶层,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具有文化层次高、认识视角多元、表达方式丰富,以及较强的社会动员力和较快的社会反应力特点,其价值追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特质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价值追求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文化水平高、平均年龄低,充满朝气活力,在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特立独行,态度鲜明,极富个人风格。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很容易被成就和激情点燃,内心对创作成果的精神满足感往往大于财富金钱带来的物质快感。文化产业对创新创意的巨大需求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有动力、更有目标展现个人风格、才华与智慧。文化产业对个人价值的多元定义给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施展抱负提供了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相较传统职业人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乐于也更敢于接受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产业,在求新求变中找到事业发展的突破口。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推动“文化+”产业模式创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知识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地探索思考,他们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随着将文艺融入生活、更好服务人民大众的“生活美学”的个性化消费爆发式增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意的火花飞溅、创业的激情四溢,他们越来越多地从单一的传统文化生产模式向综合的现代化多领域产业模式跨越,成为新思想、新创意、新平台、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经济、新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推动者。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较快较好融入网络文化领域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洞察力敏锐,能够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探知不同人群、不同行业的最新变化,及时捕捉文化发展动向,并快速给出回应,顺应时代大势,准确识变、积极改变、主动求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善用网络语言、网络思维和网络规则,能很好地将创意与技术融合、虚拟与现实结合、思想与行动契合,创造出开放、交互、多元的网络文化空间。他们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依靠5G、智慧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深度参与文化内容生产和平台业务,专注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和融媒体推广,线上线下的动员能力不断增强,很大程度上是“国潮”文化的风向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能很好地占领年轻群体市场,在90后、00后中有极高活跃度的“二次元”领域,他们通过前卫大胆的原创,将中华文化巧妙地植入网络动漫、游戏、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的生产销售等“二次元经济”中,同时,广泛涉猎体育产业、旅游文创、现场娱乐、直播电商等新领域,开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天地。

(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积极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海外归国人员占比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具有丰富的多元视角和国际视野,在国内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多渠道创新创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形成更多跨区域、跨国界、跨领域的文化产业布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视野开阔,有“文化报国”的理想、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关怀,在立足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点上,能够有意识地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原有的单一文化叙事方式,开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受国际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积极贡献。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融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困境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涉及行业多,对经济社会具有文化赋能作用,是高知识性和高创新性密集产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只有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思想解放的探索者、文化建设的创新者、产业创新的实践者,要最大范围地团结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必须精准把脉,解开制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融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症结。

(一)组织化程度低的“弱点”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零星化分布于文化产业的多个领域、多个圈层、多个地域,长期处于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的现实状况。在工作形式上,多以单打独斗为主,即使是团队合作,人员规模也不大,且人员组成不稳定,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下流动性大。在工作时空上,不受固定场所和固定时间限制,基本处于松散型无组织状态。在思想心理上,对多元文化消化吸引快,重视个性解放和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烈,群体意识薄弱,不稳定性高。[3]现阶段,能够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抱团参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和渠道并不多,组织凝聚力弱,指挥棒的指向作用不明确,整体优势发挥缺乏支点。

(二)能力素质单一的“盲点”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目前短缺三类人才,即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文化高技能人才。[4]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适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同样存在从业者知识素质结构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能力培养滞后等问题。首先是复合型人才不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有文化自觉、有经营头脑、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文化产业从业者以设计类、策划类、编辑类等单一专业者居多,能够同时熟悉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规则,擅长文化市场的运作,具有强大文化市场营销和策划能力的人并不多,能够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关键操作技能的人也很少。[5]其次是领军型高端人才缺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4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绝大多数,在文化产业的从业年限普遍较短,经验偏少,初级型人才占比大,较少有专业职称,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更少,顶尖优秀的创意人才不突出,领军型人才的缺乏使得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再有是教育培养跟不上,现阶段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培育机制还不成熟,高校培训、政府培训、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多层培训体系尚未健全,面对文化产业高速迭代升级的发展需求,教育培训的供需不平衡更加突显。

(三)生存边缘化的“痛点”

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主要的文化产业从业者,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就是“自由”,他们常常游离于主流社会文化的边缘,处于很多制度关照的空白地带。首先,大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既没有行业规范,也没有体制约束,很多人对主流意识形态关注度低,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把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甚至连政治立场都较为模糊,对中央决策部署了解不深、掌握不准,从而对文化方向和舆论立场的把控存在偏差。[6]其次,文化产业兼具文化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有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会片面地强调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在精神信仰层面迷失方向,背离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失去主流文化的精神支撑。再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人员流动性强,生存状况差异大,很多人未能全面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托底,不少人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抗击能力,在生存的边缘线挣扎,更无余力承担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责任。

(四)市场环境欠佳的“堵点”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在中小企业,也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舞台。但目前,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对力量,大多数中小文化企业处于初创期,企业成长遭遇来自方方面面的阻碍,制约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发挥。一是文化市场的垄断。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市场垄断局面并未打破,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占据文化产业领域的统治地位,中小文化企业的资本准入门槛高,税费政策不够灵活,自身承贷能力差,很难向大型化、高端化发展。二是文化市场的分割。行政管理的地域限制、行业分类的壁垒、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统一、开放、规范的文化市场尚未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不充分,中小文化企业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企业活力受限。三是文化市场管理服务不到位。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化创意是无形的,文化产业的创新容易在利益驱使下被随意模仿,陷入低层次的竞争和内耗。目前,我国法律对文化产业创新和文化产权保护不力,会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利益受损,另外,关联市场的不完备也会制约中小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政府、社会和市场要深化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认识深度、接纳程度、支持力度,将他们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激发热情和潜能,引导其全面融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加强政治引领,提高政治把握力

文化产业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特殊产业,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进步文化和健康文化的重要责任。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文化产业从业者,要加强政治引导,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把握力,树立起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7]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防范他们迷失方向、失去定力、丧失标准、动摇原则,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把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政治方向。要用好统战平台、行业平台、政治平台,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互动机制,不断增强政治认同,形成政治共识,引导他们用“主人翁”姿态创新文化产业。

(二)加快结构优化,拓宽人才适应力

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具有多样性,既要有文化艺术人才,也要有管理运营人才;既要有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也要有文化市场营销人才。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文化产业人才,要进行资源优化,实施差别化培育。一是多方网罗高水平的创意设计、投资运营、高技能操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注入文化产业的人才“蓄水池”,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文化产业从业者基数,采取更为灵活的市场化模式、机制强化吸引激励,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二是培养文化产业高端复合人才,以懂文化、懂技术、懂市场的复合人才为目标,牵引带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政府、企业、高校和市场要开展联合培养,进一步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高端复合人才的比例。三是精准挖掘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价值,发挥文化产业精英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军性人才,要厚培企业家精神土壤,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实践创造力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守文化正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创新的催化和推动效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创新的活力,也有创新的能力,但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坚守“正”之根本,激发“新”之活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推动新概念、新创意落地需要通过实践创造来达成,不能一味沉迷于虚拟世界闭门造车,脱离现实支撑的创新,只能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只有将创新与现实结合、创造与实践结合、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力

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保障制度,用高效适用的社会保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保驾护航,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获得感。深化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改革,清除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用市场配置文化资源、调配文化人才。建立各种制度性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收入分配机制、法律支持机制,并根据形势及时修订补充政策制度,充分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待遇,扩大政治参与途径,落实政治安排,以实现政治利益和精神追求为目标,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参政议政的独特优势。[8]

(五)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

营商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和养分,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不断增强文化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创造力。第一,扶持市场主体。在不断发展国有文化企业时,也要采取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费税优惠、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等灵活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向大型化、高端化发展,要通过特殊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为文化市场体系的繁荣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第二,构建开放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的文化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建立健康的文化产业市场生态。第三,强化关联市场支持。健全文化要素市场,在土地建筑物市场、资本市场、技术设备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知识产权市场、文化信息市场、文化服务市场等方面,为文化市场发育创造丰沃的土壤;[9]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第四,提升政府服务。政府要强化文化市场监管,重视版权保护和商标品牌保护,有效打击品牌和商标侵权行为,建设市场诚信体系,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助力文化企业创新发展;要依法行政,以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让企业安心创新;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人士文化产业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WHEELS IN MOTION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