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会议及其重要历史启示
2023-01-04潘越
潘 越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922年8月28日至30日,在中共“二大”结束仅过了一个多月,新当选的第二届中执委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汇聚到杭州的西湖湖畔,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特别会议——“西湖会议”。会议的议题,核心就是研究与国民党合作的方式问题。会议决定有条件地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此后的中共“三大”,正式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大会决议,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的方式最终得以实现,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可以说,西湖会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在党自身的发展史上,在统一战线历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西湖会议首开特别会议先河,会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政策以符合实际的方式得以实现,取得了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初次成功;西湖会议特别强调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取消了存在分裂党的危险的“小组织”,这对党的发展与壮大意义深远;西湖会议还提出要重视理论研究与宣传,为理论强党的实现开了个好头。
这些党史上开创性的“第一次”,决定了西湖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样,这些党史上开创性的“第一次”,对于如今处于“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我们,更是应该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体悟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行奋进。
一、中国道路必须要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符合中国实际、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探索而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必须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即要“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任何联系”[1]。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个主张显然脱离实际。而一年后召开的党的二大,在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学说和共产国际远东大会精神的指导下,党提出了第一个统一战线政策,就是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即建立民主联合阵线。这是党对中国形势和中国革命有关问题在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实现“民主联合阵线”?党的二大提出的方案是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即采取党与党之间的“党外合作”。但孙中山的态度是合作的关键,而他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党外的平行合作方式,而只是“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孙中山的这种态度,也意味着“党外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西湖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解决以何种形式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会议对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方式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讨论,最终决定有条件地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即:“取消打手模和宣誓服从孙中山等原有的国民党入党方法,并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2](P365)而后,党的“三大”正式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青年团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党内合作”这一合作方式使国共合作最终得以实现,这也给国共双方都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西湖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统战政策,并实现了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初次成功,其意义尤为深远。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到走在强起来的过程,就是探索开辟出一条中国道路的过程。这条道路的探索虽然满是艰辛,但也充满希望,这条道路虽然有挫折、有失误,甚至有着血的教训,但却是一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这条道路,我们一定要坚信不移。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贫穷落后挨打的民族灾难,中国人民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也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而未来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必将行稳致远,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总结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的曙光,是划破漫漫黑夜的明灯,是中国人民在遭受深重民族危机时、在找寻民族救亡道路上、在一次次探索中历经千难万险寻找到的信仰和真理。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中国一步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开始了“卧薪尝胆”般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样的学习历程,从最初的器物层面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但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现实,中国人民仍然在苦难中挣扎。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国人开始了思想层面的学习,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人类社会自身解放道路的、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彻底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和强大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根植中华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融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独立自主统一的新中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在任何时期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生命线”。回顾西湖会议及党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政策从出台到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是要和一切资产阶级断决联系,并要对之“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十分不现实和危险的主张。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军阀势力都十分强大,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还非常弱小,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通过一次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之后召开的党的二大,正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得以科学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才找到了一条对于中国来说,最为正确的道路,即革命分为两步走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探寻中国道路的初尝试,而这个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在这条道路上,在处理与其它党派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也找到了正确的办法,即建立“民主联合阵线”,也就是统一战线的形式,并力图以此来完成民主革命目标。而西湖会议最终以符合当时国情的方式解决了国共合作方式问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此后,在大革命失败后,在血雨腥风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实际上,当时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对中国革命道路十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而无论是巴黎公社,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都是在城市中取得成功的。面对大革命的失败,党内的“左”倾情绪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进一步滋长。“左”倾主义者没能看清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仍然盲目地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仍然激进地主张开展全国的总暴动,结果导致了党领导的城市和农村的起义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实践一次次地证明,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照收共产国际的决议,以至于照搬俄国经验,这些脱离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而只会把中国革命引向歧途。南昌起义后,党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之后,在湘赣边界发动的秋收起义,开始虽然也以攻打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受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起义部队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党。相反,脱离中国实际的无论是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还是只知道本本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不仅没能使革命成功,反而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尤其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直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陷入了绝境,被迫进行了艰苦的长征。所以,科学的理论只有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探索出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下探索中国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史。
改革开放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中国人民,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开辟出的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探索出来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中国智慧,这条道路必然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5],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党内团结关系着党的兴衰成败,它是一个贯穿党的发展的永恒课题,“两个维护”关乎党的发展、国家兴旺、民族复兴,必须以更高的政治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西湖会议上除了国共合作问题,还讨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对张国焘为首的“小团体”的活动,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张国焘曾在《我的回忆》一书中忆及西湖会议,专门提到了一件事:“马林从口袋中取出一份关于小组织问题的决议文”,[6](P366)也提到在西湖会议上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他讲到,西湖会议最后没有否决,却是通过了这个“关于小组织”的决议,这让张国焘对此心生怨恨,声称这是马林在打击反对派。事实上,中共一大后,张国焘就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而他试图使劳动运动独立于党的领导之外,“把组合书记部当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变形,一切事情由组合书记部发命令找活动分子去作工,不用经党的通过。”造成了党的不团结,从而“分裂成了两派”,削弱了党的自身的力量。西湖会议对此高度重视,专门进行研究讨论。这深刻体现了西湖会议对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内团结的重要历史意义。
党内团结是一个永恒课题,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两个维护”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7]这个总结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和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优势的一个深刻总结,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又一次深刻的时代阐释。而西湖会议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党内团结问题,对于党的长远发展可谓意义深远。
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列宁对此都有过深刻的论述,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建党原则。党的二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党章,共6章29条,党章规定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与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组织系统及其构成、党的纪律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比如,第四章规定了党员应遵守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要求“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不执行时,上级机关得取消或改组之”[1],党章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并规定 “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这些规定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内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团结就是大局,团结更是力量,团结才能无坚不摧。党的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期,党内越是高度团结统一,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越兴旺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我们不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中国人也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建成了小康社会,面对从未有过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更是带领中国人民交出了全世界最完美的答卷。而反之,当党内出现不团结时,就会给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把党带入绝境。张国焘在建党初期就为了自己的私欲,有分裂党的倾向,西湖会议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他的这种错误,因此没有给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南昌起义时,他企图阻挠起义,遭到反对,没能得逞。在土地革命时期,当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经过艰苦的长征会师后,张国焘在关于要“北上”还是要“南下”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对于党中央的统一军事行动,他一再加以阻挠,甚至拒不服从。他更是私欲膨胀,自恃自己枪多人多军事力量强大,妄图以此来要挟党中央,甚至另立了一个“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公然破坏党内团结,挑战党中央权威,最后失败,走上了叛党的不归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反“围剿”时期,直接导致了中央红军军事行动的失败。而他在1937年11月从苏联回国后,仍然常常把个人凌驾于党中央之上,处处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臣”自居,不仅不服从党中央领导,还破坏党中央正确主张的贯彻执行。这时候的王明仍然只知道本本,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放弃党独立自主的原则,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投降主义。其在南方局工作期间,甚至擅自对外发表错误的主张,挑战党中央权威。经过对张国焘、王明分裂党破坏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斗争,全党上下也深刻认识到了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把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化为了自觉的行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服从”,“四个服从”从此成为处理党内关系的准则,对于维护党内团结和党中央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于党的事业、国家发展至为关键。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还没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到瞿秋白,再到向忠发、李立三,以及王明,既没能形成坚强有力的党中央,也没能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时而左倾,时而右倾,结果造成党内很多政策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党内团结,甚至在党内出现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思想,为了个人利益结党营私,导致党的革命事业受挫。直到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终于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有力的党中央。从此,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开始了独立自主地处理党自身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共产党也摆脱了“左倾”和“右倾”的路线错误,开始逐步走向了成熟,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维护权威历来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一定要形成自己具有权威性的党的领导核心。早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就曾深刻地指出,在强敌环伺四周、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没有能够形成众望所归的领袖核心,没能建立起力挽狂澜的权威领导”,是最终导致巴黎公社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1900年,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报告中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俄国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正是因为有了以列宁为核心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苏维埃国家建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合力围剿和国内的反动势力,也正是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才打退了国内外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就是党内思想混乱,抛弃了马列主义,否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导致党中央权威的削弱与丧失,致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时期亡党亡国,这个惨痛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途上,面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更是关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为此,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适时增写了“两个维护”的内容,也就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8]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可以说,“两个维护”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加强管党治党重要经验的高度总结,是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也是维护党内团结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最新时代体现。坚决毫不动摇地做到“两个维护”,是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每名党员都要严格遵守的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两个维护”更是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
三、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重大历史经验,党自身的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宣传不仅关系着党事业发展全局,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不懈用先进理论引领前行
为了加强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西湖会议决定出版《向导》周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于1922年9月创刊,到1927年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停刊,共出刊201期。《向导》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政策方针当作首位任务,大力宣传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首次公开阐明了党所领导的现阶段的革命性质为国民革命,最早向群众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也都在《向导》周报上陆续发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时事评论,大力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政策宣传和思想阵地建设。比如,陈独秀在《向导》发表的《统一的国民运动》一文指出,“要打倒军阀,散漫的各个斗争是不济于事的,必须是各阶级各部分争自由争民权的各种势力,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之下集中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广大的国民运动,才有充分反抗军阀的力量”。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周报》的发行量从最开始的3000份,最高增至10万份。《向导》被时人颂为黑夜沉沉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指导千百万苦难同胞前进的“思想向导”。可以说,西湖会议在党成立的早期,为党的理论研究与思想宣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行动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梦想就会成为空想。”加强党的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宣传,可以说都是理论强党的具体举措,在党成立初期的西湖会议就对此问题高度重视,贡献可谓重大。理论强党,就是要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党用科学理论解决国家和民族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用先进的理论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谈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9](P67)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史,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其鲜明特色和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在科学理论引领下创立起来的政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才为寻找救亡方案的中国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实际上,那时的中国,思想的翻新一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主义充斥着中国社会,不仅有马克思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巴枯宁主义、克鲁泡特金、基尔特社会主义、工读主义和新村建设派等等。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劳苦大众实现自身解放的真正有力武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更为人民群众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人民观点、实践论等思想理论,也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以及知行合一的观点。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人民完成近代以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旗帜,并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全党、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成功。早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列主义,特别是列宁殖民地半殖民地理论指导下,得以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才提出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指出中国革命要分成两步走。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后,中国革命才走出了迷茫,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内一度出现“亡国论”的观点,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提出“持久战”理论,才为彷徨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可以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和要建立怎样的一个新中国的历史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回顾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武装来实现的。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强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我们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民满意、让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理论强党不仅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治国理政,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从西湖会议决定创办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始终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展现了巨大理论优势,是创造百年伟业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征程中,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深化理论武装,使全党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用科学理论着眼问题、回应现实、指导实践,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行。